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英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撒切尔革命”和“新混合经济”合理界定了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的关系,既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结果,也是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的结果。“混合经济”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其核心是平衡政府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后的英国经济模式先后经历了撒切尔革命和布莱尔的新混合经济。虽然有失偏颇,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对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关系的调整,属于“混合经济”模式的范畴。研究它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撒切尔革命”1979,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撒切尔夫人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支出,四是打击工会势力。1979年,英国政府出售了BP(垄断国企)19%的股份,开启了撒切尔时代的私有化。超过654.38+0万公房直接以折扣价出售给私人。英国电信、航天公司、天然气公司、钢铁公司、供水公司等垄断巨头的股份被出售给公众,甚至皇家军械公司也被出售给私有化的航天公司。与此同时,撒切尔政府积极将“社会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鼓励私营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原本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园维护、垃圾清扫、校餐、精神病院、福利医院都可以由私人提供,甚至少年拘留所、监狱也可以由企业在政府的协助下建设。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财政赤字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相继超过美国、联邦德国和法国,并于1988超过日本。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改革也被称为“撒切尔革命”。然而,“撒切尔革命”并非没有代价。经济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失业问题严重。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紧缩政策增加了企业亏损和破产。金融管制政策的放松虽然使伦敦金融城崛起,但却导致资本停止向制造业注资,导致英国传统制造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当经济保持增长时,人们可以容忍。一旦经济停滞,经济自由化就无法维持。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资本流向第三世界,整个西方世界陷入衰退。自1997以来,保守党在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大选中屡屡失利。英国工党借此机会赢得大选,布莱尔取代梅杰成为英国首相。工党再次执政后,并没有回到“福利国家”的老路,而是重新定义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的关系。虽然新工党仍然实行“混合经济”,但与80年代以前的“混合经济”不同,因此被称为“新混合经济”。“新混合经济”不再以公有制为目标,而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实践证明,国有体制效率低下,无法解决经济危机;它的福利功能成本高,难以维持。1995年4月29日,在布莱尔的倡议和努力下,工党废除了党章第四条,放弃了公有制的主张。“新混合经济”的福利政策与旧工党有很大不同,但类似于撒切尔夫人的有限福利政策。布莱尔在他的《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一书中指出,“由劳合·乔治和丘吉尔发起并由工党政府在1945年继承的福利国家是最值得骄傲的举措之一,但今天它却受困于两大弱点:它未能有效缓解贫困,并适当帮助人们变得更加独立,从福利转向就业。太多人接受了福利,从此止步不前。因此,福利国家既没有充分实现其创始原则,也没有反映其成本效益。”因此,布莱尔政府的政策是,社会福利仅限于“一般福利”,原则上领取者领取的总福利应始终低于再就业的收入水平。“政府的任务是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制定税收和福利政策,鼓励人们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它”。布莱尔上台后,为了刺激投资,保证经济增长,没有增加税收和支出,而是降低税收负担,削减政府支出。“新混合经济”的福利政策适应了英国阶级结构的变化,因为英国的工人阶级已经分化,其上层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与福利社会对立。甚至中下层劳动者也大多反对福利社会。因为福利的来源是他们的税负,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与其增加福利,不如减少税收。工会的理念实际上失去了社会基础,工党最终选择脱离工会,成为代表整个社会利益而非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新混合经济”本质上是在维持有限福利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的进取精神,与“撒切尔革命”一脉相承。但“新混合经济”也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张自由竞争与社会合作共存。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没有所谓的社会,只有个人和家庭”。她认为政府只能为弱者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责任,而不考虑社会的不平等。撒切尔夫人的主张颇具争议,认为撒切尔不仅损害了英国的福利制度,削弱了独立工会运动,还导致大量民众陷入失业。更重要的是,她离开了一个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社会,这个社会在以前的英国是更加集体主义和相互支持的。“新混合经济”试图整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必要用政府与企业、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新伙伴关系取代原来的自由市场和指令性经济之间的选择——不是取消市场,而是让市场充满活力,为公众利益服务,为所有人提供机会。”所以“新混合经济”还是承认国家干预的作用,但与旧工党不同,国家干预是有限度的,政府不控制和主导市场,而是起补充、调节和润滑作用。“在微观经济政策领域,重要的是要区分哪些领域最适合政府,哪些领域最适合私营部门,哪些领域是提高企业绩效和生产能力的最佳途径。”