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大花蕙兰生产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业大花蕙兰生产经历了技术储备期、初产期和独立生产期三个阶段。技术储备期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当时中国还没有商业兰花的生产。作为起步阶段,要向商业大花蕙兰生产国学习,派有关技术人员到泰国、新加坡、美国、荷兰、日本、韩国考察学习,学习这些国家有关商业大花蕙兰栽培、销售、出口的技术,引进一些商业大花蕙兰品种的种苗,尝试在国内繁育栽培。同时,为了加快商用蝴蝶兰的生产,中国农业部专门邀请日本公司以中外合资的形式成立了一家以生产组培苗和成品植株为主的华乐蝴蝶兰公司。一些科研机构也设立了以大花蕙兰生产为主要对象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地区投入巨资引进国外大型玻璃自控温室,试图大规模生产供出口的商品兰花,并根据泰国的经验大规模种植金钗石斛和文心兰的切花。但由于当时国内切花市场有限,加上生产的大花蕙兰切花质量差、成本高等不利因素,产品除少量销往国内和港澳市场外,入不敷出,最终惨淡收场,成为当时因条件不具备而盲目上马大花蕙兰切花生产的失败教训。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商业兰花生产的开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大花蕙兰的社会消费和技术资源已经开始满足商业大花蕙兰的生产条件,导致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大花蕙兰公司和规模较小的生产工厂。北京燕郊兰花公司最早成立于1991,由当时的钢铁部和国家科委共同投资。兰州兰花公司提供了种苗和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在云南昆明建立了规模较大的青城兰花公司,主要生产盆栽蝴蝶兰,大部分返销日本。同期,国家科委与云南省政府合作成立了郑经兰花公司,也设在昆明,产品和规模与青城兰花公司相当。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台湾省的许多兰花公司看到了中国大陆兰花生产的无限商机,纷纷在中国的粤、滇、闽、京、沪等地设立蝴蝶兰生产厂,在温室里培育蝴蝶兰盆花。同时,在我国热带地区,如海南三亚、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参照泰国的生产模式,建立了一批大田种植园,生产金钗石斛和文心兰的切花,为国内花卉市场低价高质生产金钗石斛和文心兰的切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蝴蝶兰的商业化生产已经成为国内花卉生产的主要项目。随着国内对蝴蝶兰需求的激增,尤其是作为春交会主角的蝴蝶兰盆花成为畅销品种,使得国内蝴蝶兰盆花生产领域遍地开花,几乎各大城市都设立了蝴蝶兰种植大棚,大大增加了我国蝴蝶兰盆花的产量,其价格从80 ~ 100元不等。除了蝴蝶兰盆花,还有一些兰花生产厂生产商业盆花,如大花蕙兰、兜兰、文心兰、金钗石斛、卡特兰等。,每年供应国内花卉市场和农历新年交易会,成为最畅销的花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