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有什么优势?必须面对的挑战有哪些?
1,资金充裕
我们熟悉的家乐福和宝洁,总资产203亿美元,国外资产6543.8+003亿美元,国外销售额6543.8+07亿美元,总销售额300亿美元。后者总资产31亿美元,国外总资产1亿美元,国外销售额1.8亿美元,总销售额高达370亿美元。显然,这两家公司在零售和日化行业都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2.除了在经济实力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普遍具有全球化的企业战略,其日益“深度融合”的生产结构使其在竞争过程中更具灵活性和性价比。
跨国公司为什么国际竞争力强?传统的跨国公司、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做出了许多理论解释。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环境的变化,当前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五大优势。
1)核心知识和能力形成新的垄断优势。
垄断优势是指跨国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资源或能力的竞争优势。一般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产品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追求完全竞争的理论假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许多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但他们无力控制市场,只能接受供求关系形成的均衡价格,垄断优势无从谈起。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呈现不完全竞争是正常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即使许多生产者生产和销售同一种产品,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等级、规格、品牌、商标等方面。谁掌握了差异,谁就拥有了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3)技术R&D投资和技术垄断
跨国公司因为拥有庞大的资产和抗风险能力,可以大量投入研发,通过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技术领先和技术垄断,比如拥有专利、专利技术、生产诀窍和优于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4)市场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拥有跨国营销网络,长期积累了丰富的营销技巧。往往一家或部分跨国公司的产品在细分市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容易形成单边垄断或寡头垄断,操纵市场价格。
深入到跨国公司内部,可以发现当代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除了上述传统表象之外,还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核心知识和能力优势,可以称之为新垄断优势。这种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垄断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建立垄断优势的主要来源。
新垄断优势的背景是知识经济将成为主导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培养和拥有以及由此产生的能力差异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垄断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知识培训和知识共享体系,拥有核心竞争力,并加大技术创新,形成技术知识垄断。
当代跨国公司的绝对垄断地位,仅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非常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可见一斑。以世界500强公司为例。今天,它们拥有全球每年产生的765,438+0%以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约占全球国际技术转让总量的62%。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科研支出占所在国科研总支出的85%,英国为76%,法国为82%,意大利和荷兰为93%。大多数新技术创新都是由跨国公司拥有的。
5)新的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的优势是指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将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用内部合作替代外部市场,从而节省了利用外部市场时过多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
企业内部化的思想早在科斯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已提出。科斯认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组建一个组织,让一个权威机构(一个‘企业家’)来控制资源,可以节省一些市场运营成本。”后来,巴克利和卡森提出了中间产品的概念,对企业追求内部化的原因做出了新的解释。所谓中间产品,是指企业用于制造其他产品的半成品,以及研发、营销技能、技术、管理技能、人员培训等。
在现实世界中,不仅最终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更重要的是中间产品市场也是不完全的,这使得企业通过外部市场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努力使这些中间产品在其组织系统内部化。可见,跨国公司将外部市场内部化带来的竞争优势(这里称之为传统的内部化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在市场交易时会产生各种成本。比如,获取必要信息的成本、寻找合适的交易伙伴并与之讨价还价的成本、在合同中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谈判成本、接受合同的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因市场接触延迟或中间产品供应不及时而产生的成本等。,将中间产品的交易活动由依赖外部市场转变为通过企业内部组织来进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利用转让定价获取财务利益。转移定价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时的定价。公司可以通过转移定价避税或逃税,从而实现公司整体利润的最大化。
过去跨国公司内部化的主要方式是产权整合,即通过并购、新建企业等方式实现对公司上游或下游产品(尤其是中间产品)的参股和控股。这种内部化方式的巨大弊端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费用也大大增加,部分甚至完全抵消了内部化带来的成本节约,而大企业固有的反应缓慢也阻碍了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建立。
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了一种可以称之为“虚拟内部化”的新形式,即以战略协议代替股权参与作为主要形式来构建内部市场,使其既能享受传统内部化的好处——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又能获得节约组织管理成本的新优势。这种新形式日益成为当代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
6)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全球战略优势
全球战略优势是指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组织效率。对外直接投资和成长中的战略联盟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我们可以获得东道国的低成本优势。跨国公司通常选择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地理位置优越的东道国进行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寻求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第二,获得市场进入优势。跨国公司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同时会利用当地生产经营的便利,最大限度地占领东道国市场,获得满意的市场份额。
第三,优势互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从而提升竞争力。
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有一个新的特点,即在全球范围内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解和整合,从而获得战略优势。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是一个价值链。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这个价值链由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采购管理、来料储运、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构成。跨国公司按照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分解价值链,将所有环节安排在世界上最合适的国家或地区,然后进行整合。相对来说,跨国公司。
7)规模经济优势更加突出。
规模经济反映了企业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集中生产经营成本节约、集中生产、集中研发、建立大规模销售网络、集中市场购销等。,可以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大企业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丰富的国际化管理经验和各种专业化管理人才,有利于内部资源的分工和整合,形成整体优势;融资优势:大企业实力强,资信好,通常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广泛,等等。
与普通企业相比,跨国公司的规模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跨国公司的巨大规模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已经成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8)日益重要的速度经济效益优势
速度经济是指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所带来的超额经济利润。
速度产生经济效益的原因是:第一,首次进入效应。哪家企业能率先抓住商机,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需求,就先获得客户的认可和忠诚度,进而就能获得“先入者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第二,技术创新的效果。坚持速度经济战略,就是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老产品相比,新产品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效用溢出效应。现代经济社会,客户需求加速,客户更青睐生命周期短、更新快的产品。产品越新颖,对顾客越有效。因此,如果一个企业重视时间效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客户就会愿意出高价,这样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目前,跨国公司大力实施“速度经济战略”,突出表现在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战略上。
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比如微软推出新版Windows操作系统的频率越来越快,从而长期占据第一创新者的优势。
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速度大大加快。过去,技术成果的应用一般呈现梯度推进的特点。跨国公司最初在母国开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时,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然后通过出口获得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利益,最后将技术转移到外部。一项新技术获得的竞争优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然而,二战后,以日本为典型的模仿创新蓬勃发展,竞争对手会在出口期间模仿该技术,抢先占领当地市场,使得新技术越来越难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因此,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对外扩张的“喷灌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一旦开发出来,几乎会同时在全球所有市场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