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主体的类型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目前,常见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有:
1,国有资产股份制经营
国有资产股份制经营,是指国家利用国有资产,通过与其他投资者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股份或者对原有国有企业进行改造等方式,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法人产权,构建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具有自我积累。2.国有资产集团管理
国有资产集团经营是指国家授权相关企业集团对其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实施统一管理和运营。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方式。
3.国有资产委托经营
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是指国家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最终处置权的情况下,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委托给有关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方式。
4.国有资产承包经营
国有资产承包经营是指在保持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承包范围内,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5.国有资产租赁经营
国有资产租赁经营是指国家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性质的情况下,将部分国有资产出租给相关承租人经营。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必要性。
1.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多头政府干预的问题,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的原则,很多地方成立了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政府将经营权交给授权经营公司。但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尤其是监督机制尚未完善,授权运营公司中也出现了“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所有者在资产管理中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资产管理收益不能按时足额上缴。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来规范资产收益分配、产权变动等资产管理活动。2.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运营效率的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以将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集中纳入各自的预算体系,以效率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投资规划,解决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的问题,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真正调整。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10万亿元,各类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在7万亿元以上。如果不能盈利,不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需要改进国家预算制度。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拓宽财政职能范围,加强财政调控能力,对不同的预算资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充分体现政府活动的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壮大国有经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最终为公共预算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因此,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不仅是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预算的重要经济基础。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以建立一套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总账,及时全面地反映国有资产投入产出的数量、效益和结构,为国家提供预警和监管信息,为宏观调控提供资产数量和质量的依据,从而实现分类指导,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
二、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目标
1.加强国有资产的统筹规划和监管,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权益最大化。2.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收益权,完善收益分配管理程序,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
3 .加强国有资产运营过程监控,加强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4.形成一套既满足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又体现国有资产授权公司内部规范运作的制度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