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公司前景如何?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投资银行
2005年似乎注定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多事之秋。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6月2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披露,2004年,审计署组织对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了审计,* * *抽查了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5544亿元,占其收购总额的39%。发现各类违规、不规范管理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占审计抽查的13%。十年生死,
资产管理公司存续期已过半,距离2008年的大限越来越近,而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依然迷雾重重。此次审计暴露出的问题,必然引发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的再次深入思考。
一、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现状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防范银行的金融风险,借鉴美国解决储蓄和信贷协会危机的经验,财政部相继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超过1.4万亿元的不良债券。随后,为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2004年6月承接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4757亿元不良贷款,2005年6月工商银行剥离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部4600亿元可疑贷款。据中国银监会7月22日发布的消息,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7174.2亿元,收回现金1484.6亿元,占不良资产的20.69%。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22065438+3亿元,回收现金442.5亿元,占不良资产处置额的2010%;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2294.8亿元,收回现金239.2亿元,占不良资产处置的10.43%;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10961亿元,收回现金262.5亿元,占不良资产处置的23.95%;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65,438+0,586,5438+0.9亿元,回收现金540.4亿元,占不良资产处置的34.1.6%。距离2008年还有3年多时间,处置的不良资产占承接的不良资产不到50%。
2.资产管理公司前景不明朗的危害
1.前景不明朗容易导致中国国情的“59岁现象”。1999年,随着财政部1000亿元的注资,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成立之初,财政部明确这四家AMC的存续期为10年,即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AMC将被关闭。虽然不断有消息称,国务院拟批准四家AMC商业化,四家AMC获准从事股票承销、潜在项目追加投资、提供咨询服务等商业业务,但一直没有正式的相关文件出台,“十年期限”始终挂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心头。在这种情况下,四大AMC的员工在知道自己可能在几年后出现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大赚一笔”的想法。
2.前景不明朗容易导致四大AMC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到2005年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 *已经承接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近2.5万亿的不良资产。据银监会消息,截至2005年6月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共处置不良资产7174.2亿元。在前景明朗之前,资产管理公司只能把十年期限作为时间变量。在剩下的时间里,要处置近1.8亿元的不良资产,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只有价格是一个变量。不良资产是一种全新的商品,被高盛等众多国际著名投资机构认为极具投资价值。但是商品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价值。中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刚刚起步。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买方的权力大于卖方,这意味着卖方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尽快摆脱不良资产,可能会想尽办法压低价格,降低现金回收率,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社会利益。。不良资产处置真的有“冰棍效应”吗?是不是握得越久越融化消失,只剩下一根棍子?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仍然存在的项目。只要给予一些肥料和认真的灌溉支持,许多项目都有可能再次开花结果。这种升值是非常可观的。
3.前景不明朗不利于理顺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也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与相应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是什么关系?是行政关系吗?的确,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在人员上互相服务是很常见的。比如信达公司从中国建设银行分拆出来后,到现在,建行行长一直是信达的党委书记,而信达的行长是建行的党委委员。如果是行政关系,那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应该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直属机构,不仅没有财务组织独立性,也没有其机构之外的力量承担相应的负担。但实际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由财政部出资注资6543.8+000亿元,其不良资产的处置也由国家财政承担。是市场关系吗?而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通过强制划拨的方式给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于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成了穿着官服却从事经营活动的“四不像组织”。它既不是市场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无法明确界定。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就是千方百计把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脱手。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领导层和员工可能要回到原来的母行,这可能会牺牲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的关系无法理顺,没有严格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良贷款比例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比如1999,四大商业银行集中剥离不良资产后,由于2002-2004年盲目贷款,经济过热。目前这些贷款的到期时间还比较早,但我相信其中一部分可能会成为不良资产。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前景不明,难以建立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3.浅析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的转型
基于以下原因,我认为资产管理公司不会像成立时预期的那样如期关闭,而是最适合转型为投行的:
