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
2005年6月5438日+2月65438日+7月播出
主持人:在老北京见面,问候语往往是“吃饭了吗?”我的朋友曾经开过一个玩笑。他参加一个活动,看到外国朋友脱口而出,问他们你吃饭了吗?他们很老实的说:“我们没吃,请。”朋友闹了个大红脸。随着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解一些涉外礼仪,掌握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位从事涉外工作的礼仪专家。
解说:照片中的年轻人是刘秀荣。她是北海公园琼花岛队爱安寺馆班的导游。在工作中,她不仅要掌握导游常识,还要用英语讲解。不是,刚上班,刘秀荣遇到一对去北海公园自助游的外国夫妇。
刘秀荣向外国游客解释道。
刘秀荣:你看到那座白塔了吗?七千年前,这里是一座宫殿,忽必烈就住在这里。你认识凯尔·波洛,对吧?他是一个意大利旅行者。凯尔·波洛和忽必烈汗在那里相遇,所以很有名。
解说:刘秀荣当了8年导游,每天都要和无数的外国朋友打交道。关于中外礼仪文化的差异,她自己总结:说话做事要充分了解外国游客的习惯、信仰、禁忌,在交流中尊重他们。
刘秀荣:为了游客,我们应该有一个学位,了解西方文化,因为即使是西方人和我们亚洲人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所以当我们在导游过程中遇到老年客人时,我们习惯于帮助他们,尤其是上下船和上下台阶的时候。但实际上,这在西方是禁忌。
解说:爬安吉白塔必经的162级台阶,八年来,刘秀荣上上下下无数次,接待了无数外国政要。每次接待后,外宾们都称赞她精彩的英语讲解,并经常赠送一些小礼物。她仍然记得她第一次接受外国客人的礼物。
刘秀荣:当时,我接待了芬兰国防军司令和他的妻子。参观结束时,国防军司令的夫人送了我一份很有特色的礼物,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外宾的礼物。因为在学习导游规则的过程中,我知道当一个外国客人给你礼物的时候,你应该当着他的面打开来欣赏,所以我当时就打开了。
解说:刘秀荣说,如果她当时直接把礼物放在口袋里,那将是一种粗鲁的行为。那么,之前再好的解释服务也会因为这一点点无礼而逊色。
主持人2: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是礼仪。至于如何表达这种方式,我们需要学习,了解对方的习俗,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相应的礼仪知识。同样是服务行业,在餐饮方面,中外习俗的差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关注的。我们来看看老字号全聚德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解说:张应华是北京前门全聚德酒店的服务主管,她从事餐饮服务多年,对涉外礼仪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前门全聚德服务主管张应华:最近,我们接待了一个欧洲旅游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上六点半左右,一行20人左右,有人陪同,有人引导,到我们餐厅吃饭。当时我就坐在这桌。其中一位残疾客人是盲人,但他也是随团来中国旅游的。
解说:张应华特意为这位眼睛残疾的客人安排了一些特殊服务。
前门全聚德服务主管张应华:在我们眼里,我们认为照顾好就是吃喝好。为了表示热情,中国人的服务人员很好客,所以他们帮助这个眼睛残疾的客人,然后他自然吃得很开心。但邻座的其他客人面面相觑,看看服务员,又看看残疾客人,想说点什么。
解说:当时所有服务员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但是吃完饭,导游的一句话让他们恍然大悟。
前门全聚德服务主管张应华:然后陪护跟我们说是这样的,说他们觉得让客人吃就行了,不用特别照顾。后来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眼里,对残疾人的关怀程度可能不一样,所以中国人觉得自己值得特别的关怀,但是在外国人眼里,他们的自尊心比较强,需要像正常人一样被对待。
解说:通过与中国随行人员的交流,张应华了解到,在欧美国家,人们认为残疾人自己动手拿食物是对他们的尊重。服务人员的特别照顾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通过这件事,全聚德明白,热情的服务必须建立在了解客人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
前门全聚德服务主管张应华:在迎接27个奥运评估团的时候,你知道吗?韦尔布鲁根一行全程提供英语服务。前几天开始充分研究欧美人的风俗习惯。然后包括菜品和菜品的搭配,以及针对他们民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些菜品。
解说:充分的准备赢得了奥运评估团的称赞。张应华和她的同事们认为,所有这些准备和安排都是为了让外国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也要注意迎客的度,既要表达主人的友好款待,又不能太热情。
主持人: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风俗习惯。比如在中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而在一些国家,如马其顿、保加利亚、尼泊尔,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反对,摇头表示同意。除了接待部门,现在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如果你的同事是外国人,在相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解说:来自瑞典的塞巴斯蒂安在中国工作半年了,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早上上班时和同事打招呼的过程。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外籍员工塞巴斯蒂安:其他国家没有这种现象。每天早上,大家只是保持一张平静的脸,拿着自己的咖啡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中国人每天来办公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互相问候,给我的感觉非常非常好。
解说:不过,说到同事们的热情,塞巴斯蒂安也感受到了很多尴尬。
