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名书法家、实业家黄自元简介
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1867)在乡养,次年殿试第二名(第二名),被国子监授予编修。曾任顺天乡试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7年去世(1918)。曾抄录了《书架结构总结九十二法》一书帖,为该书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介
曾在《公七十寿辰序》中说:“试江南时,有议。
或者云可以投资,可以捐赠,但是死了就不行了。最后被法院清场,开始审查。"
光绪年间,黄任河南道、陕西道刺史,曾短暂释放甘肃宁夏知府。在任期间,他经常骑马外出视察河工,招揽人们隐居;再者,暗穴被提炼以排尽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受益。到中年,因为丁的心事,他回到家乡,没有回来做官。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廷使用湘军。黄被调往北方,战败后独自从海上逃亡。此后定居长沙,先后在响水学堂、承德书院讲堂讲学,与学生解疑释难,勤于教学。
黄杉书法抄自《架构九十二法》(收录于《中国书法大辞典》)。后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再版出版,有《黄自元临九成宫》、《书架结构总结九十二法》等。
一生
黄自元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庭不仅有肥沃的土地,而且四处藏书。他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有好老师的引导。此外,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研读经史子集的同时,还特别致力于书法。
黄自元六岁时开始向他的祖父德联学习书法。初学颜真卿、刘公权,后学欧阳询、王羲之、王献之等前辈。为了锻炼臂力,获得笔力,他每天都要吊着手腕写几个小时。他学习谁像谁,从一家学到另一家。年轻人在全村都很有名。后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书法方面的成就也为他在科举榜中的排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的是,他的书法虽然变化频繁,却找不到新的路子,是当代书少有的享受。
黄自元被推荐为光绪的生母立墓碑。他跪下垂腕,字美中带雅,工整工整,深得光绪皇帝赏识。他立即被授予“语言圣人”的称号。从那以后,他的名声大大提高了。他的书法被无数人模仿,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风格,成为文人墨客获得功名的书法标准。由他书写的刘公权的《神秘宝塔》,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以及他的《宋正琦》、《架构九十二法》等字帖,都由长沙墨香子书画店印制,在洛阳也变得昂贵起来,成为人们追捧的书法学习的最佳抄本。特别是他临摹了应劭的《书架结构总结92法》的书法,写出了《书架结构92法》,已经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用书,读书人必备书桌的程度。
据史书记载,黄自元“书名天下,妇孺皆知”。“* * *余先生取衔海内,推贺子珍先生为第一。”“几十年来,写碑写颂,皆以黄先生之书为荣,人争藏弃之,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虽然穷,没有孩子,但都知道黄先生的作家。但是,由于他的专家纯度,细致的表现,超级知识,和自然的决心,他越是庸俗,他越是傲慢,这是石称之为。世人震惊于于先生的艺术,连章都深藏不露,自有一套自力更生的办法。平日不易窥之,故名之。”
黄自元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尤其是楷书。他的传世代表作有《柳公权(临本)中的神秘宝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记(临本)》等,临摹作品有《架构九二法》、《张茂贤励志诗》、《千字文》、《文天祥宋正琦》等。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线条和草书墨迹。不仅如此,他还写了很多书评,还有其他碑文流传。他收集整理了明代李东阳、张弼、朱允明、王守仁等43人所作的56首(幅)诗,并花重金镌刻石刻,出版为《明宪诗》。
楷书《钱文子》成书于咸丰五五年(1858),时年22岁。此帖为早期作品,明显具有颜真卿、柳公权的风格和特点。虽然略显青涩,但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探索黄自元书法的艺术脉络。刘公权神秘宝塔碑(临本)写作年代不详,风格特征与前作相似,也可视为早期作品。
《框架结构九十二法》一书出版于光绪沈嘉(1884),时年42岁。这篇文章是黄自元最深刻的代表作。
在书法结构的研究中,古代著名书法家总结了许多规律和经验来传播启示。最著名的是唐代欧阳询的36条法律,明代李淳的84条法律,其次是应劭黄自元的92条法律。本帖继承了欧体字的用笔和风格,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造字规则编成92个通俗易懂的公式,再用实例加以说明,成为书法入门的最佳文案。
九成宫礼泉碑文(临)写于光绪壬午(1882)秋,时年46岁。张茂贤49岁写的《励志诗》,是黄自元在宁夏任知府时为子侄书写的书法典范。字在欧凯,与九成宫《礼泉铭》和《架上九二法》字体相同。此外还有《宋正琦》(楷书),创作年代不详,字体与上述三帖相同,被文天祥记为宋正琦。这个帖子是新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