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港股a股上市趋势
港股呢?02-03
古人说“秋苹之末风起”,“时不时能看到豹子”。
很多大的改变,都有一个卑微而不经意的开始,然后发展到势不可挡。
如果不以宏大的眼光看待大环境,而过多的纠结于细节,就不会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的股票二级市场正在悄然发生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格隆汇(作者微信官方账号:支)会员把这个总结为港股a股,港股a股。
在此,我想把我的观点分享给通过格兰汇这个平台做投资的朋友们。
港股a股
过去港股的投资者结构以欧美机构投资者为主,来自内地的投资只是少数。但近年来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使得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港交所数据显示,2008年内地投资者占港股市场的比例为3%,2009年至2012年为4%,2013年和2014年为5%,2015年为9%。市场人士预计,2015年内地投资者占比9%。
据香港南方东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志华介绍,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的比例在加快,尤其是2015和2016。
预计未来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比例每年至少增加10个百分点。
随着内地投资者逐渐熟悉香港股市,预计未来三年内地投资者在香港股市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足20%上升至50%至60%。
基金的投票必然会带来它的偏好和估值逻辑。“重剑无锋,大技不起作用”,再强的实力也不是任何巧技所能反制的。
沪港通和深港通是该机制的建立,就像不同高度的水槽之间的管道。估值水平不同导致的大资金流动缓慢,最终会导致整体水平的动态平衡。
据统计,自20165438+10月17沪港通开通以来,通过港股南下的资金总额达到3828.57亿元,而从香港北上的资金总额仅为126587亿元,是北上资金的3.02倍。
国内基金最终会取代现在的欧美基金,赢得港股市场的话语权。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国内资金实力的加强,增加了港股估值逻辑的a股色彩,体现在中小公司和大盘股上。
a股上市公司3000多家,分析师上千人,平均一家公司有几个分析师。每个公司的价值都被充分研究过。
港股上市公司近2000家,港股分析师只有几百人,远没有全面覆盖。
很多中小板上市公司没有分析师覆盖,导致价值发现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港股有很多小而美的小市值公司,它们植根于内地,因市值小、覆盖成本高而长期被欧美机构投资者忽视。
但是,如果它们报告了优异的业绩,并且很容易受到各种基金的追捧,它们的股价也会有良好的表现——它们是有待发掘的金矿。
所以国内很多分析师都开始覆盖港股公司。毕竟搭建了市场联通的桥梁,港股市场已经和国内市场融为一体。
港股还有一些公司是a股缺乏的标的,比如科技股、博彩股、殡葬股等。它们对国内投资者非常有吸引力,更容易受到国内资金的影响。
对于大盘股来说,同一家上市公司在两地的价差也会因为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而收窄。
AH溢价指数是跟踪同一上市公司a股和港股价差综合水平的指数。高于100的指数表示a股更贵,低于100的指数表示港股更贵。
在15的a股牛市之前,已经在100以下很长时间了,也就是说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港股普遍要贵一些。但在15的牛市之后,一直保持在高于100的位置,最高达到150,最低118,一直保持着a股比港股贵的趋势。
从AH溢价指数的十年历史我们也发现,在2007年和15年的a股牛市中,AH股的溢价迅速上升,说明a股受情绪的影响更大,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更高。牛市过后,它们的价差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比较小,基本在100附近波动。
(十年期AH溢价指数)
笔者的观点是,虽然两个市场的结构和偏好不同,但同股同权同价是一个回归中心。
这个溢价的存在是不正常的。理论上,除非a股出现大牛市,否则两地股价应该差不多,即指数在100附近波动。
内资的逐步增加会让这种均值回归更加有力,所以目前港股对a股的折价会有20%到30%,这是未来港股对a股超额回报的一个空间。
目前笔者认为主要吸引的资产是港股蓝筹股和中国a股低估值蓝筹股。
国内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3000多亿,主要买了中农交建、汇丰、腾讯、招商、中信、移动等估值较低的蓝筹股。
便宜才是王道。
相比全球其他市场,港股是最便宜的,全球主要股市市净率都找不到。
时间上纵向比较,港股也处于历史低估区间。
港股蓝筹指数恒生指数PE(市盈率)为12.7倍,PB为1.11倍,均接近历史低点。
(十年恒生指数,绿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指数,绿线为市净率)
港股中资蓝筹股PE为8倍,Pb为PB0.88倍,股息率约为3.8%。
2008年金融危机时估值接近历史最低时,恒生国企指数更低。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线为市净率)
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在笔者之前的文章《十年一遇的机会——港股的巨大投资价值不容错过》中有介绍,它们都包含非常优质的大企业,大部分都在金融股,所以用PB估值更合理。
观察十年的估值区间,可以说这样的估值处于一个非常被低估且有吸引力的区间。
港股之所以被如此低估,除了外界对中国举步维艰的经济的担忧,还有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
大部分市值港股母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利润以人民币计价,但交易的是以美元锚定的港元。
