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广东夫妇收养的熊德龙为我们国家捐了4亿元!你怎么看待用一生来报恩?

他为我们国家捐了4个亿,但他身上没有一点中国人的血,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爱和奉献。只要在我们国家的重要场合都能看到这个人,这个白发老人是谁?你为什么对我们国家有这么深的感情?他们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印尼弃婴追溯到74年前的1947。熊德龙出生在印尼,刚见完父母就被遗弃了。幸运的是,熊和他的妻子,梅州华侨,在印度尼西亚工作。当他们看到这个可怜的弃婴时,他们决定收养他,并在7个月后按照法律程序成为熊德龙的养父母。

善良的熊家当时有四个女孩,其中三个是被收养的。在吃不饱的那段时间,夫妻俩还收养了一个与此无关的外国弃婴。他们不仅从来没有亏待过他,而且对小儿子非常照顾,给他取名“德龙”,意思是“熊家得了龙”。同时,他们希望他能孝敬祖先,德才兼备。看得出来,夫妻俩从一开始就很爱这个小儿子。肯定有人会问这对夫妇是做什么的。当年你是怎么有能力收养这么多孩子的?

其实夫妻俩并不富裕,主要以做面包为生,但贫穷并不妨碍他们慈善的高尚品格。他们尽力让这些失去了家庭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以至于熊德龙每次回忆起童年时心里都充满了感激。他觉得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养父母这么爱孩子是莫大的恩情。在养父母的陪伴下,熊德龙不仅学会了中文,还了解了许多中国英雄的故事,于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慢慢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尤其是这件事给熊德龙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就是每逢年节,养父母无论有多困难都会给老家寄钱。有一年,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寄给他们老家,养母就把自己唯一的手镯卖了,把卖手镯的钱都寄回去了。

那时,熊德龙只有七八岁。他年轻的时候看着手镯满脸泪水。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家乡寄钱。于是他的养母说了一句让他终生难忘的话,摸着熊德龙的小脑袋说:“孩子,就算生活再苦再难,你也不能忘了你的家人。”这种感情对后来的熊德龙有多大影响?

铭记他们的恩情并留下印记,这对夫妇和许多海外华人一样,选择离开家乡谋生。夫妻俩虽然文化水平有限,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却不含糊。秉承着再穷也不能穷于教育的理念。即使你不吃饭,你也要供养你的孩子上学。就这样,五个孩子慢慢长大。养父母都上了年纪,熊德龙不愿意看到他们这么辛苦,所以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他在16岁的时候辍学进入社会。

也许熊德龙是一个天生的商人。他进入商界后不久就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后来只用了两年。熊德龙,18岁,在当地开了一家海绵厂,自己当老板。开厂不到半年就还清了18万外债。没有了外债的压力,生活终于步入正轨。就在熊德龙以为自己可以养活这个家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不知道海绵厂为什么会着火。大火使熊德龙的海绵工厂瞬间消失,我的父母听到消息后立即赶了过来。熊德龙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哭了。夫妻俩看着此时正在哭泣的小儿子,不禁潸然泪下。夫妻俩赶紧收起情绪,开始激励他的小儿子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安慰道:“我们还年轻,作为男人,不能再来了。”

为了让熊德龙东山再起,夫妻俩偷偷卖了房子,只为了给小儿子赚点钱东山再起。当熊德龙看到他的养父母拿出他们所有的积蓄时,他暗暗下定决心要用生命来报答养父母。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熊德龙变得更加冷静了。

凭着过人的业务能力,他又找到了一个商机,就是做烟酒生意。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他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把烟酒生意拓展到各个国家,成为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资金越来越雄厚,开始开拓金融、贸易、旅游、房地产开发、传媒等各个产业领域。

如今,他的产业包括美国大兴银行、好莱坞酒店、雄狮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

在成为大型跨国集团后,熊德龙移民美国,成为当地的华侨领袖。后来,他开始为海外华人的利益奔走,甚至花大价钱购买美国的中文日报。同时,他联系了几家印刷厂,一起收购。他在美国报纸上开设专栏,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现在国际日报已经成为中国建设的介绍。

