对党建工作和国企改革发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每个企业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即使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对策。以下信息仅供您参考:

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改制和发展,特别是在产权多元化的趋势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有所软化。有的企业认为抓党建要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着力点,有时间抓,没时间放,没精力抓党建,基础设施薄弱;有的企业组织活动没有资金、场所、设备和内容,活动难以开展;一些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员工思想涣散缓慢,组织功能弱化,党员作用难以发挥,优秀青年待见,党员培养发展出现断层,甚至出现多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有的企业行政领导兼任党委(支部)书记,主抓生产经营,对党建工作既无经验又无精力,组织意识不强;有的企业不召开党委(支部)会、董事会,主要领导说了算,组织濒临瘫痪;一些企业党务干部不享受政治职称待遇,报酬明显低于同级管理人员,造成一些优秀党务人才流失,甚至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不安心、不敬业;一些企业进行了重组,精简了机构,分流了人员。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成为重点,党的干部“兼职”“业余”问题凸显。

二是组织功能弱化。党的基层组织要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但企业改制后,尤其是企业性质发生变化后,企业只注重在“做大做强”上做文章,而不愿意在党建上下功夫。有的认为企业要以经济利益为重,党建工作要从属于经济建设,党组织成了企业的附属机构,党建工作变得“短板”了;有的认为企业重大问题应由董事会决定,忽视组织的存在,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领导分工负责制难以实现,党委(支部)职能变得“单薄”;有的认为企业重视党建与管理冲突,重生产轻党建,党课教育难以落实,党内活动难以开展,党组织变得“虚”了;有人认为企业设立组织就要设岗,政治工作是虚的,经济效益是实的,党建工作变“多”了,等等。这些消极思想和模糊认识的存在,容易导致党政关系不顺畅、组织功能弱化、党建工作不力等问题。党委、董事会、经理层关系不和谐,党建工作“虚”,政务“实”。党组织搞“软”工作,管理部门创收是“硬”指标,组织活动和行政管理夹在中间,组织很难参与决策。

第三,党性观念淡化。随着国有企业的逐步发展和改制力度的加大,下岗分流、自谋出路的流动党员和退休党员日益增多,教育管理难度加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因为教育经费和场地的限制,很难组织活动;根据下岗职工在党员中的分布,一些企业动员他们将组织关系转移到他们在党员中的居住地。但由于企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缺乏协调和衔接,部分街道、社区不愿意接收。

“外籍党员”;部分企业党员分流后,农民工所在地不确定,流动性大,党组织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一些企业下岗职工分流为党员外出务工长期不与组织联系,党组织难以管理;部分企业党员下岗职工分流后,思想认识有偏差,对组织失去信心,党性不强,不愿意参加活动。部分企业组织部门教育管理滞后,组织设置调整不及时,导致下岗职工分流和退休。党员没有“家”,成了“三无”党员。

四是简化处理问题。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部分党员岗位调整,个人利益发生变化,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关系下岗职工个人生活的重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群众聚集上访,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从几万元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不等,而一线员工工资低,收入差距拉大;有的企业改制重组或变相参股,国有资产流失,职工下岗;有的企业重要岗位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复杂,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一些企业在重大项目招标、大额资金使用、大宗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重大问题上“个人决策”。,从而导致腐败等。,职工对此反映很大。

二、主要对策

(一)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国有企业一般都有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等领导机构。作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党组织不是行政领导的核心,而是政治领导的核心,起着总揽全局、指挥全局、引航引航的作用。没有组织的把关和监督,很容易形成“一言堂”、“一人说了算”,领导班子就握不紧拳头,拧不了绳。因此,要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合理配置班子成员和党务人员,把政治觉悟高、党性强、思想品德纯、自我形象好的干部配置到党务部门。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到活动有场所、经费有保障、组织有规律、形式多样,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使命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建立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多方沟通,加强团结,增进友谊,提高组织领导和班子团结协作能力;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班子成员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加强党内监督,不断增强班子凝聚力。坚持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使党员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员素质。落实党员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党员始终在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下认真履行党员权利和义务。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国企党组织不同于地方政府组织,地方政府组织是组织领导的核心,而国企党组织是政治领导的核心,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国企的产权性质决定的。因此,国有企业党组织应重视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发挥“参与者”的作用;处理好党组织和管理者的关系,在决策执行中发挥“监督者”的作用;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发挥党群部门的“协调者”功能;处理好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关系,发挥政治核心的“领袖”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一是管好方向。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党组织书记由董事长、总经理或经理兼任,是行政上的最高领导。在组织生活中,他又是一个秘书,要管好方向、掌好舵,担负起在企业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的责任,在重大问题上做好政治性、指导性决策。二是管理思想。随着国企改制发展,员工身份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思想更加活跃,上访人数增多。书记要领导党群部门,负责员工的思想稳定,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员工的素质建设。三是管理培训。党群部门要负责企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营造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软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第四是管理协调。负责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协调各方力量,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3)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国有企业党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下岗职工分流党员和退党党员。有些党员还没有找到新工作,在家待业,难以管理;有的就地打零工,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大,难以掌握;有的是个体户当老板,干个体,对原单位生气,不好沟通;有的去外地,长期外出打工,不太好联系;有的退休党员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活动组织不好;有些退休人员在党员中异地居住,长期没有联系,党费不好收。要加强对这些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领导作用,首先要做好党员的管理和准备。刚刚步入党员行列的党员,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朝气蓬勃,善于管理。只要加强教育训练,提高思想觉悟,加深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就一定能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成绩。第二,要对党员进行在职管理。在职党员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先进性的代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巾帼示范岗”等岗位,创先争优,发挥示范作用。三是管理党员。因为待岗的党员容易产生“没人管”“没人要”的思想,党员不肯管、单位不想管的问题比较突出。要管理好党员,就要设身处地,经常走访,建立相应档案,在思想上帮助他们,在组织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积极为他们推荐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四是管理流动党员。流动党员由于时间、地点、职业的不确定性,流动性大,利益不受单位约束,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员外出时间、地点、职业相对固定,所去单位党组织健全的,组织关系介绍信要转到所去单位党组织;党员流动所在单位党组织不健全的,组织关系应当转移到单位所在地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异地自主创业、定居、培训和出国学习连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可由当地党组织出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在单位党组织;外出6个月以上,暂时无法开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应到所在单位党支部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让流动党员在异地有个“家”,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怀。第五,要关心退休党员。退休党员年龄大,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员照顾。有的投靠子女,异地居住。有的老人身体虚弱,行动不便,无法参与组织生活;有些人生活困难,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对党员退养和下岗流动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加强企业党建与社区党建的协调配合,街道、社区居委会要主动接纳流动党员,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党组织要经常到他们家中走访,及时了解党员生活状况,在思想、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党的温暖。

(4)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处理能力,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企业党组织形象好不好,党员形象对不对,关键看党内民主监督作用强不强。另一方面,组织办事能力弱,形象差,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出来。第一,要加强反腐败工作。要通过企业改制、机制转换、制度规范、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良好机制。二是增强民主监督意识。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机关和基层单位成立由各行各业普通党员兼任的民主监督小组,全面实行民主监督,尊重职工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首创精神,采取有效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和动员职工党员真正成为在《公司法》、《劳动法》、《工会法》法律框架下的企业改革发展。三是提高扶贫能力。密切关注贫困职工、下岗职工、老、弱、病、残、遗属等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努力给予精神慰藉、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四是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筹集培训经费、建立培训基地、加强人员培训、组织技能考核等措施。,向下岗职工发布和传递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提高竞争力,使他们能够竞争就业,增加在岗收入,适应转岗,下岗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