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档案-元宵节
节日习俗-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宋代,在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兴起了一种新颖的食品。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浮动紫苑,然后元宵,商人也称之为日本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花、核桃仁、坚果、枣泥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既可荤又可素,风味各异。可以煲汤、油炸、清蒸,寓意大团圆。陕西饺子不是包的,而是用糯米粉卷的,或煮或炒,热乎乎的,圆圆的。
节日习俗-解开灯笼上的谜语。
灯谜又称打灯谜,是我国独具民族风格的汉族民间文化活动形式,自古以来就是元宵节的特色活动。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挂灯笼,放烟花。后来,一些好事者在纸上写下谜语,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让人们猜。因为猜灯谜可以启迪智慧,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很多人响应,后来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灯谜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表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习俗-灯笼。
元宵节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习俗,始于西汉,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盛行灯风,流传后世。
节日习俗-玩龙灯。
打龙灯也叫舞龙,也叫舞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玩龙灯在中国汉代人当中已经相当普遍。在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表演形式。龙灯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打龙灯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来祈求龙的保佑,以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的。
节日习俗-踩高跷。
一种民间杂技高跷也叫“踩高跷”。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用踩踏装置踩在木棍上,边走边表演。踩高跷技艺精湛,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节日习俗-远离一切疾病。
明清时期,北京等地的正月十五,女子晚上出门散步,一人持香,上桥,称为健身。祛病被称为“行百病”,也叫“游百病”,是一种消灾祈福的活动。
假日习俗-老鼠追逐。
追鼠是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主要针对养蚕家庭。因为老鼠经常在晚上大面积吃蚕,所以据说在正月十五给老鼠喂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