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经济

浦城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以生产水稻为主,素有“闽北粮仓”之称。宋代蒲城农业相当发达,有520座水坝,居全省第二。俗话说“一岁得丰收,小米丰足,邻国得财助”,民谣说“浦城得丰收,福州有米”,浦城红米以“美人红”闻名。林的副土特产一夫,明代王世茂在《福建疏》中称蒲城为“桑麻盖山茶芽”。路遥《烟谱》说,清乾隆年间,福建以浦城烟草最为著名。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中药材厚朴“年年运达福州、广东”,薏苡仁、笋干、桐油、莲子、泽泻、生漆、茅州瓜子、金斗山红菇等颇有名气。

古代浦城主要有四大经济产业:冶金、陶瓷制造、纺织、造纸。到了宋代,陶瓷业进入全盛时期,大口窑瓷器远销日本、朝鲜和菲律宾。明代的纺织产品,如丝绸、丝绸等,可分别与浙江、河南相提并论。矿冶业繁荣,先后开采出18银田。清代造纸业发达,尤其是戏纸。

浦城是闽浙赣三省的商品流通通道,毗邻区域内的物资集散地。明代福建土特产“足不出分水岭和浦城小关(今庙湾),下吴越如流水。”清代“商贾合流”,清嘉庆新建的《浦城县志》称浦城为“小苏州”。

物产丰富的浦城,民国时期处于落后状态。民国25年,粮食产量80030吨,农业总产值1628.55万元,是民国时期最高的一年,被称为“农业大县”。到1949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到892万元,粮食产量只有51067吨。工业基础非常脆弱,技术水平极其落后。解放前夕,全国只有装机容量27千瓦的火力发电厂1座,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锯木厂、松香厂、碾米厂,以及铁、木、竹、棕等手工业,年产值1.39万元。

与1988年的1949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1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9.97倍。1988的工业总产值为144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7.91%,比1949高出61.93倍,年均增长11.20%,形成饲料金霉素和香料。在工业产品中,有3个产品获得“部优产品”称号,9个产品获得“省优产品”称号。创新产品75项,其中6项产品为国内首创。1988的农业总产值为15707万元,是1949的3.93倍,年均增长4.17%。1988年粮食产量25.08万吨,比1949年增长3.91倍,年均增长4.17%。从1956到1988,向国家提供了1853200吨商品粮。1988年活立木蓄积量967.4万立方米,竹材蓄积量4990多万,木材产量80万立方米。1988新种植果树12148.8亩,占果树总面积的40.97%。从1979到1988,为国家提供了817000立方米的商品材和5617800的商品竹,年均居全省第一。

2008年总产值为41.4亿元,增长1.4%,是1年来的最高增幅。第三产业结构为33.50: 30.30: 36.20。财政总收入2.6亿元,增长26.23%,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目标,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43.8+73亿元,增长3.465.438+0%,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54.38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7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365438美元+20万美元,增长8%;外贸出口4851万美元,增长1.9543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长20.35%;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增长13.3%。银行存款增加14.84%,贷款增加38.32%。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87亿元,年度计划100%,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581亿元,年度计划完成107.6%,增长24.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1亿元,年度计划102.9%,增长19.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7.8:36.4:35.8调整为27.0:39.2:33.8;一产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浦城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蒲城就有原始农业。经过代表劳动人民的艰苦开发,到了明代,全县耕地面积达到52-53万亩。明末,浦城引进了红薯、玉米、烟草、花生等农作物,种植业相当发达。明万历《蒲城县志》记载有水稻、籼稻、山草8种,豆类10种,小麦2种,经济作物15种,水果18种,蔬菜25种,称为“桑麻覆脊,茶笋连山。”清代登记在册的耕地面积为46万~ 47万亩。清光绪《续浦城县志》说:“溥仪虽田少山多,但谷米自有优势。”浦城已成为福建主要的烟草和茶叶产区之一,尤其以品质闻名。民国时期,据省调查队在浦城调查,全县耕地69.89万亩,粮食年产量5-8万吨,亩产80-115公斤。是全省余粮大县之一,素有“闽北粮仓”之称。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莲子、薏米、泽泻、茶叶和甘蔗。民国二十四年(1935)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署第一科所编《浦城县概况》称,浦城“农耕保守,缺乏改良的思想和技艺。每亩耕地收入8元左右。”生产率很低,种植业总产值只有480万元。养殖,只是作为家庭副业。民国25年,全县生猪7265438+万头,家禽32.89万只。抗日战争时期,浦城被列为福建省特别重要的农业县,粮食增产,冬种面积扩大。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前夕,农业生产每况愈下。

解放初期,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与1949相比,1952粮食产量增长57.49%,主要农产品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双季稻试种始于1953。1956,进入合作高潮,促进了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到1957,耕地面积65.96万亩,双季稻面积8.3万亩,粮食产量86654.38+0万吨,比1952增长7.09%。种植业总产值13639500元,比1952增长71.13%。全县畜禽存栏6.38万头,家禽34万只,产值228.68万元,比1949增长18.64%。

