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的复兴
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地区的中部,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区的中心。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都是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是工商业和萌芽资本主义最早出现的地方,所以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所谓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中世纪被宗教扼杀的古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的复兴而发起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从拜占庭灭亡中抢救出来的手稿,从罗马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形象。人们打着“回希腊去”的旗号。实际上,新兴资产阶级召唤古希腊的亡灵不是为了重建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借用有利于资产阶级需要的科学、哲学和人文艺术;就是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外衣,从而穿上这种久负盛名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来演绎世界近代史上的新场景。意大利作为古罗马的后裔,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视觉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首先在佛罗伦萨发展起来,然后向其他地区蔓延,在佛罗伦萨形成了一些既有艺术成就又有地方特色的画派。除了强大的佛罗伦萨画派,达芬奇还前往米兰为米兰大公服务,组建了米兰画派。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前往罗马为教皇服务,形成了一个以纪念性的气势、宏伟和力量为特征的罗马画派。到了16世纪,继佛罗伦萨的辉煌之后,最后一位达到文艺复兴艺术巅峰的大师被公认为丁托列托。
意大利文艺复兴可分为早期、繁荣期和晚期。一开始以佛罗伦萨为中心,从乔托到波提切利;鼎盛时期主要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艺术成就为标志;后期,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学派声名鹊起。
佛罗伦萨之所以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于其地理和自然条件。它位于阿诺河上,是水陆交通要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达。有深厚的古罗马和中世纪文明基础;社会各个阶段对艺术的需求,特别是以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统治者对艺术创作的提倡和保护,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佛罗伦萨作为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在艺术观念、艺术主题和艺术表现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内容仍以传统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为主,但自乔托以来, 画家们试图探索如何在神的形象塑造中注入世俗的现实生活,把神从神坛拉到人间,变成凡人,从而使他的宗教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于是,他们将科学成果、应用解剖学、透视学、光学原理引入艺术创作,塑造真实人物、真实空间关系;艺术语言强调明暗素描造型,构图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主宰了绘画世界,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他们的艺术创作不仅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还将宗教神话赋予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他们在佛罗伦萨、米兰、罗马都表现出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树立了绘画和雕塑的丰碑。
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岸,背靠意大利半岛,面朝东方,是一座与佛罗伦萨和罗马完全不同的意大利海上城市。它是商贸中心,是资本家聚集的地方,是世人享受的天堂,威尼斯人声称自己的家乡是“世界的百宝箱”。16世纪的威尼斯,除了神的控制,什么都有。在这个奢华而辉煌的城市里,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科学和知识,而是美,尤其是绘画艺术,因为它不仅能创造美,还能通过绘画中的形象使现实美和理想美永存。画家虽然没有社会地位,却常常成为教皇、国王和贵族资产阶级的座上宾。在这座城市里,诞生了与佛罗伦萨并驾齐驱的伟大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以及他们的弟子威罗尼和丁托列托。
由于威尼斯是海上贸易的商业中心和美丽的水城,这里产生的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佛罗伦萨有很大的不同。
佛罗伦萨的美术倾向于宗教圣经,而威尼斯更多的是描绘古希腊神话和故事。纵情欢乐享受,主题是爱情、豪饮、裸体女神;画面的形象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充满了活泼、明亮、快乐的气氛,很少有伤感和悲伤。狄维妮斯,皮肤丰满,头发金黄,衣着华丽,是威尼斯社会中娇艳的女人,散发着人性的光芒。为了迎合王公贵族的快感需求,画家们不仅描绘美丽的裸女,还配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了充分表现这种美,画家们非常重视色彩的创造,他们非常善于从大自然中发现和表现出无限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如果说佛罗伦萨的画家注重素描和构图的对称、平衡与和谐,那么威尼斯的画家则极力追求色彩和激情的传递,这为欧洲现代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风格主义和风格主义,又称为情感主义或风格主义,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向巴洛克艺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艺术现象,不同于文艺复兴及后期巴洛克艺术的崇高和谐,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称为“情感主义”或“风格主义”。艺术家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更极端的形式,热衷于用复杂的形象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骚动和压抑的情绪。
