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福迪电池的神秘“客户一号”是谁,谁想牵手比亚迪?
值得注意的是,福迪电池并未透露此次拜访的“1号客户”的详细情况,只是强调“1号客户”是一家百年汽车企业,在Interbrand(全球100顶级品牌)中排名前列。“客户1”高层到访,旨在与福迪电池深化合作、加强联盟,共筑新能源汽车发展新篇章。
根据《汽车预言家》查询到的信息,在最新的Interbrand全球百强榜单中,有两个汽车品牌进入前十,分别是丰田和奔驰,但丰田成立才87年。因此,外界普遍认为,拜访福迪电池的“1号客户”高层人士,或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高层人士。
福迪电池是比亚迪2020年初独立的电池生产业务板块,比亚迪推广的刀片电池就是福迪电池生产。戴姆勒也早在2010就与比亚迪成立了合资公司,打造了中国第一个高端纯电动品牌腾势。
所谓的“客户1”是奔驰吗?福迪为什么把“客户1”作为重要客户?参观福迪电池的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
“客户1”到底代表什么?
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客户1”的拜访,陪同的有比亚迪集团副总裁、福迪电池董事长贺龙,重庆福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升..
相关资料显示,贺龙毕业于北京大学,07月加入比亚迪实业,1999。长期担任一师、二师质量经理,比亚迪集团副总裁。2020年,比亚迪独立电池业务聚焦刀片电池后,贺龙以比亚迪集团副总裁的身份兼任福迪电池董事长,全面负责比亚迪电池业务的发展。
"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时陪同参观就说明了问题。"相关行业人士认为,企业高层全程陪同参观的事实,其实已经说明了客户的重要性。
然而,福迪电池对这位重要客户的来访极为纠结。
一方面,福迪似乎愿意让外界知道有重要客户拜访过福迪。毕竟访问的消息是福迪刻意透露的(如果是私人活动,外界无法得知);另一方面,福迪用“客户1”的名义作为重要客户,似乎不愿意让外界知道是谁拜访了福迪,正如业内观察人士评论的那样。
据接近比亚迪的人士透露,比亚迪之前也曾将某个客户作为敏感客户,多数情况下是基于客户具体信息披露的敏感性。
据媒体报道,来访的“客户1”是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商之一。成立100多年,拥有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客户群,位列Interbrand全球品牌百强。
在最新的Interbrand全球100强榜单中,有两个汽车品牌进入前十名,分别是丰田和奔驰,但丰田成立才87年。因此,外界普遍认为,拜访福迪电池的“1号客户”高层人士,或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高层人士。
据媒体援引的报道,1号高层客户到访福迪,旨在与福迪电池深化合作、加强联盟,共筑新能源汽车发展新篇章。
2
福迪电池有什么优点?
不管“1号客户”是谁,可以肯定的是,国际著名汽车厂商对福迪电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资料显示,福迪系是在比亚迪向“智能汽车供应商”转型的背景下成立的零部件供应板块,涵盖福迪电池有限公司、福迪视觉有限公司、福迪科技有限公司、福迪动力有限公司、福迪模具有限公司五家企业。
其中,福迪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2019年5月5日,其前身为比亚迪锂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998就已成立。公司在电池领域拥有100%的独立R&D、设计和生产能力,产品涵盖消费3C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梯级利用等领域。在新材料新技术研究领域,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得到开发和产业化,应用领域涉及IT、汽车、新能源、轻轨交通等。
刀片电池是福迪电池动力电池业务的重要产品。
2020年3月,比亚迪正式推出磷酸亚铁锂刀片电池,宣布其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三元锂电池的水平。同时,比亚迪还在网上公开了刀片电池的“针测”,成功挑战动力电池安全检测的“珠峰”。
比亚迪表示,磷酸亚铁锂制成的刀片电池的核心优势是安全。刀片电池发布后,比亚迪还就刀片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致电国内一家专门做三元锂电池的电池供应商。
与以往“电池-模块-整体封装”的电池组组装模式不同,“刀片”式的刀片电池可以排列成阵列,直接插入电池组。这种技术类似于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CTP,但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CTP是将小模块整合成大模块,而刀片电池则完全取消了模块环节。
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减少电池组模块中的冗余元件,可以适当减轻电动汽车的重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动汽车的操控性能,降低能耗。
另一方面改变了磷酸亚铁锂过去最大的劣势——单位质量能量密度低。在刀片电池结构的创新下,电池组的体积利用率可以提高50%以上,也就是说,同样大小的电池组,刀片电池可以组装更多的电芯,避免了之前的短板。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与目前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相比,磷酸亚铁锂刀片电池实际上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选择,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并无明显缺陷。对于整车厂商来说,需要有一些接触和合作。
三
跨国车企争夺动力电池
目前,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最快的国家,跨国车企在中国抢夺动力电池资源的布局非常激烈。
据不完全信息,继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之后,亿纬锂业将成为宝马在中国的第二家动力电池供应商;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后,大众汽车斥资约11亿欧元收购郭萱高科26.74%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奔驰母公司戴姆勒不仅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亿纬锂能合作,还向福能科技投资9.05亿元。
“海外车企会来中国市场,中国车企也会去海外市场”。相关人士指出,包括电池在内的国产化必须带来竞争力,汽车厂商必须采用不同的电池产品并熟练掌握,才能实现供应保障。
正如有关专家评论的那样:“跨国车企或多或少实现了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联姻’,汽车制造商与动力电池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正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走向资本投资的深度捆绑关系。”显然,跨国车企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与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建立供应关系,而是依靠雄厚的资金投入,紧急储备粮草,完成与他们的深度绑定。
归根结底,驱动力在商业逻辑之上。
根据之前的数据,新能源汽车近40%的成本集中在动力电池上,使得同级纯电动车的成本比燃油车高出30%左右。高昂的成本显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价格的调整,进而影响市场拓展。电气化民用时代一定意味着动力电池的成本控制。如果汽车制造商不控制动力电池的成本,他们的电动产品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对生产能力的需求。特斯拉一度因动力电池产能不足而陷入“生产力地狱”,奥迪和奔驰也面临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问题。显然,“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有助于缓解这种困境。
毫不夸张地说,动力电池作为“心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水平。可以说,谁掌握了最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和供应,谁就掌握了定价权和主动权。未来汽车行业汽车厂商的席位也将由目前铸造的芯片决定。
所以,哪个“客户1”不觊觎比亚迪这样的动力电池业务?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