65438年9月至0958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化后,由于高指标、不顾后果指挥、作风浮夸、“共产主义作风”等“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1960中的1957相比,种植业总产值下降了43.29%,养殖业也下降了62.58%。1963年至1965年,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调整后迅速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食产量109500吨,比1960年增长22.76%;农作物242个品种,种植业总产值比1960增长38.37%,养殖业产值达到330.08万元,超过1957的水平。

“文革”开始后,家庭副业被批判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影响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多种经营的发展。错误地批判按劳分配原则,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粮食产量。但是,由于农民和干部对错误倾向的抵制,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灌溉的改善,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普及使用,以及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的采用,农业一直保持低速发展。1970加快水稻间作向连作转变,高秆水稻向短秆水稻转变,推广鸭良种,规范密植。那一年的粮食产量比上一年猛增了27.63%。1998年引进长白猪,配种试验成功,养殖业发展迅速。1972以后,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到1975,产量达到161300万吨,比1965增长47.35438+0%。在此期间,除了茶叶和水果,其他大部分作物都没有达到50年代的最高水平。1975年种植业总产值4240.24万元,比1965年增长1.44倍。

1976,双季晚稻种植杂交水稻563亩。1977年,杂交水稻“四优2号”在双季晚稻中大面积推广,面积51000亩。从此扭转了浦城双季晚稻低产不稳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克服和纠正“左”的错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集体优势和个人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立足县情,更换杂交水稻组合,淘汰“四优组合”品种,使用汕优63、66、汕优桂33组合等12优良品种。1980年,出现了一批畜牧专业户,畜禽数量开始逐年大幅增长。到1985,水稻良种面积达到80%以上。因地制宜调减双季稻面积,其占总面积的比例由1979前的40%左右降至1984后的34~35%。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经济作物、水果等多种经营,引进黄桃、糯米、巨峰葡萄、木屑袋栽食用菌、竹荪、烤烟等新品种。在农田建设方面,改造中低产田,推广垄作、稻鱼平作等新型耕作技术。到1988,全县耕地面积58.5万亩,比1978少0.8%;粮食播种面积90.25万亩,产量25.08万吨。面积比65,438+0978减少65,438+006,5438+0400亩时,产量增加44.97%。经济作物面积7.2万亩,水果面积2.97万亩,蔬菜面积8.84万亩,分别是1.38倍、2.86倍和0.91倍。主要农作物中花生、薏米、茶叶、水果产量分别比65,438+0.978高出377倍。种植业总产值91.6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37%,比1.978高出59.37%,比1.949高出4.25倍。其中,粮食作物产值6464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70.5%;经济作物产值342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3.73%。

水产养殖产值2539.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17%,肉类总产量10282吨,全县人均达到27.13公斤。

2003年,县政府将丹桂纳入全县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设规划。

2008年,浦城县培育了粮食、菇菜、烟叶、竹笋、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和精米、油料、竹笋、桂花、灵芝、薏米、特色烟叶、白鹅等“八大特色农产品”,粮食总产量28万吨,烟叶654.38+065.438+0.26万吨。“浦城薏米”开创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新产品,灵芝孢子粉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浦城特种精米”省级地方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84家,产值654.38+0.4.66亿元,增长565.438+0.6%。

2012年,预计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5%,增长5.5%。以粮食、木竹、畜禽、烟叶、油料、丹桂、薏米、灵芝为重点,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重点推进中国桂花文化博览园、国家绿色食品基地、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设和全县水稻高产创建,粮食总产量24.5万吨,收购烟叶7.23万吨,新植丹桂65438+万亩,新开发灵芝20万平方米推广18农业“五新”工程,引进15农业新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12万亩;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2100亩;生猪和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7.8万头和2501万羽,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四绿”工程完成造林5.96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1988乡级以上工业企业260家,其中县办全民所有制企业48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0984万元,设立了机械制造、农药、化肥、林产化工、电力、建材、采矿、纺织、造纸、食品、制革等工业部门。

2008年,工业总产值40.58亿元,增长22.2%。其中,生物化学、林产加工、食品加工和轻工纺织“四大产业”实现产值28.74亿元,增长33.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3家,绿康生化杆菌肽锌、民成光学老眼镜新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市县联合开发的荣华山工业集团已完成投资2.2亿元,征地370公顷。一期102公顷的产业平台已基本形成,已引进9个项目入园。省级浦城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54.38+0.5.3亿元,宽65.438+0.8米的主干道二期建成通车。基本建成5个2.5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启动商业服务区建设,入园企业32家。

2012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总产值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0%,增长3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1家,新增企业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家。预计轻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4亿元,增长51.7%,占工业产值的79.2%。组织实施圣农产业化及肉鸡产业链配套、荣兴食品园、郑达生化退休园及产能扩建、绿康生化产能扩建、先智生物科技、永芳香料二期扩建、闽诚光学产能扩建、大和钢门生产线、福建程洁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聚氨酯树脂、中石油(福建)有限公司LNG清洁能源等一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