布莱尔政府将政府投资限制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领域,投资时与私营部门合作。政府干预仍然依靠市场的力量。国家干预必然导致官员权力膨胀和寻租。为此,布莱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布莱尔上任不到一周,就做出了让英格兰银行独立的惊人之举:由主要由金融专家组成、隶属于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主管国家货币政策,大大减少了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制定了严格的“货币政策框架”和“财政政策框架”,以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布莱尔在担任首相的10年间,带领英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GDP年均增长2.3%,年均失业率仅为4%左右,人均工资保持4%的增长趋势。与几乎所有长期遭受低增长和高失业的欧盟成员国相比,英国被称为欧洲大陆上最健康、最强大和最成功的经济体。英国模式转变的逻辑纵观20世纪英国的经济模式,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第一,从20世纪初直到撒切尔夫人上台,从自由市场经济向国家干预经济的过渡,其核心是推行混合经济,实现福利国家。第二次是1979年开始的“撒切尔革命”,以回归经济自由主义为特征,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福利政策。第三,布莱尔从1997开始的“新混合经济”可以说是对以往经济社会政策的整合。它继承了社会宽容、平等、关爱弱势群体等传统左派价值观,但也包含了分权、鼓励竞争、打破国家垄断等自由主义内容。经济上,实行既反对传统左翼国家干预主义,又反对新右翼的自由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和政府的手段并用;在社会组织形式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要素是折衷的,其核心是寻求“发展与正义”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20世纪英国经济模式的转变有其合理的内在逻辑。“市场失灵”是指自由市场经济存在先天缺陷,需要国家干预,这是第一次转型的基础。而“政府失灵”意味着国家干预不是万能的,有时国家干预不仅不能解决“市场失灵”,甚至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是第二次转型的基础。“撒切尔革命”本质上并没有实行完全的经济自由主义,仍然对福利国家有所保留,只是手段过于激烈,这也是社会转型时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布莱尔的“新混合经济”本质上类似于“撒切尔革命”,都是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并重。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价值观,而不是具体政策。撒切尔主张自由经济,但不否认福利国家;而布莱尔则强调社会合作,但仍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因此,第三次转型不是对第二次转型的否定,而是对撒切尔革命的完善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撒切尔革命”和“新混合经济”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关系的合理界定,也是“混合经济”的表现形式。只是与之前的“混合经济”相比,改变了过多的国家干预和过多的福利政策。“撒切尔革命”和“新混合经济”合理界定了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的关系,既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结果,也是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的结果。20世纪以前的自由竞争有利于精英阶层的利益,而不利于作为基层的工人阶级,有效率但不公平。80年代以前的“混合经济”过分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看似公平,但无助于效率,最后公平得不到保障。“撒切尔革命”和“新混合经济”兼顾了精英和草根的利益。虽然不能做到完全公平,但基本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双赢的经济模式才是合理的模式。“撒切尔革命”和“新混合经济”兼顾各方利益,代表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取得经济成功的国家都是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齐头并进,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国家。比如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既注重个人竞争,也注重社会合作;既强调自由,又强调秩序。在公司治理中,既有基于资本治理的董事会,也有基于职工参与的监事会。这种权力格局是各方利益能够同时实现的保障。又如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上要求阶级和谐,经济上要求混合经济,分配上要求收入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工人和雇主处于平等地位,各自有自己的阶级组织:工会联合会和雇主协会,而国家则凌驾于阶级之上。有关工资和其他劳动争议的问题应由雇主协会和工会自由谈判解决;如果协议不成,超阶级政府会出面谈判。整个社会依靠政府、雇主协会和工会三个权力中心相互协调、相互制衡,从而维持阶级合作和利益平衡。即使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的美国,在出现经济危机时也会选择民主党上台来增加社会福利。总之,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齐头并进,通过“混合经济”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双赢,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模式。当然,对于国家干预的力度和方式,不同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新加坡和韩国都选择了威权政治模式,国家干预力度更大。就中国而言,由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前环境,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是必然的选择。当然,国家干预要保护各个阶层的利益,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共赢,才能成功。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共同富裕是双赢,需要通过“混合经济”来实现。来源:英国混合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