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参见研究性学习主题的详细信息)

从1997年7月65438日到7月1日,在香港企业层面发生的所有变化中,最显著的变化大概是在投资银行领域。

扫一眼1997的投行排名,发现了一些久违的名字。在这些最大的大鳄中,有英国银行业的蓝筹公司,如Schroders,Flemings and Barings,以及一夜成名的本地公司Peregrine。

香港主权移交后,这些传统名称开始迅速消失,因为它们都被全球巨头收购。

花旗集团(Citigroup)亚太市场和银行业务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莫尔斯等资深亚洲银行家证实了这些变化。

65438-0997,香港所罗门兄弟亚洲公司首席执行官。

他说:“今天的香港比主权移交时更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整个地区,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的规模、复杂性和范围都有了显著改善。”

现在的投资银行家普遍以香港为基地,进行大规模的区域业务拓展,不仅服务于当地的集团企业,也少了大量穿梭于周边经济体的“荷包银行家”。

对香港的投资银行家来说,1997是动荡的一年,这不仅仅是因为香港回归。

银行家们说,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后,这个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业务可能会蓬勃发展。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投资银行部门主管、自1992以来一直是香港居民的马修·金斯伯格(Matthew Ginsburg)指出:“回归后,香港已成为中国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投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更加容易。”

时机刚刚好。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国有企业,目标是提高能源和电信领域公司的商业生存能力。

对投资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改革的势头提供了大量希望在香港或海外上市的候选企业。中国仍在努力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这将最终使中国现代化并开放其国内市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展对本港的投资银行有双重好处:他们可以为海外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并购提供意见,也可以亲自投资内地的银行和保险公司。

7月1997也因香港主权移交后第二天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成为标志性月份。7月2日,泰国货币贬值,引发东南亚大规模金融危机,也波及大中华区。

为了度过这场危机,振兴低迷的经济,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推出雄心勃勃的私有化计划,给投资银行家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打开了许多新的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和企业结构的弱点,并引发了广泛的改革,”金石浦表示。

该地区的其他市场也逐渐吸引了香港银行家的注意力,尤其是印度,该国正在迅速打造世界级的IT服务业。

瑞银亚洲投资银行业务主席罗德尼·沃德(Rodney Ward)表示,IT行业的成功让其他领域的印度公司有信心寻求海外销售和收购。

他表示:“与1997不同的是,与印度一样,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其他市场现在也为这一地区的投行业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香港的银行家已经从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中受益,这促进了亚太地区和跨境M&A交易。雄心勃勃的全球企业都有亚洲战略,这总是意味着香港银行家正在积极寻找交易,并向外国同行提供建议。

现在,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变得和任何其他全球金融中心一样复杂。

10年后,银行家现在拥有各种各样的客户,从对冲基金到私人股本机构。产品范围也显著扩大,大量银行家在衍生品和结构性融资领域设计了各种最新产品。

何丽华说:“10年前,亚洲只是一潭死水。现在,在香港和整个地区开展的业务是一体化全球业务的一部分。”

何丽华说,香港内外的客户比以前更挑剔,投资银行家必须激烈争夺他们的业务。

然而,随着香港投行业务的成功转型,也带来了自满和过度依赖内地企业上市的危险。香港为成功培育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而自豪。去年6月5438+10月,内地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融资219亿美元。

在香港筹集的65,438+0,665,438+0亿美元证明了亚洲的流动性和投资者对港交所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的信心。然而,完美的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银行家和官员们现在正在私下讨论香港保持全球金融中心优势的下一步措施——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融合。

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国内市场的深度和规模都在扩大,香港投资银行家做决策的可能越来越少。

对香港来说,未来10年的变化和过去10年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