事业如日中天的熊德龙,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他常说:“虽然我是外地人,有着外国人的外表,但我对我们的国家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直保持着一颗热情的心,充满了客家情怀。”因为我的养父母,熊德龙在我们的文化影响下长大,“爱中国”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最后,1979,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当熊德龙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立即带着妻子来到中国。他一下飞机就泪流满面。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他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但他非常熟悉。他怀着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来到广东梅州。当他见到他的祖母时,她猜想这是他可爱的孙子。熊德龙跪在她祖母面前。

此刻,他觉得自己已经回家了。后来,为了带养父母回老家安享晚年,熊德龙特意盖了一栋两层小楼。

爱国主义令人感动。这次来我国,他不仅参观了工厂和学校,还特意去了养父母经常提起的英雄叶剑英元帅的家乡,终于实现了愿望。当他看到当时落后的工厂和人们的生活时,

熊德龙认为他也是我们国家的一员,必须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知道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为了改善梅州孩子的学习环境,他直接向当地学校捐赠了几间大宿舍,改善他们的学校生活。后来听说政府说要成立嘉应大学,他也直接捐了两百多万。后来,他开始建立医院和养老院,并向我们国家捐赠了数亿元人民币。

1997年,梅州举办客家研究研讨会。在研讨会上,熊德龙提出他将率先为世界客家联谊会认捐10万元。

后又担任美国梅州同乡会创会会长、印尼旅游部形象大使,得到包括梅州在内的22个城市的认可并在这20个城市获得荣誉市民奖,还获得“亚太地区最具社会责任感华人领袖”大奖。

此后20年,他致力于大陆的发展,先后资助3000多名国内基层干部出国培训。他对中国的贡献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当人们问他在中国期间赚了多少钱?熊德龙回答说:“我不是回来赚钱的,而是为了我的承诺和回到我的家。”

招商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虽然我没有这个民族血统,但我对它的感情并不淡。两个月前被遗弃在印尼的孤儿院,被梅县的华侨夫妇收养。我非常感谢他们。父母的祖国就是我的祖国,父母的家乡就是我的家乡。”他的爱国行为受到我党的高度赞扬,被广东、贵州多个城市聘为经济顾问。

为了宣传梅州,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同步发行,讲述我们国家的故事的同时不忘传达梅州的故事,甚至在传播我们国家的声音时,都要发梅州话的音。

他认为,中国的新闻不仅要让本国人民看到,还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应该走出世界,世界应该了解中国。熊德龙积极参与其中,尽力客观真实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随着养母的去世,熊氏夫妇不知不觉中成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到梅州老家后不久,的养母黄的身体越来越差。在生命倒计时期间,熊德龙每天都和养母在一起,唱着养母小时候唱给她听的歌。面对昏迷两周的母亲,亲人开始在床边哭泣。熊德龙希望她妈妈能快乐地离开。

最后,眼泪从妈妈的眼角流了出来,她听到了。此时,熊德龙强忍泪水,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歌唱,开始放声大哭。

父母去世后,熊德龙将他们安葬在梅州老家,那里成了熊德龙人最怀念的地方。近年来,熊德龙在中国的事情越来越多,不断地在中国、印尼和新加坡旅行,每次来中国都会看望父母。

现在熊德龙已经七十多岁了,满头白发,但他仍然没有停止爱国的步伐。当疫情在武汉突然爆发时,熊德龙得到消息后,立即在印尼购买了大量医疗物资,送往武汉,其中包括10万只医用手套和10万个医用口罩,以及数不清的体温计消毒剂。他们通过南航被送到武汉,同时不断呼吁所有爱国的中国人支持我们的国家。

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孩子也有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熊德龙总是假装是一个中国人。

虽然他长着一张纯正的外国人的脸,但说他是真正的中国人也不为过,但他的血液里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他对养父母和整个国家的感情令人感动。所以文化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也是真正的脸。可以说他接受文化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在那里。爱国从来没有国界之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