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的电影生涯。

1931进入上海美术学院研究院,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艺术团。因为擅长二胡,他被选为王电影插曲《余》的配乐,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电影。

1934后,任宜华电影公司演员、副导演。王惟一年轻时有广泛的艺术爱好。1932考入上海美院创作油画,带领艺术团。在此期间,他与剧团的赵丹和徐涛成了好朋友。

1932年秋,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积极参加戏剧家协会的演出和政治活动,因此被学校开除。擅长二胡演奏,曾为王的《余》演奏过。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电影作品。

1933年,王惟一以演奏家身份加入以聂耳为队长的百代音乐团队,并

聂耳加入了中国左翼音乐家协会。聂耳想利用EMI乐队改革民族音乐,录制唱片,出国演出。但半年后,管理层要求他们学习西方乐器,并录制舞曲。聂耳愤而辞职,王惟一因为他的支持毅然离队。王惟一的父亲喜欢电影和戏剧,他认识郑秋正和石东山等著名导演。

王惟一失业后,父亲恳求石东山培养他,石东山欣然同意,介绍他到宜华电影公司当记者。王惟一从事进步运动多年,国民党反动派准备逮捕他。在他姐姐的婚礼上,王惟一巧妙地摆脱了国民党间谍的跟踪,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在一家全球电影公司工作。

1935年底,王惟一回到上海,加入上海业余戏剧家协会。1936,石东山介绍,加入新华影业公司,在《狂欢夜》《午夜歌声》等影片中饰演角色。石东山很欣赏这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在执导《青年进行曲》时提拔他为副导演。后来由于中共的地下党组织,决定抽调一批艺术骨干,成立全国第一个大型业余实验剧团。王惟一中断了《青春三月》的拍摄,重返舞台,参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月亮升起》和《太平天国》等剧目。

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惟一积极参加救国话剧队第三队(后改为抗日话剧队第一队),长途跋涉,经南京、长江口岸到达武汉。在此期间,他用电影化的手法编导了大型现场报纸剧《争取自由与和平》,鼓舞了广大军民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武汉沦陷后,他移居重庆,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影响的王惟一、赵丹、徐涛和朱金明都向往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学习。1939年夏天,他们到新疆发展戏剧工作,准备从新疆到苏联留学,以期在抗战结束后回到上海建立中国的戏剧表演体系。没想到,他们在新疆被军阀盛逮捕,并在狱中生活了五年。在中共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解救下,直到抗战胜利前夕才被释放,回到重庆继续从事进步影视剧创作。

抗战胜利后,杨汉生、蔡楚生、石东山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于1946年初回到上海,建立了党领导的进步电影基地——莲花电影艺术社(后并入昆仑电影公司)。1947年初,王惟一作为副导演,协助石东山完成公司首部电影《云与月》。为了表彰王惟一的成就,石东山在片头演职员表中特意把王惟一的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放在同一个屏幕上,编号相同。影片以抗日战争开始到抗战胜利初期为背景,讴歌了以女大学生蒋、青年音乐家高立彬为代表的救亡戏剧家的崇高精神,展示了他们抗战胜利后的痛苦经历,揭露了以周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抗日战争发大财、劫富济贫的丑恶嘴脸, 并及时提出了战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该片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现实性,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圈引起轰动,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烈好评,为战后进步电影的创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他与徐涛合作导演了《未被囚禁的春天》(欧阳予倩编剧),这部电影反映了知识女性对束缚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意味着人民对解放的要求。影评人对两位新导演的评价很高,认为整部电影的拍摄达到了“相当程度的自然”。

1948年冬天,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昆仑电影公司的主要创作负责人杨汉生、蔡楚生、石东山离开上海,南下香港,成立了“南国”等电影公司,为昆仑的撤退做准备。不久,王惟一也离开上海到南国电影公司工作。

1949年夏天,王惟一独立执导了南国公司首部粤语电影——《珠江的眼泪》(制片人蔡楚生,编剧陈残云),反映了南国农民的血腥生活及其觉醒与抗争。本文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广东珠江沿岸农村为背景,通过欺凌地主豪绅的行为和丹尼尔一家的遭遇,愤怒地控诉封建势力残害农民的滔天罪行,揭露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当时香港电影业比较混乱,尤其是粤语片的创作相当落后。《珠江的眼泪》以其严肃的创作态度、鲜明的思想性和可贵的艺术成就赢得了香港和内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现实主义粤语电影的一个正确、扎实、崭新的起点”、“粤语电影中的一部革命佳作”,为粤语电影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在1949到1955的全国优秀电影评奖大会上,该片获得了荣誉奖。南国电影公司关闭后,王惟一参加了司马文森、周红、祁文韶组织的50年代电影公司。1950年执导公司首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电影——火凤凰。影片借用了凤凰经过火的锤炼,化为羽翼丰满、光彩夺目的再生凤凰的寓意,表达了进步电影人迎接翻天覆地的新时代的喜悦。全国解放后不久,50年代电影公司的人北上,一些留在香港的电影工作者重组了组织,也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凤凰电影公司成立了。

1951年,王惟一回到广州参加珠江电影制片厂的筹备工作,并兼任华南文艺学院戏剧系主任,1952年,朱颖停止筹建,他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56 * *加入中国。在此期间,他执导了《山铃与大篷车》、《椰林之歌》、《铁窗之火》等电影。《铁窗之火》以解放前上海工人革命斗争的真实史料为基础,根据王晓河烈士的事迹,塑造了青年工人领袖张少华的英雄形象。影片真实再现了1947的时代气息,歌颂了以张少华为代表的* * *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的崇高精神,揭露了以敌伪社会导演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崩溃前疯狂镇压人民的丑恶嘴脸。相比之下,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获得了65438-0958的全国优秀电影奖。

1958年,他回到了珠江电影制片厂,当时又在筹建中。第二年,我和蔡楚生一起导演了《南海潮》。他和蔡楚生一起,满腔热情地去有奋斗史的渔港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游览海南岛,选择地点。根据创作计划,本片分为《渔国儿童奋斗史》和《天涯海角》两集。1963,电影第一集上映。它通过金、阿材等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大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沿海渔民的苦难、觉醒和斗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

1963年,王惟一还执导了粤语喜剧《七十二家房客》(珠江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宏图电影公司合拍)。影片以一幢破旧楼房里72个房客的经历反映了旧社会的种种不公,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歌颂了下层民众之间的相互同情和帮助。影片中不乏喜剧笑料,也有较为严肃的现实主义风格。在1965年,他又导演了两部以湘剧《敲锣》和《补锅》为原型的喜剧。

从65438年到0966年,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王惟一和其他正直的艺术家一样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王惟一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导演了故事片《蓝天保卫战》和《一个美国飞行员》。前者以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外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为背景,描写了东南沿海某市军民粉碎敌人派军机低空潜入骚扰破坏的情节,歌颂了以指导员杨平为首的解放军指战员和民兵英勇营救台湾省渔民的高尚行为。后者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名来华助战的美国飞行员不幸被日寇和伪军击毁并追击。游击队战士和新四军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飞行员。于是,飞行员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分清了真假朋友,与新四军的战士和群众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影片情节曲折,惊险刺激,充满生活情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981年,王惟一执导了改编自欧阳山同名小说的《三家巷》。

2012年9月29日,21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31百花奖颁奖典礼在绍兴举行,王惟一获得金鸡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