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亮上市半年业绩大变,创始人夫妇和高要资本却吃得饱饱的。

文|林晖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还是稳定的。相反,大部分公司之所以上市后业绩大变,是因为上市前脸上的粉太厚了。

据说,在章雷的“赔钱法”下,蓝月亮已经迅速占领了一半以上的洗衣液市场。

去年蓝月亮上市后,伴随着蓝月亮最初的股价,这个故事突然被广泛传播。

但是,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商业逻辑,是典型的不顾头。

首先,商业的最终目的是赚钱,那么蓝月亮在产品稀缺的情况下不赚钱是否违背常理?

按照高陵鸡汤里的解释,低价是为了倾销,吓唬后来者。这么好,后来者怕不怕?在过去的10年里,你走进哪个超市,货架上的洗衣液品牌不是十几个?

其实这个鸡汤故事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更不是写给中小投资者看的,而是写给高玲和蓝月亮看的。

一切都是为了上市。

子曾说:上市了,表现就变了,不是汉奸就是贼。

这肯定有点绝对,但也差不多了。剔除一些突发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大部分上市公司经营平稳。相反,大部分公司之所以上市后业绩大变,是因为上市前脸上的粉太厚了。

据股吧、多个新闻客户端的评论和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蓝月亮上市前,为了让业绩更好看,在渠道里放了很多货。

据新浪财经报道,根据今年内部实时数据,在618天猫日化板块,蓝月亮店铺的综合销售额已经被Verus赶超。

“蓝月亮确实是较早进入洗衣液领域的品牌,但这也导致了其对线下渠道的过度依赖,导致线上线下打架,没有价格优势的线上肯定会打不过友商。”广东一位资深日化从业者告诉花财经。

在蓝月亮的公告中,对上半年亏损4400万元的解释之一是市场上低价超市过剩,导致价格体系受到干扰。为了统一定价,不得不向客户(渠道)提供折扣,折扣对毛利有9%的影响。

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其实蓝月亮相当于承认了渠道控制力差。

更早之前,蓝月亮推出极致系列产品的时候,就有媒体曝光,员工为了完成业绩,自己进货,然后退货。

这种现象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但一年内利润缩水3亿多,已经充分说明了蓝月亮内外存在的巨大问题。有业内人士反映,蓝月亮通常的做法是压货,尤其是上市前,压货是常态。

上面提到的鸡汤故事中,蓝月亮早期是靠“亏损”占领市场的,这一点很难考察,但实际上,高凌很可能并不在乎企业的真实盈亏,高凌在乎的是上市。

曾经的行业老大,变得越来越迟钝。

曾经蓝月亮借势非典崛起,当时的洗手液产品是蓝月亮的重要创新,也赚了好几年的红利。

但是现在市场上的洗手液产品日新月异。抗菌洗手液、泡沫洗手液、儿童洗手液等产品层出不穷。不过蓝月亮的主打产品是最早的芦荟洗手液。

蓝月亮,曾经领先行业,现在落后于别人,蓝月亮的新方向是社区健康服务。据说,罗带领一个几千人的团队做社区上门医疗服务,但这项业务一直在赔钱。

社区卫生服务显然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成本的领域。相比于传统保健品上的不断创新,孰优孰劣并不难判断。从商业角度来看,罗的举动无疑是奇怪的。但在资本市场,这似乎可以理解。习惯了在鸡汤里做主角的蓝月亮,可能想成为新故事的主宰者。反正该吃的分红已经吃了——去年上市前,蓝月亮突击分红,罗收入654.38+0.73亿元,高林也拿到了2.3亿元。至于上市后割了多少韭菜,那恐怕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