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乐,百亿巨头“伊利、蒙牛”背后的淘金者

2000年以前,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不到一公斤,10年后,全国乳制品消费量达到2480.5万吨,2018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达到36.9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仍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乳制品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诞生了“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2019年,伊利以年收入112亿美元摘得全球第八和第十桂冠,蒙牛以年收入103亿美元摘得全球第八和第十桂冠。抛开中国乳制品质量问题不谈,中国乳业可以说是迎来了黄金二十年的发展期,但中国乳业繁荣的背后,却有一个黄金掠夺者,垄断了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占90%。

利乐被誉为“乳业战场背后的军火商”,不仅因为利乐包揽了每箱利乐包装牛奶3/4的利润,还因为利乐把地处内蒙古一隅的蒙牛、伊利推上了草原二人组的宝座,还因为利乐深刻改变了中国乳业的格局:鲜奶的没落和常温奶、复原乳、调和奶的盛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利乐就开始在中国开拓市场,并通过向国有造纸厂授权技术成功登陆中国。在随后的十年里,利乐以强大的商业眼光和勇气实现了中国市场的完美布局。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呼和浩特市惠民牛奶食品加工厂刚刚改制成伊利集团。而另一巨头蒙牛,则要等到6年后才会出现。当时的中国乳业没有市场,没有技术,加工能力弱,资金实力弱。然而,与这些时代的困境相比,中国乳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乳制品的储存。牛奶出厂后没有合理的方式长期储存,储存期无法保证,所以没有办法把囤积的牛奶卖到更远的地区,更谈不上发展扩张,这也是早期的乳品品牌大多是区域品牌的原因。利乐,一个无菌包装几十年的巨头,正是在这种困境中找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机会。

利乐由鲁本·劳辛于1954年创立。经过洛桑家族几十年的经营,利乐已经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包装公司。利乐包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玻璃瓶,不仅轻便易携带,而且节省了玻璃瓶回收和清洗的成本,减少了运输中玻璃瓶破碎带来的损失,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包装袋“无菌、密封、防潮、防紫外线”,保证了牛奶的风味和营养,将牛奶在常温下的保质期从几个小时延长到几个月。在利乐的加持下,牛奶实现了卖得更快更远的需求,而利乐自动灌装机的高罐装效率更能让企业海外扩张如虎添翼。利乐公司利用这一优势,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乳品厂谈条件。可以说没有一个企业不为之所动,拥有利乐似乎前途无量。

但现实是,90年代中国整体市场经济实力有限,各大乳品厂都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余粮不多。建一条成熟的流水线,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很少有企业出得起这笔钱。但是,这个考验对于利乐这个老牌商业帝国来说,并不是问题。面向中国市场,利乐推出了中国式的“半卖半送”服务。利乐将灌装机亏本低价卖给牛奶厂,但会要求厂家在合同中约定的期限内购买规定数量的包装材料,甚至在部分合同中加入排他性协议,正是基于“免费交付设备和包装材料以获取利润”的模式。利乐包装迅速占领中国包装市场,无菌包装灌装线销量超过65,438+0,000条。从此,利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从而成为中国乳业背后的隐形巨头。利乐的商业手段并不仅限于此。其实际掌权者在90年代访问中国时,向利乐中国区负责人下达了明确的命令,那就是让中国人喝上牛奶,而这一命令也在数年后得以实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巨大的消费,利乐逐渐成长为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隐形巨人。利乐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的产品不同于可口可乐等消费品。它的身影总是隐藏在饮料公司的背后,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对于各大厂商来说,利乐包是他们最大的支出成本。据业内人士透露,利乐的包装成本占250 ml容量的中国饮料出厂价的50%。容量为1升的饮料,这个数字是30%。现实表明,中国的饮料企业和利乐的印钞机没什么区别。控制着中国95%无菌软包装市场的利乐,不仅是掘金者,更是垄断巨头。这时,国内各大奶饮料企业才发现,利乐包装的美妙诱惑,其实是那么的痛苦!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中国乳业的发展环境已今非昔比。现在伊利蒙牛在追求规模的同时,更注重利润水平。利乐的替代方案逐渐成为各大乳品饮料品牌下手的关键。掌握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企业的根本。虽然中国仍是利乐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但这个过度依赖利乐的时代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消亡,这也是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始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