风格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是:相当一部分题材是裸体人物,姿态古怪扭曲,肌肉发达夸张,作品的思想内容晦涩难懂;画中的情节往往不出现在视觉中心,模糊地处于次要地位。巴洛克艺术被称为“巴洛克”,意大利的意思是怪诞做作;葡萄牙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讽这种风格的艺术。它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随后影响了欧洲天主教盛行的国家,因为它的社会支柱是宗教,随着宗教的传播可以传播到宗教地区。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它是为教会的上层阶级和贵族服务的,为了宣扬宗教,满足享乐的欲望,它花费大量的金钱建造豪华的宫殿和住宅,大量的装饰画和雕塑使它看起来壮观华丽。文艺复兴艺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限幻想和幻觉,试图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塑和绘画中充满紧张的戏剧氛围。建筑体现了丰富多变的结构,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作品反映了作家内心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不仅外在形式令人激动,内容也令人不安。形象中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其内容充满激情,其形式则充满了强烈的运动感。巴洛克艺术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运动,节奏和旋律强烈而复杂,明暗对比强烈造成运动感和不稳定感。曲线和椭圆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巴洛克艺术非常重视空间关系的处理,表现出空间立体的艺术形象。绘画依靠光线造型,追求空间纵深感。建筑和雕塑强调层次和深度,试图打破平面。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的艺术处理,一般包括建筑、雕塑、绘画的融合,绘画与雕塑的相互融合,造型与环境的融合,自身部分的融合。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到宗教支持的庇护,所以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斯,以宗教势力为主的罗马巴洛克风格占主导地位;在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法国,古典风格是主流;在资本主义更发达的荷兰和英国,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很受欢迎。洛可可风格:18世纪,尤其是路易15统治时期的一种艺术和室内装饰风格。洛可可风格是在意大利巴洛克全盛时期精致曲线的基础上改进的结果,形式更加纤细,色彩更加鲜艳。洛可可风格是对路易14时代庄重奢华的古典艺术风格的反叛。献给相当琐碎的宫廷生活中生动而亲密的场景,有时还有田园风光。以迷人和做作为特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瓦尔特、鲍彻和弗拉戈。
视觉艺术——洛可可现实主义法国绘画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逐渐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此背景下,一些进步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提出了“艺术为生活为人民”的口号,产生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和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广阔图景,特别是描绘了普通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此时此刻,工人真正进入艺术殿堂,成为绘画中的主要形象,自然也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的青睐。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是法国艺术发展中特有的艺术现象,是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当时人们称之为“现实主义”,这个流派无疑使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它的哲学观是实事求是,这就导致了它的审美观是真美、现实美。这是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法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反映到绘画界,就成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争论。一些画家无视这一切,悄悄进入巴黎郊区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他们都无限热爱大自然,主张直接描绘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景色。他们把描绘大自然的丰富、美丽和内在生命作为毕生的追求。他们从不把自己的艺术信仰强加给别人,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巴比松村,一起描绘自然,所以这群画家被称为“巴比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柯罗、卢梭、特罗隆。纳比派公认塞尚、梵高、高更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奠基者,无论他们是生是死,影响都是有限的。是艺术家的一个小流派——纳比派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传播给了20世纪的先锋派画家。
1888年夏天,24岁的塞鲁西耶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桥遇到了正在那里作画的高更。高更刚刚画完《雅各与天使》,主观而神秘的象征色彩征服了这位年轻的画家。后来,他跟随高更在一个名为“爱的森林”的森林里写生。高更指出了颜色的奥秘:“树应该是什么颜色?你看到更多或更少的红色吗?很好,在照片的那部分加上红色。影子呢?要是那里有一点蓝色就好了。然后你把调色板上最美的蓝色放在那里!”塞鲁西耶听了,按照高更的指示,在一个烟盒上画了一幅小风景画。他把这幅画带回了他正在学习的巴黎朱利安学院。旁观者包括博纳尔、维尔、兰森和瓦洛顿。他们一下子变成了高更,把塞鲁西耶的这幅小画叫做“护身符”,把有幸得到这幅福音书的群体叫做“纳比”,也就是希伯来语的“先知”。这就是纳比派的由来。