1.这是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十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事下列业务:追偿债务;将收购的不良资产出租或以其他形式转让或重组;债权转股权,分阶段持有企业股份;资产管理公司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推荐和债券、股票承销;发行金融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财务和法律咨询、资产和项目评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活动。可以看出,其业务多属于投行的业务范围,在处理不良资产上使用了大量的投行手段。事实上,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扮演的是投资银行的角色,因此其作为投资银行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
这是和国外大投行竞争的需要。大型外资投行对中国广阔的市场早就垂涎三尺:2006年10月5438+0和2002年初,美林分别为中国移动和中海油发行了60亿美元和65438.4亿美元的股票;2005年6月底,高盛参与承销了交通银行在香港22亿美元的发行和上市。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德意志银行、美林证券和摩根大通都加大了进入中国投资银行的力度。国内投行的市场容量巨大。就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容量而言,目前我国有12万亿元的储蓄存款。假设其中一半需要理财服务,投行收取的服务费为65438+管理资产的0%,年收益可达600亿元。如果国内投行不能提供类似的增值服务,这个广阔的市场就交给别人了,投行的金融制高点就被外人控制了。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分业经营,不能过多介入投行业务。由于缺乏经验和资本限制,中国证券公司愿意从事这种业务,但无法这样做。所以业务全面、资本雄厚的资产管理公司自然成为首选。
3.资产管理公司拥有丰富的客户关系。因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大多来自母行,与母行关系密切,因而融资渠道更为广阔。此外,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分布在各个行业,这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在客户资源方面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如2004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进入德隆上市公司,介入公司实质性运作。从事企业发展战略、资产剥离重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股权设置等一系列活动。
4.资产管理公司与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合作处理不良贷款,为其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如2001,11,华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4个资产包打包出售给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所罗门美邦和KTH基金管理公司,其不良贷款账面价值约为108亿人民币。2002年9月,华融向摩根士丹利提供6543.8+00亿资产包,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处置不良资产。2003年6月5438+10月,信达与全球最大的建材集团法国拉法基公司正式签署重庆水泥厂资产重组协议。重组后,公司成为拉法基公司控股的新合资公司。2004年8月,瑞银集团(UBS Group AG)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签署协议,收购其总价值6543.8+85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组合。
四。资产管理公司转型为投资银行的操作建议
1.为转型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资产管理公司的存续期为10年,但对于10年后怎么办,并没有明文规定。毫无疑问,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需要明确的法律支持,因此需要在法律环境中提供完整的框架,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并为其业务提供法律依据。虽然在2004年,4家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了不良资产由政策性剥离向商业收购的转变,向商业转型迈出了一大步。然而,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总是不敢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因此,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转型做准备。知名投行大多采用股份制,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商业化运作,无疑是必要的。而且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保单业务,公司业绩并没有完全通过市场考核。投行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无疑是一大飞跃,需要做好各种准备。首先,要改善资产管理公司的产权结构,引入民间资金和战略外资,改变国家投资单一的局面。其次,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后,需要建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3.进一步整合国内投资银行市场。虽然资产管理公司与中国的证券公司相比资本相对丰富,但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还远远不够。以高盛为例。2002年末,仅公司股东权益就达6543.8+093.03亿美元,而总资产为3555.74亿美元。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也应该进行重组和合并,以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资产规模,与国际竞争对手竞争。
4.资产管理公司要广泛开展增值服务,加快自身转型,同时拓宽业务范围,实施业务创新。投行一直被认为是实体金融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是投资银行发展的动力。例如,杠杆收购的出现导致了投资银行M&A业务的广泛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会不断出现,投资银行需要及时推出各种新业务、新投资工具,才能实现快速发展。现代投行业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证券公司从事的业务,如证券发行与承销、两极市场代理交易、证券自营业务等。,这是投行的原始业务,而这类业务在国内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第二类业务是新兴增值业务,如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财务顾问、企业并购重组服务、风险投资、海外融资等。这类业务在国内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广阔,是投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第二类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供给有限。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及时填补这个市场空缺。
5.做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投行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金融、保险、资产评估等经济类人才,也需要对所服务的企业和所从事的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例如,2001,10年6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聘请了冶金、煤炭、化工、机械、金融等行业的专家,成立了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因此,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向投行转型做好人才储备。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制度缺陷。天黑之后,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怎么可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扼杀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前景需要尽快明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