中关村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外籍员工塞巴斯蒂安:大多数时候,中国人很热情,但有时也太热情了。尤其是坐在一桌的时候,经常会吃到不爱吃的东西,比如猪耳朵。我当时觉得很尴尬。我试过吃它,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不喜欢它。我当时做的就是面带微笑的笑,然后别人会继续往我盘子里放,但是感觉很不好。
解说:这家公司有八名外籍员工,中外同事朝夕相处。因为风俗习惯不同,这家公司发生过不少尴尬的事情。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负责人:原来外国人刚来我们公司的时候,我们只是安排他们在节假日,周日或者周六去参观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当时是中方的习惯,开车,亲自陪同。
解说:然而,中国同事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外籍员工的认可。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负责人:合作之初,我们是把中国人想成了礼仪之邦,但是外方认为周末尤其是周六日是大家难得休息的时间,所以休息时间对每一个员工都是平等的,不管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这个时候他就想到,高管陪同应该是一件额外的事情。他们不想接受,或者说不愿意接受。
解说:公司里有个加拿大的外国同事,很喜欢喝啤酒。围绕啤酒的故事,大家记忆犹新。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翻译:喝酒的时候讲究碰杯。一定是说地位高的人一定有他的杯子在上面。但是他的员工,比他年轻的人,会把杯口放在他杯子的中间,或者稍微低一点,以示我们的尊重。
解说: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这位外国同事和一位更年轻的中国员工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翻译:在碰杯过程中,李先生越是不停地把杯子放下,越是想和他持平,以此类推。所以这件事,让·比德总结道,我当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终于听我给他解释了。他说,在我们外国,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都是平等的,不可能有任何人在上面和下面。从此以后,喝酒的时候,再也没有这样的笑话了。
解说:和这家高科技公司有类似情况的还有很多其他公司。诺基亚是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员工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不久,公司专门举办了以“涉外礼仪宣传”为主题的小品演出。
接机,给女士献玫瑰,注意花的种类。在机场送代表爱情的玫瑰不合适。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肖:也是来自于中外不同员工的亲身经历。很多时候,你要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你的国家和他的文化背景和礼仪不同。有些事我们自己陷进去了,有些事外国人也陷进去了。
诺基亚咨询部大中华区总监杨大鹏:我们尽量把中外交流中因为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一些误解和小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把这些提出来,供你今后在中外交往中注意。
在正式晚宴上迎接外宾的敬礼。
瑞典人握手,泰国人把手放在一起,阿拉伯人热情拥抱。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肖: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毕竟人的背景和文化都不一样。我们要兼容,兼容的同时欣赏对方的优点,兼容对方的缺点。这是一种开放的、相互的状态。
主持人: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请外国客户吃饭,其中一个客户指着餐厅大厅玻璃缸里的一条鱼说:“这条鱼看起来真可爱,就像我的宠物。”随行的中方工作人员听到这句话,告诉厨师把鱼蒸熟。鱼端上餐桌后,外国顾客只是说了一句“这么可爱的东西我吃不下”就走了。很多人把礼仪当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一些商业或者社交场合往往忽略了这些所谓的“鸡毛蒜皮”,导致我们在大事上的失败,这也真的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小事导致大损失。所以,在涉外礼仪方面,“小节”可以成就大礼。
在涉外交往中尊重他人隐私
对中外习俗差异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处理个人隐私的具体问题上,中国人的传统做法往往与许多国家有很大不同。
按照中国普通人的思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是没有什么“隐藏”的东西的。一个正直的人应该“知道人不做见不得人的事”。然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人们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往往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窥探个人隐私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尊重个人隐私已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通行做法。人们有必要在对外交往中高度重视它。
所谓个人隐私,一般意义上是指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其他特殊考虑,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知道的个人事务或秘密。尊重个人隐私,这里主要是指在与外宾进行各种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不得无故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问题。
与外宾交往时,不要主动打听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收支、年龄、婚恋、健康状况、个人经历、政治信仰、生活习惯、家庭住址、所忙之事等个人问题。除了莫问的隐私,人们也应该努力保护它。所谓保护隐私,就是人们在涉外交往中尽量不要传播或泄露隐私问题。也就是说,要主动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个人隐私。