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并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发展: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畸形的装饰风格,即把自然移植到智慧和想象的领域。所谓变形有两种类型:基于一种纯粹的审美和装饰观念以及一些着色和构图的技术原理的客观变形;使画家自己的感情进入绘画表现的主观变形。
纳比派以塞鲁西耶的《护身符》开始,以丹尼斯的《向塞尚致敬》结束。这说明纳比学派自身的价值仅仅在于澄清了塞尚和高更的视觉方式。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观察的观察方法。
之后,纳比派分裂为分离派、综合派和新传统派。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初具规模,最初的先锋派艺术运动是“兽派”。这里用“野兽”一词来形容他们绘画中令人惊叹的色彩和扭曲的形状,显然与大自然的形状完全相反。
以马蒂斯为首的九位青年画家的作品于65438年至0905年在法国秋季沙龙展中展出。画风令人咋舌,引起舆论哗然。评论员路易·沃克塞勒(Louis Walkseller)看到一幅中间带有野性色彩的画,是马尔古所作,模仿了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雕塑家多那太罗的风格,于是随口说了一句,“多那太罗被一群野兽包围了。”从此,这群画家被称为“野兽”。
视觉艺术——兽性
以马蒂斯为首的这一批青年画家并不满足于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而是主张对色彩进行彻底的净化,以便更清晰地表达画家的感情。表达感情是万物有灵论画家的目的。
野兽派画家弗里茨对野兽派的定义是:“通过色彩的交响技巧,可以达到阳光一样的效果。狂热的转移(起点被自然触及)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真理的理论。”
野兽主义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色彩作为光的作用来达到空间管理的效果,都采用无造型无错觉的平面绘画,手段要提纯简化,用构图来达到表情与装饰的绝对一致,即动的暗示和内在的秩序。马蒂斯说:“构图是把画家使用的各种材料排列起来,用装饰的方法来表达感情的艺术。”
野兽派画家广泛使用粗糙的主题和强烈的色彩来庆祝气质的激烈表达,依靠结构原则,不考虑体积,物体和明暗,使用纯单色代替透视。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你必须让绘画变得简单。”因此,作为万物有灵论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将色彩恢复到了它原本的力量、单纯和表达意义。
从1905开始到1908开始是野蛮主义,后来被立体主义取代。未来主义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壮丽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所以主张未来的文学艺术要体现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它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一扫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他们喊道:“我们干吧!点亮图书馆的书架!画条河,淹没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到那些装腔作势的古画被撕得褪色,漂浮在水面上,是多么幸福啊!举起斧头和锤子,毫不留情地摧毁那些被奉为神明的城堡!”
1910年3月8日,画家博楚尼、卡拉、巴拉也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他们也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说明他们的绘画技巧本质上还是来自于立体主义。他们在立体主义的多视点中加入了速度和时间的因素。雕塑的未来主义是由博丘尼完成的。4月1912,11日,他发表了《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称“我们应该绝对彻底地抛弃外部的轮廓线和封闭的雕塑,让我们撕开人体,把它的周围环境也包括进去”。
2004年7月1911日,圣玛利亚出版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结构和新材料取代传统建筑材料,而城市规划要与人口集中和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包括地下铁路、滑动人行道和带立交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规划。用钢、玻璃、布代替砖、石、木,获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还有未来派的服装宣言,号召人们废除颜色暗淡、线条僵硬的衣服,换上颜色鲜艳、线条运动的新衣服。
到1918战争结束,这个流派其实已经结束了。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强调荒诞。它原本是一场文学运动,是达达主义的副产品。超现实主义是由1924年发表的文学宣言建立的。
视觉艺术的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该派艺术家反对抽象艺术的潜意识情感,反对造型中不表现具体物体的做法。他们认为应该排除画家的主观想法,客观地、真实地、甚至像摄影一样地再现物体,所以也称之为“摄影写实”。
超现实主义画家经常在城市风光和乡村风光上作画,也有人专门从事肖像创作。克洛斯画过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肖像,他所描绘的对象强调的不是人物的内在精神,而是他们形状的相似性。这种工作量很大,不仅要直接复制照片,还要用幻灯机把照片的底片投影到画布上,仔细描绘轮廓和各个部分,然后上色。作品极其写实细腻,连一根头发都是画出来的。有人说:“站在他的画前,你可以感觉到画中人物的皮肤在呼吸和出汗,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在闪现痛苦、疲劳和恐怖的生理状态。画面呈现出一种清冷,多为浪漫的高气质。他画的既不是人,也不是非人,而是一种被还原为中性,只有生物功能的生物。”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只是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物质”,美国评论家卡纳德曾说:“无论波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有什么缺陷,作为反抽象运动,它们表现出与那些垂死的艺术截然不同的现实主义,它们在20世纪有一个潜在的趋势,那就是延续自古以来最具表现力的形式和艺术家最能运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