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问题

防止采煤工作面坍塌的措施1建立防止采煤工作面坍塌的专项资金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在积极争取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的同时,地方财力、城建资金和政策性收入仍是投入的主要渠道,应拓宽渠道,多方筹集资金,集中力量进行采煤沉陷治理。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资金支持,按照国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三投入”的原则,积极争取、统筹安排、集中配置、合理使用,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投资支持。,并重点治理地方煤矿采煤塌陷区;第二,要收土地复垦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将采空区治理纳入煤炭生产成本,对造成塌陷危害的煤炭企业收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复垦费,耕地复垦费、耕地占用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捆绑使用。第三,要激活民间资金。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采取承包责任制、拍卖、租赁等形式,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偿治理,投资建设采煤塌陷地。提高防治技术确保采煤工作面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工程和社会工程,不仅涉及地下地质变化,还涉及地上田地、森林、道路、水、气等因素。因此,必须提高科技含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科学治理。一是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处理好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关系,又要考虑塌陷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二,要因地制宜。根据塌陷地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塌陷不深或者水不多的地方可以平整土地,改善耕作条件。恢复地貌;在面积大、水深的沉陷区,可发展水产养殖、旅游休闲等产业。通过治理,变荒地为宝地,取得了综合治理的效果。第三,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要采用先进的探测手段,加强对采空区的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充填采空区,最大限度减少采空区塌陷面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 .消除开采边界的影响。地下开采对地面影响最严重的地方是地面沉降盆地边缘,位于开采边界两侧上方。因此,当采煤工作面布置在建筑物下时,垂直工作面应足够长,使地表充分开采,使建筑物位于活动盆地的平底。此外,当采掘工作面通过建筑物下部时,应尽可能加快采掘速度,不能停止采掘,特别是不能留有残留矿柱。地表移动规律表明,地表的永久不均匀下沉和变形集中在地表沉陷盆地的边缘区域。地下每出现一个永久开采边界,地表就出现一个变形值较大的区域。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开采对被保护建筑物的有害影响,要求实现全煤柱开采:即在井田全煤层范围内有限地进行大规模综合开采,以避免形成永久开采边界和煤层范围内各煤层变形值的累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保护建筑物的有害影响。因此,必须实现长工作面开采和分层开采。加强生态修复这主要是指对污染区域进行污染控制的技术处理,也是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矿山开发主要污染矿区的大气、水体和土地,因此大气、水体和土地的修复与治理是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主要任务。关于这方面的传统技术措施,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兴的“植物修复技术”,这是迄今为止最经济、最生态、最高效的生态修复技术。所谓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绿色植物和根际微生物的吸收、挥发、转化和降解机理,去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种新型污染控制技术。根据被修复植物的修复功能和某一方面的特点,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可以概括为植物吸收修复法;植物挥发修复法;植物稳定恢复法;植物降解和根际生物降解。5积极采用充填注浆施工技术采空区充填注浆技术是以注浆泵为动力源,通过注浆管路和止浆系统向采空区注入具有充填胶结性能的浆液,充填采空区,控制上覆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采空区充填注浆按适用条件可分为全充填注浆和半充填注浆。全充填注浆是在上覆岩层稳定性较高或岩层本身强度较低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低成本的注浆材料,将采空区和上覆岩层中的裂隙完全充填。半充填注浆是在确定的采空区范围内进行局部有效充填,同时达到控制上覆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