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峰的创业历程

陈青峰出生于一个建筑世家。

中国的建筑是一门历史悠久、精致纯粹的工艺生意,以师徒传承、父子传承为特征。陈青峰的童年是在工地上玩耍度过的。“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工地干活,总是带着我。”

童年的轨迹,在黑暗中,似乎预示着陈青峰未来的道路。

初中毕业那年,陈青峰发挥不好,差了一点中专投档线。因此,他需要自费上学。

当时已经充满负罪感的陈青峰,再一次听到父亲在和亲戚交谈时,用“学习不够认真”来形容他。固执的他不想再花父母的钱,决定自己出去闯世界。

于是16岁的陈青峰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

“就是学瓦工,从这一行最基础的做起。”因为年龄小,陈青峰被当时的工人们戏称为“童工”。学了一年,陈青峰跟着师傅去浦东做工程。

事实上,陈青峰的父亲已经是奉贤当地的千万富翁了。虽然已经是“富二代”了,但陈青峰从小就不像个“王子”,而像个“草根”。“我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含着‘金汤匙’出生。其实我见证了父母的成长,见证了他们从一个小作坊慢慢做出来的艰辛。”陈青峰说。

为了不让父亲看不起他,也为了证明自己,陈青峰坚持要像父亲一样从头开始,他发誓一定要做一场秀回来。

为了尽快了解各种大型施工设备的结构和操作,以及建筑行业的各种特点,很长一段时间,陈青峰都坚持吃住在工地。

白天,他扛着钢筋,扛着水泥,扛着桩,尘土和汗水混得满脸都是。

晚上,他和朋友们躺在草地上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用木板当床,手电筒当灯,经常没说两句话就睡着了。第二天,一切又重新开始。

棚子设施简单,没有门窗。天热时,蚊子和苍蝇满天飞。才过了一个夏天,陈青峰就晒黑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女朋友来看我的时候,没认出我来。”

这样的日子,陈青峰在浦东待了三年。对有些人来说,离开就是回来。

在浦东锻炼了3年,陈青峰回到了奉贤。然而,这一次,他的目标不是打工,而是创业。

1998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奉贤一个不起眼的房间里,陈青峰和几个老朋友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聊了两个多小时。关键词是组织一整套建筑公司。

“我是豁出去了!你到底要不要做?我会筹集资金,赢得每个人的份额。怎么样?”陈青峰和打地板的话感动了朋友们,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兄弟你这么忠心有见识,我们就跟你干了!”

“这里有很多商机!有些人还是不愿意干这种开膛破肚挖隧道的‘垃圾活’,爬楼摸电的吓人冒险。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在齐心,就一定会赢!”陈青峰自信地说。

“上海东翼工程成套建设有限公司”就是这样成立的。陈青峰是总经理。当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到今年年底,营业额已经达到300万元。虽然首战告捷,但好景不长。第二年,上海东翼建设有限公司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不知道什么时候生意开始冷清了。陈青峰经常一大早就出门找生意,但往往太阳落山了,还是一无所获。这种情况在1999的后半段更加糟糕。半年来,陈青峰几乎没接到一单生意。

1999的最后一天,当人们在倒数,为新千年欢呼的时候,陈青峰心里也在为自己的公司倒数,唯一不同的是心情。

每个月几万元的投入和精神压力,已经让这个小伙子支撑不住了。让陈青峰绝望的是,未来如此广阔,让人看不清方向。

结束,还是继续?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呆一会儿。如果半年后还是拿不到项目,那就完了。”陈青峰这样对自己说。是过去六个月的坚持让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陈青峰知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寻找了。反复思考公司出路后,他找人策划实施方案。最后,他终于接手了供电局的电力工程业务。5年后的2003年,在市场都在争夺这块“蛋糕”的时候,陈青峰二次创业,扩大经营范围,成立了“上海东风电力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他担任董事长,以“诚信、优质、价格公道”赢得市场。到2005年底,公司营业额超过2亿。

陈青峰童年的梦想,不依靠父亲的影子,却超越了父母,正逐渐成为现实。

2006年,陈青峰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他投资成立了具有二级施工资质的“上海东风电力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使公司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的轨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两年来,公司已经成为奉贤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有数据为证,今年以来公司产值已达6543.8+0.28亿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创业,陈青峰在求学的路上从未放弃前进的步伐。1999年9月至今,陈青峰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校深造,现已顺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班。

从一个16岁离家的懵懂少年,到34岁事业有成的亿万富翁,18年,陈青峰终于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建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