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以港币计算的利润将大幅减少。
但这些因素已经计算在现价里了。
众所周知的风险并不是真正的风险。如果实际结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差,那么预期的差会提供不错的回报。
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及外界疑虑的逐渐消除,未来港股会有很大的机会。
两个市场的融合,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会让港股越来越像a股。
在香港上市的a股。
牛市巅峰时,a股沪深交易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交易量破2万亿的纪录。相比之下,港股一直被批评缺乏流动性。
笔者认为,未来随着a股注册制的放开和退市制度的成熟,这种超高的换手率和流动性将成为历史,很多中小盘股票也会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
a股的注册制正在悄然进行。
在最近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尽管去年IPO数量创下新高,再融资量也很大,但仍有600多家公司排队等待上市。
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说明中国自身的改革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IPO排队应该不会那么长,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
a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具。中国当初设立金融市场的目的是帮助国企脱困,现在是为实体经济输血。
投资者财富的保值增值不是国家的优先考虑。
据媒体报道,2016年,中国股市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创近5年新高,再融资规模也创历史新高。
自2017,1年6月以来,沪深两市新股发行速度保持在每周12左右。
有观察人士预测,2017年上市公司将超过400家。
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管理层有意保持或提高新股发行速度,减少排队企业数量,加快向实体经济输血。
因为中国在核准制下发行新股,新股定价不能超过去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净利润的23倍,而大部分a股的交易价格远远超过23倍市盈率。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说,IPO(首次公开发行)只是让a股进入市场的一张门票。要尽可能少地以这么低的价格发行新股,在获得上市地位和融资便利后,在增发或减持过程中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股票。
所以中国上市公司真正的上市是在公司完成发行之后完成的。
这种制度缺陷导致a股上市公司增发融资额远高于首次公开发行。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a股新股发行约300只,首发募资规模为186536万元,平均每家募资约6.22亿元。
上市公司通过定增和配股融资约2万亿元。
具体来看,a股自2016以来发行855次,共募集资金约1.97万亿元,平均每次发行超过23亿元,发行总成本超过16亿元。同期配股公司数量为11,募集资金总额为2984.38+0亿元。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模是首次募集资金的十几倍。
IPO加速乃至a股向注册制发展,必然带来更严格的退市制度。
再过几年,a股上市公司将超过5000家。如果加上新三板上市的10000多家公司,中国股市规模将达到全球之最。
去旧迎新,这是自然界的真理。
美股十年摘牌上万家上市公司。
未来a股改革的方向也将是既打开进入的门,也打开退出的门。
空壳股和烂股的炒作将逐渐成为历史。
只要业绩好,没办法上市;同样,如果业绩太差,退市也是必然的结局。
a股小市值上市公司稀缺的逻辑已经不存在了。相反,高估值的蓝筹股是稀缺的,其大市值和良好的流动性提供了流动性溢价,可以给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大资金相对较大的回旋余地。
低估才是王道。我认为a股的低估值蓝筹股未来会有较大的投资机会,而高估值的小盘股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验证业绩,消化估值泡沫。
去年以来的另一个现象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这暗示着a股投资者的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前a股以散户为主,现在保险资金、养老金、公募、私募等拥有万亿资金的专业投资者开始逐渐主导a股市场。
过去万科是一头大象,市值大,成长性低,不被散户看好。但其拥有强大的品牌、优秀的管理团队和高分红低估值的股票,因此受到保险资金、恒大等战略投资者的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了。
和港股一样,a股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上市公司宽进宽出,中小盘股票因数量多而缺乏流动性,大型蓝筹股则存在流动性溢价。
同时,机构投资者将主导市场逻辑,a股终将成人。
机会在港股。
相比国内市场,我更喜欢香港股市,原因有三:
第一,低估值,高分红,便宜才是王道。
第二,没有扭曲的自由市场,没有国家队,也就是潜在的万亿空头。
第三,等待融资减少的企业数量不多,也是潜在的空仓。
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港股虽然被低估,但可能会继续维持目前甚至更低的水平很长一段时间。
合适的投资方式是定投,即定期将固定或可变金额的资金投入股票。
股票短期波动不可预测,长期定投可以平均买入成本,化解买入成本过高的风险。
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按照指数估值水平来投资指数是最好的方式,长期来看会超越大多数散户甚至专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