与外宾交流时,不要对自己的个人隐私直言不讳,甚至有意无意地“标榜”。在对外交往中,谈论个人隐私不会被外宾视为坦诚,要么被视为没教养,要么被解读为别有用心。同时要注意不要向外宾传播、泄露或传播他人隐私问题。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不得将外宾自愿告知的个人隐私泄露给外界。否则,就会违背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失去外宾的信任,甚至陷入困境。金龙
/members/Jinlong 19801980/personal space . aspx?_c=
出国(境)人员“五诫”
发布日期:2002-11-22
近年来,我校各类出国人数呈急剧上升趋势。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防止个人财产受到侵害,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出国(境)人员应自觉做到以下“五诫”:
1.戒除忠诚和不忠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保持正直和正直是出国(境)人员防止盗窃、叛乱和渗透的最有力武器。但也有一些出国(境)的人,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屈服于对方的恐吓,甚至投敌。有些出国(境)的人一旦出国,就寻找各种机会留下来;有些出国的人,迷恋美色,落入对方温柔的陷阱,落了水;有的贪图金钱,成为金钱的囚徒,被对方利用;有的,在对方的威胁下,卑躬屈膝,上了对方的贼船;有的甚至为了顺利办理签证,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泄露国家机密;有的甚至不顾羞耻,向外国人要钱要物,羞辱了中国人。所以出国的人一定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一定要做到:不为金钱所收买,不为物质所诱惑,不为美色所诱惑,不为恐吓所屈服,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尊严和人格的事情。
第二,失去警惕。
出国(境)人员出现的问题,除了国(境)外环境复杂、对方手段狡猾隐蔽等客观因素外,主要是自身警惕性不够、防范意识不强、防范犯罪措施不严,给了他人可乘之机。在保密方面,国(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和非法贸易公司往往采用物质利诱、金钱贿赂、引诱、有条件承诺、恐吓、技术窃取等手段,不断将窃取机密的黑手伸向出国(境)人员。但有些出国(境)人员为了工作方便,将机密文件或内部资料带出国,没有专人保管这些文件,随意出入公共场所,造成泄密、泄密;其他政府官员和经贸人员,为了吸引外资,不加分析就把对方提出的问题说出来,从而泄露国家机密和谈判底牌,造成工作被动。
对于正常交往和宗教活动中的意识形态渗透,有些出国的人更是警惕性不高,看不透,断不了见识,有的甚至加入了国外的宗教组织。
为此,出国人员要强化保密观念,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强化防窃密、防监视、防造反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违法乱纪三戒
出国(境)人员,远离祖国、组织和亲人,一定要了解和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去不当的地方,不做“出格”的事情。否则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比如有的人一到境外,就出入色情场所,迷恋美女。结果人财两空,给人把柄,被间谍情报机构拖累。有些人脱离群体,喜欢单独行动。结果,他们被抢劫,他们的个人财产受到侵犯。我们还必须熟悉东道国的一些特殊法律规定。比如有的国家规定外国人入境后必须办理落地签证,或者按时办理护照延期,否则将被罚款或者暂停活动;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捡拾废弃物品是违法的;有的国家规定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经营活动或求职;阿拉伯等国家是不允许带酒精饮料入境的。
此外,出国人员还应遵守外事纪律和团内规章制度,一切行动由团领导安排,坚持集体行动。如遇突发事件和可疑情况,及时向代表团领导或当地使领馆报告。来不及上报的,事后必须妥善处理并及时上报。
在诱惑下对风俗一无所知。
俗话说“入乡随俗,入乡随俗,入门犯忌。”出国人员要了解和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否则会引起误解,带来麻烦和不便。比如,牛在印度被视为神,受到各地当地人的尊敬;有些阿拉伯国家不允许男女同行;穆斯林在斋月禁食,等等。
中外习俗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中国人喜欢黄色和红色,而墨西哥人忌讳黄色和红色;中国人视孔雀和仙鹤为祥瑞之鸟,而英国人视其为淫荡之鸟和不吉利之鸟。中国人喜欢大象,但英国人认为大象很笨;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祥的,而日本人和保加利亚人认为奇数是吉祥的,偶数是危险的。在行为上,中国人摸孩子的头是为了表示亲密,但东南亚很多国家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允许摸。中国人喜欢谈论他们的家庭、健康、收入等。,而西方人把这些当成隐私,不想告诉他们。中国人喜欢说“恭喜发财”,但新加坡人讨厌这样的问候。
五戒是非正式的
有的出国(境)人员举止不拘小节,公共场合周围无人,大声喧哗,举止粗俗,引人注目;有些人在餐桌上,啧啧有声,吃得很糟糕,还被人指出来;有人因为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被罚款;逛公园时,有人随便爬花折枝招惹动物被罚款;甚至地方官员遇到一个团,有的成员一只手插在口袋里,另一只手伸出去和对方握手,让对方不高兴,导致合作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出国(境)人员如果举止不正规,说话太随便,不仅会影响国人的形象和声誉,还会影响公务和正常交往。因此,出国人员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涉外交际的礼仪,着装整洁,举止得体,礼貌文明,维护中国人的形象。(由安全部门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