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经济发展

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80亿元,达到80.6亿元,增长24.2%,比上年增加6543.8+0.5亿元,居全省第四位,比上年前进一位,财政总收入连续三年增加6543.8+0亿元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7.7亿元,增长30.7%,增加165438+2亿元。全年财政支出突破6543.8+03亿元,达到6543.8+03.59亿元,比上年净增3654.38+03亿元,增长29.9%。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年来都翻了一番。

●连续三年增收超6543.8+0亿元。

●增速居全省第四位,比上年前进一位。

●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超过2亿元。

●5个乡(镇、街道)财政总收入过亿元,比上年增加3个。萍乡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萍乡远景部分,产业新兴。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授权,将汉阳、萍乡作为铁厂的一部分,建立。1905年,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竹坪铁路建成通车。竹坪铁路和安源煤矿统称为安源路矿。两年后,萍乡煤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首批采用西方机器的大型煤矿之一。65438年至0908年,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组建汉冶坪煤铁厂矿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汉冶坪公司。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萍乡成为中国南方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萍乡已形成了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用瓷、烟花爆竹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钢铁占全省30%以上;化学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

萍乡一直是赣西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由于水路运输和现代铁路、公路运输的便利,萍乡的商业比较繁荣。新建的美丽城市项目“金三角美食城”也已进入运营阶段。新余是江西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3%,工业化率达到55.9%。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三个“千亿”项目中有两个在新余,即以新钢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江西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工业是支撑新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

201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0.3亿元,增长8.8%;财政总收入1264亿元,增长5.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9亿元,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1.5亿元,增长1.3%,主营业务收入1.6705亿元,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748.2亿元,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1亿元,增长1.9%;出口总额654.38+0.26亿美元,增长654.38+07.9%;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增长10%,引进内资620.9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26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1元,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65438±0.4%。

2014年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77904.98元,折合12682.32美元,居全省第一。其中,城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259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超过江苏、广东、浙江。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90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08元,增长10.5%。

2011年,全省人均GDP率先突破1万美元,达到10671美元,领先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这一数据表明,新余已进入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成为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绿色崛起的生动典范。

新余因工业而立市,也因工业而崛起成为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多年来,我市抓住新型工业化战略这个“牛鼻子”,紧盯全球新能源发展前沿,以世界眼光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大项目引进、大产业培育,使一大批新能源企业集聚。过去“一钢独大”的单一格局,现在已经被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足鼎立”所取代。“硅料-铸锭-硅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的光伏产业链基本形成;钢铁工业形成了以新钢集团为核心,137钢铁加工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李江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达到80.4%,实现了从人口小城市到工业大市、从“钢铁之城”到“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