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方为什么会接受优酷土豆的合并?
优酷表示,为了扩大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优酷一直在考虑战略收购和投资补充业务和资产,并建立战略联盟。今年3月,优酷和土豆达成协议,以100%换股形式合并。
优酷认为,公司未来的战略收购和投资可能包含不确定性和风险,包括:
1.与整合收购的业务和管理更大规模的业务相关的成本和困难;
2.潜在的重大商誉损失;
3.收购和融资成本高;
4.潜在金融负债和无形或隐性负债;
5、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利益或增加收入的机会;
6.在董事会批准重大收购或投资交易后,与他们履行职责和遵守适用法律要求的其他责任有关的潜在投诉或诉讼;
7.资源和管理重点不同的风险。
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与土豆网的合并,优酷的商业规划和运营可能会被打乱。优酷表示,尽管公司预计在获得两家公司股东的批准后,将迅速完成与土豆网的并购交易,但该交易仍需满足一定的常规条件。双方可能无法如期完成交易,或完全中断交易并修改商业计划,这将对优酷的业务和ADS股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如果这笔M&A交易无法完成,公司可能会遇到更多风险,包括支付与M&A交易相关的成本、大量分手费以及管理层无法专注于其他M&A机会的机会成本,M&A的任何利益都将无法实现。
这笔交易的另一个风险是双方能否成功整合。要实现业务合并和预期收益,有赖于两家公司业务的有效快速整合。两家公司独立运营,会给公司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优酷未必能完成顺利成功的整合。此外,收购业务的整合可能需要重要的管理资源,可能会暂时分散公司管理层的注意力,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特别是内容库合并、销售力量整合、更合理的带宽结构、系统整合等方面,公司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益。
早在土豆上市之前,市场就有传言称优酷要拿下土豆。由于创始人的婚姻问题,土豆网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机,所以融资额只有优酷的四分之一,市值只有优酷的三分之一。和优酷相比,土豆资金少,公司小,后者不敢稳操胜券。土豆网上市后,创始人王巍(微博)的股权比例被稀释到只有8.6%,投票权也只有四分之一多。当资本力量痴迷于做一个行动时,王巍无法阻止它。
土豆网的股东通过换股获得了更有前景的优酷股票(优酷一直是中国视频行业的老大,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去年的一份全球视频行业排名,优酷仅次于YouTube,但这份排名没有考虑非独立视频站,如腾讯视频和搜狐视频)。优酷把一个吵吵闹闹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不流血”(毕竟不是现金交易)。但就具体操作而言,两者合并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节省一些版权交易的重复投入。
微博里有评论认为这是视频行业整合的大动作,是可以影响视频行业的大事,但我不这么认为。两家公司的模式几乎一样,视频内容也有重复,受众细分不明显。诚然,这笔交易让优酷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对腾讯视频和搜狐视频的威胁并不太大。
最新财报显示,优酷持有6亿美元现金,土豆持有6543.8美元+0.4亿美元。这意味着优酷纳入土豆后,没有高比例的现金增量,也不会有巨大的观众增量。该买的版权还是要买,该投入的设备带宽还是要投入,该吵的版权战还是要吵。2011亏损2730万美元的优酷又添新包袱:同年亏损81.2万美元的土豆。这不能叫为虎添翼。更多的,是“抱团取暖”。
但是,这个合并案至少说明,独立视频行业很难走通。从Ku6.com(微博)到盛大系,从56.com到千橡集团,当年网络视频行业的几家独立站,如今只有优酷和土豆。乐视和激动网都有广电的资源和背景。迅雷(微博)的PPlive走客户端之路,后来者想做独立视频,已经宣告无望。
然而,优酷土豆仍然面临着来自传统网络巨头的竞争,如搜狐、腾讯和百度旗下的齐一,尤其是前两者。因为不是独立网站和上市公司,很多数据水下未知。不过搜狐对美剧有一定的口碑影响力,腾讯在自制剧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优酷土豆只能让他们觉得竞争对手大一点,但不一定“强”。这种既没有消灭主要竞争对手,又没有独家内容的独特观看体验的并购,怎么能说是“撼动”国内视频行业呢?
归根结底,在线视频并不是一个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有网络数据说现在有多少人不看电视,但是网络视频的受众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学生组成的——他们没有电视机。从广告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并不是优质群体。虽然电视观众在老龄化,但社会学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年轻和财富是成反比的。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机构KPCB的报告,CPM(按广告图形播放1000次计算的收费)仅为电视广告的十分之一多一点,网络视频的广告价格也不会高多少。这个市场确实会把小玩家挡在门外,但它本身就是在探索和混乱中前进。这样的交易,能把格局搞清楚,不亚于天方夜谭。
最后说说我眼中优酷土豆的未来。若干年后,土豆网作为一个独立品牌很可能会消失,其创始人王微除了当董事之外,也将淡出管理层。两家公司本来就是一南一北,风格都很突出,但并不相似。考虑到确实会有冗员,未来优酷土豆的内部动荡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方的竞争对手因为这场据说是“强强联合”的联姻而大大增加了机会——比如人才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