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大众的增资中,熟悉的影子
同日,大众中国投资也与江淮汽车有限公司达成增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大众中国投资将持有江淮大众75%的股权。
距离上次签署协议不到两个月,江淮和大众宣布向江淮大众增资。
7月21日,JAC宣布与大众汽车中国共同出资向JAC大众增资,其中JAC汽车增资654.38+0.285亿元,大众汽车中国增资52.1.7亿元。
增资后,持股比例不变,大众中国仍持股75%,江淮持股25%。交易完成后,江淮大众的注册资本将增至73.56亿元。
江淮汽车表示,“本次增资是公司与大众汽车在华战略合作的重要一环。本次增资有利于促进公司与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促进合资公司的发展。”
似曾相识的注资
成立合资公司研发新能源汽车,继续输血,在汽车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0年前,比亚迪和戴姆勒在深圳成立了比亚迪-戴姆勒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成立两年后,国内第一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腾势发布,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站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选手。
两年后,凭借戴姆勒的百年造车底蕴和比亚迪领先的电池技术,腾势首款纯电动汽车上市。这款车型在续航能力和制造工艺上都领先于同期的纯电动车,但因为价格远高于其他产品,所以只收获了少部分用户。
但戴姆勒和比亚迪似乎并没有要求Tengpotential在短时间内占领很高的市场,而是对产品进行深耕,Tengpotential只是在一步步发展。
当然,腾势的销量并没有好转。除了2065,438+07年的4713辆,其他年份的年销量都在2000-3000辆之间,所以腾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公开数据显示,腾势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超过45亿元。
然而,虽然腾势一直亏损,但戴姆勒和比亚迪并不打算放弃,仍不愿向其注资。最近一次是在65438年6月+10月65438+2020年4月,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6亿增加到57.6亿。自2065438+2007年5月起,腾势股东累计向公司转增5次。
江淮大众和腾势也差不多。它们是德国老牌车企和国内自主车企成立的合资企业,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与此同时,JAC大众的首款车型思豪E20X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市场反响甚至不如腾势300。大众和江淮的注资是否会步戴姆勒和比亚迪的后尘,不免让人少了些思考。
非常不同的发展
虽然有着相似的背景,相似的开端,但江淮大众不同于腾势的佛教和顺其自然,江淮大众对电气化的态度显然更为激进。
大众从未掩饰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野心。2016年,大众决定在2025年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次年,大众也升级了电动化战略,计划最迟在2030年实现大众集团整个阵容的电动化。
其次,在产品层面,大众计划在2025年推出超过80款全新电动汽车,其中包括50款纯电动汽车和3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众集团还预测,到2025年,大约四分之一售出的新车将是纯电动汽车。
大众集团在电动化方面的强大动力势必会对江淮大众形成压力。
与腾势“一款高端车型打天下”的路线不同,江淮大众的路线明显沿袭了“多生儿子,拼爹”的亲民风格。JAC公告透露,大众集团承诺向JAC大众进口4-5个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并在中国法律和许可的前提下,优先在JAC大众生产大众b级车和C级车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油汽车。
此外,江淮大众还对合资公司提出了营收目标,希望2025年实现年产20-25万辆,总营收300亿元;到2029年,年产量35-40万辆,总收入达到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JAC大众和腾势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销售策略。
众所周知,自1,2065438年7月起,腾势将其销售、营销及品牌传播、客户服务、网络开发等业务运营并入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依托奔驰品牌和渠道进行销售。
江淮大众的销售策略更倾向于数字营销。今年6月初,江淮大众与苏宁汽车、泰伯岳震结盟,为江淮大众打造全新的销售模式。据了解,在战略合作的第一阶段,江淮大众将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7个核心城市为重点,在今年8月底前建成34家线下门店,并计划覆盖更多城市,年内完成55家门店。同时,江淮大众还将依托苏宁汽车的智慧零售业态和大数据资源,丰富和完善用户画像,加强精准营销。
总理的亲自牵线搭桥,大众丰富的南北大众合资经验,都为江淮大众增添了更加特殊的色彩。
此外,相比腾势的进入机会,江淮大众还拥有更成熟的纯电动汽车市场环境和更高的消费者接受度,这也成为江淮大众相比腾势的发展优势。
但不得不提的是,JAC在新能源领域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还不如比亚迪。除了连年亏损,JAC对JAC大众的注资仍采用贷款方式。公告显示,JAC拟向控股股东安徽JAC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申请委托贷款654.38+0.29亿元。
对于江淮大众与腾势后续发展的相似之处,汽车头条App将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转载。?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