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流入光伏产业:前所未有的新能源全民开发时代来临。
最近,光伏用户收到了几个读者的询问,大多集中在光伏电站的出售、股权合作、开发等相关事宜。其中,咨询对象有两种。一类主要是项目中介。鉴于光伏电站项目需求骤增,越来越多的人再次回归光伏行业,启动资源连接买卖双方;
另一类是以自持项目为主的投资人或基金公司。这些企业要么是被碳中和目标催化的中央国企投资者,要么是看好绿色资产的竞标价值,然后雄心勃勃地重金进入光伏行业。
其中既有双碳目标下企业的主动转型,也有全县分布式光伏推广掀起的国家光伏时代的契机。
中央国有企业的投资潮
自国家30.60双碳目标提出以来,2021年初,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电集团公司、三峡集团公司、大唐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央电力企业相继提出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开启了能源央企轰轰烈烈的新能源发展大潮。
日前,光伏专家获悉,中国三峡集团全面授权旗下二级子公司和分公司开发风光新能源项目。有业内人士向光伏表示,作为水电巨头的三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三峡电力,近期在光伏项目的收购开发市场上动作频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投标和谈判。
众所周知,作为央企中净利率最高的企业之一,三峡集团在全球拥有数台水电“印钞机”。长江电力作为三峡集团的电力生产经营主体,目前拥有三峡(世界第一)、溪洛渡(世界第四)、向家坝(世界11)、葛洲坝四座大型水电站。是水电投资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也是a股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力上市公司。长江电力65438 10月27日发布的2020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85.5438亿元,同比上升15.99%。归母净利润26315亿元,同比增长22.15%。
事实上,在“30.60”目标的指引下,央企投资人在新能源开发投资领域的竞争性军备竞赛早已打响。此前,在《中国电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投资业务指导意见》中,中国电建集团对旗下28家子公司下达了“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目标,合计新增48.5GW,这是中国电建首次明确大力发展新能源投资运营业务,并进一步放宽了集团下属企业新能源项目投资主体范围。
另一家全球顶级电力设计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近日发布的《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30·60”行动计划》(白皮书)中也明确加大了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的开发力度,孵化开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和业态,提供优质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发展多能互补和源网储一体化项目。到2025年,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
在此之前,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是两家设计院在新能源领域的“霸主”。虽然两者各有所长,但业务领域主要是电力、能源领域项目规划设计、EPC业务。光伏专家了解到,早在2020年,中国能建系就已经布局了新能源项目开发的投资业务,2021年,中国能建凭借火电优势,签订了近15GW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
事实上,今年以来,大部分中央国企都在全力动员省级分公司和各级二级公司参与新能源的开发建设。在广西省发布的2021并网光伏项目名单中,仅国家电投就包括贵州金源、海南新能源、江西中冶大星、武陵电力、中电国际等多家二级公司。
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宠”
站在新能源时代的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自持分布式光伏资产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因其规模小、资金规模小、模式灵活,正成为中小投资者的首选。
同时,全县推广政策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行业内外分布式光伏投资的积极性和动力,既包括上述行业外的出资人,也包括选择自行投资的中小企业,还有已经启动大型地面电站项目的中央国有电力投资企业。据光伏统计,目前已有65,438+000多个县市与企业签约或启动了全县推广工作。其中仍以中央国企为主,也有不少民营光伏企业深度介入。
不仅如此,在今年供应链大幅波动的形势下,以户用光伏为主的分布式光伏支撑了上半年新增光伏的安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分布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7.5%,户用新增装机最为集中,占比最高42%,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2021至1-6月,户均装机容量超过5861MW,同比增长280%。
分布式光伏的潜力正在快速释放,全县推广成为提高市场认知度的催化剂。政策加持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和出资方对分布式光伏的理解和认可,之前的“苍蝇腿”也成为大型投资方竞相追逐的重点领域。随着分布式光伏在全县的实施,有望成为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划时代的起点。
然而,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双刃剑的另一面是,国家能源局的五个“不”要求并不能阻止地方政府以市场的名义垄断的事实。政策落实时间不长,备案和准入无法办理,在建项目无法推进,依然困扰着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光伏企业将面向全县推进持续跟踪,期待行业理性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