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的性格贡献

1921年10后回国后,成为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首席技术员(即总工程师)。他深深体会到创业的艰难。创业,首先需要努力的精神。他脱下白领西装,穿上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带头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那里,经常全身冒汗,衣服有酸酸的氨味。他努力工作的作风赢得了工人甚至外国技术人员的赞赏和钦佩。

为了独享纯碱生产的技术成果,掌握索威纯碱生产方法的公司都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让外人对这项新技术一无所知。一些技术专家试图探索这一技术秘密,但大多以失败告终。没想到,这个秘密被一个有智慧的中国人发现了。这个人就是侯。

虽然看起来苏威的纯碱生产法原理很简单,但具体的生产工艺却被国外公司垄断,所以探索这种方法完全靠侯自己。且不说工艺设计、材料选择、设备选型、安装等一个又一个的难点,单从试制过程就能看出来。比如干锅结疤,圆形铁锅高温停止转动。时间长了后果很严重。技术人员急得团团转。这时,侯大胆地拿起大棒子铁刺了下去。他累得两眼放光,汗水湿透了工装。很快他就觉得单靠力量很难解决这个技术难题。经过讨论,他们采用加干碱的方法,最终将锅底的碱疤脱水,终于攻克了难关。

此后,侯对碳化塔的水管进行了更换,对分解炉进行了单独设计,对冷却设备进行了多次加固,对过滤器进行了改造,处理了连续的生产故障。他用探险家的勇气、制片人的细心和科学家的严谨来对待它。经过几次激烈而艰苦的斗争,侯终于掌握了苏威纯碱生产方法的技术要领。1924 8月13日,李咏碱厂正式投产。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等着白色的纯碱从干燥炉里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暗红色的纯碱。这是怎么回事?这无形中给大家泼了一盆冰水。作为总工程师,侯冷静地寻找事故原因。经过分析,他很快发现纯碱的暗红色是铁锈污染造成的。随后,他们将塔与少量硫化钠接触,在塔内表面形成硫化铁的保护膜,纯碱在复制过程中变成纯白色。日产180吨纯碱的李咏碱厂终于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1926年,李咏碱厂生产的红三角汽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袋纯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象征着中国人民的雄心和智慧。

探索苏尔维苏打生产方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其专利,大赚一笔,但侯和一样,主张将这一奥秘公之于众,让全世界人民共享这一科技成果。他把制碱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际经验写成专著《制碱》,于1932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从此揭开了苏尔维制碱的神秘面纱。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们看中了南京的硫铵厂,想收购侯,但被侯断然拒绝。为了不损坏工厂,他决定把工厂搬到四川,并新建一个李咏川西化工厂。制碱的主要原料是一个菜盆,就是氯化钠,而四川的盐是井盐,需要用竹筒从深井里吊出来。因为浓度稀,要浓缩才能成为原料,所以制盐成本高。另外,苏尔维碱法的致命缺点是盐的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说会浪费30%的盐。侯决定不采用苏尔维苏打工艺,而是寻找一种新的方法。

为了探索制碱的新方法,他首先分析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缺点,发现主要原因是原料中有一半的成分没有使用,只使用了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盐,将两者结合生产出纯碱。盐中的另一半氯和石灰中的钙结合生成氯化钙,但并没有使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另一半食材变废为宝呢?他设计了很多方案,但都被推翻了。后来他想,能不能把苏尔维的制碱法和合成氨法结合起来?这样氯化铵既可以做化工原料,又可以做化肥,盐的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同时可以省略很多设备,如石灰窑、灰桶、蒸氨塔等。

有了这个想法,成功就要靠实践。于是他带领技术人员,开始了实验。l次,2次,10次,100次...已经进行了500多次实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本,所以实验成功了,想法变成了现实。该方法是氨碱法的重大改革。利用氨合成系统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以省去庞大而耗能的石灰窑,也可以取消氨碱工艺中使用的蒸馏设备,同时获得工农业所需的两种产品——纯碱和氯化铵。这种制碱新方法被命名为“联合制碱法”,将盐的利用率一下子从70%提高到96%。此外,氯化钙这种污染环境的废弃物成为农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还能减少1/3的设备,因此其优越性大大超过苏尔维制碱法,从而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时代。1943,中国化工学会一致同意将这种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循环制碱法或双产品法。众所周知,二元酸和二元酸是化工的基础原料,只生产纯碱显然是不可能的。后开始设计一个硫酸铵工厂,可以同时生产氨、硫酸、硝酸和硫酸铵。硫铵厂的建设与当年的李咏碱厂不同,不存在技术保密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和购买设备,争取投资少见效快。为此,对整个计划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铵厂的设计应是完备的、完整的、合理的,引进的技术应完全立足国情,而不是照搬国外成套设备。侯在购买设备时很小心。家里有什么能保证质量的,就自己在家解决。在引进国外设备时,他巧妙地利用各国厂商之间的竞争,选择合适而廉价的设备,并主张选用一些关键设备。在与外国投资者谈判和购买设备时,侯相当机智。例如,生产硫酸的成套设备是从美国购买的。在购买这套设备的同时,侯顺便向索要了硫酸铵的生产工艺图纸。转来转去,他以废钢的价格从另一家工厂买了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至今仍在运转)。这种精明是美国很多管理者所羡慕的。

硫铵装置的设备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的许多厂家,也有一部分是国产的。最终完成所有设备并不容易。这充分显示了侯的学识、才干和细心的管理,正如他自己所说:“要做一个称职的化学工程师,至少要精通机电和建筑。”这也是他的座右铭。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他曾写道:“所有这些事情都很无聊。我们应该耐心地遵从它们,做好每一件事。万一失败了,中国人就不敢再谈化工了,那我们就成了中国的罪人。今天,我们只有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其实目前所有的困难,事前都已经看到了,所以我们从来没有乐观过,只知道责任在哪里,我们不顾一切的去做。”这是后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

1957为了发展我国的小化肥工业,侯提出用碳化法制备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和技术人员一起,把碳化法生产氮肥的新工艺做成功了。侯是主要发明者。当时,这个小小的氮肥厂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侯一生对化学技术有三大贡献:一是揭开了苏威法的秘密;第二,确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是他对小化肥行业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