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坤华的美国背景

美国的汉学研究起步晚于欧洲一些国家,但在这个过程中,哈佛大学以其独特的神韵走在了前面,弗朗西普。奈特是促成这一计划实施的最重要的人物。

裴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早年来到中国营口经商,创办了启昌洋行。1864起,历任美国驻营口领事,还担任过瑞典、挪威、法国、荷兰、德国、日本驻营口领事或副领事。1877年2月,在中国生活了15年的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和美国在华商业及传教工作的需要,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提出筹集一笔资金,从中国聘请一名教师,在大学开设中文讲座。目的是学中文。

那时候学中文的人一般都是来中国的。邀请老师来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想法。在当时的西方汉学界,对此也有激烈的争论。但是毕德有坚持己见的勇气,而且特别务实。从课本到老师的生活,从中文班的生源到未来前景,他都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另外,哈佛的态度非常积极。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到了19世纪下半叶,哈佛的院系更加齐全,实力也更加强大。中文教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还是凤毛麟角。探索这种教学在美国还有多大的空间,无疑具有挑战性,也为哈佛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空间。因此,当时的校长埃利奥特(Elliot)以其远见卓识,大力推动了这一事件。

裴德委托当时是清朝税务总局的英国人赫德帮忙。赫德还将此事委托给了在宁波税务部门工作的美国人杜德伟。早在康熙时期,宁波就是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1844开埠后,对外贸易更加频繁,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赫德认为在宁波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人选。经过慎重考虑,杜德伟选择了他的语文老师葛坤华。

葛坤华入选有几个原因:一是他曾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担任翻译和汉语老师,并成功地教过一个法国学生、一个英国学生和一个美国学生杜德伟,有向西方人教授汉语的经验;其次,他在外国驻华领事馆做过十几年的翻译,有丰富的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第三,他是一位熟悉中国文化,在当时中国文化圈颇有影响的作家、诗人、教师,而他的带有南京口音的母语普通话正好符合哈佛大学的要求。第四,因在上海某刊物发表批评官员行为的文章,受到政府处罚威胁,愿意离开错误的地方去美国教书。难怪葛坤华的上司、英国驻宁波领事馆馆长谷伟林先生说:“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人比葛老师更合适了。”

葛坤华与哈佛大学赴美任教合同于5月26日在上海签订,1879。哈佛大学签署了校长委托的代表博德。合同约定葛坤华在美国任教三年,即从1879年9月到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