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工作

在证券投资市场上,风险总是无处不在,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生,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将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时无法承受的损失。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如何把握风险控制措施尤为重要,因为风险控制是私募业绩持续稳定增长的保障。

国内大部分阳光私募都是由早期的理财工作室(地下私募)转型而来。虽然操作灵活,但仍保留着做账户理财的随意风格,缺乏管理大资金的经验,不重视风控环节,没有完善的风控体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小规模私募基金中。

随着私募基金财富遍布证券市场,“去私募化”浪潮悄然刮起,众多优秀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纷纷离职,中国公募基金成为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明星公募管理人的参与,不仅扩大了阳光私募的整体规模,提高了私募基金的影响力,也将公募的管理模式运用到私募中,尤其是风险控制体系,为阳光私募基金的规范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因为他们的管理体系比较完善,所以跟风的私募也逐渐多了起来。

笔者根据以往个人考察私募基金的经验,总结了国内主流阳光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模式,分享给投资者。

从目前阳光私募建立的风控体系来看,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公司,如星石、从容、尚雅、武当等。,都是比较完善的,这些公司大多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模式来控制风险。

事前风险控制主要是指通过股票池管理、股票仓位控制和投资限制来规避风险的一种措施。过程中风险控制是指投资指令能否有效执行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决策者或模型;事中事后的风险控制主要是指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总结和修正。

虽然大部分私募都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控制体系,但效果却不尽相同。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

第一,人是投研团队的核心。强大的投研团队可以把事前风险的概率控制在最小,主要体现在选股和股票池的构建上。

第二,配置投资组合,好的投资组合有利于对冲潜在风险,降低波动性。

三、投资经理的决策,基金经理是公司的灵魂,其投资风格直接影响其投资策略,进而影响其投资业绩。

第四,指令执行是否准确有效,取决于风控人员和投资经理,人为因素占主要比例。因此,为了避免人为主导的风险,一些私募股权公司建立交易模型,使用机器执行交易指令,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监控的作用。

第五,事后纠正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决策都能有效规避风险,这就需要在每次失败后进行反思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处于发展初期,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都在探索中。而私募基金的内部运作方式大多比较随意,结构简单。组织体系完善的公司不多,尤其是风控体系。2008年的大熊市,导致大量私募基金经理倒下,因为他们没有很强的风险意识,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收益和风险并存,我们无法消除风险。私募基金管理人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私募基金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量化收益和风险,才能长期运行,保持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