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人类...)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喀斯特洼地。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空之眼”工程由主动反射器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控系统、接收机和终端、观测基地组成。
直径500米的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又称“天空之眼”,日前在贵州喀斯特天坑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天文研究的“利器”。
2.DNA双螺旋结构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揭开了“生命之谜”,人们清楚地了解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方式。
在接下来的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分子的角度更加清晰地阐明了生命的奥秘。DNA重组技术为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超级计算机,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40960个“神威26010”众核处理器。众核处理器采用64位独立神威指令系统,峰值性能654.38+0.25亿次/秒,持续性能9.3亿次/秒。
2016 165438+10月14在美国盐湖城发布的新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以较大的运算速度优势轻松夺冠;165438+10月18日,我国科研人员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成果首次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的零突破。
4、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2月1946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者是美国人Moakley和J.PresperEckert,美国国防部将其用于弹道计算。
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有18000个电子管,面积170平方米,重30吨,耗电约150千瓦,每秒运算5000次,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空前的。
ENIAC采用电子管作为元件,所以也叫电子管计算机,是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电脑体积大,功耗高,容易发热,不能工作太久。
5、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指绕地球飞行,在太空轨道上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次数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应用于科学探索与研究、气象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领域。
百度百科-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
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
百度百科-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百度百科-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百度百科-人造地球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