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集团和医院有哪些合作模式?

之前刚刚了解了一些关于医生集团的知识。稍微说一下吧。太多了,说不完。

第一,部门合作

2015魏则西事件后,似乎“不托管,不建设”成了* * *学问,尤其是在公立医院。

但也有人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吸引社会力量办医,没有部门的配合,很难彰显整个医生集团的运营能力和医疗体系建设能力。如果只是简单的“群体飞刀”,很难建立医生群体的理念、标准、培训、制度。

“因为两者之间是松散的交易关系,没有类似学科建立的紧密绑定关系。这也是大多数医生集团倾向于‘部门合作’的原因。”我看到很多优质的医生集团在这一块做的很好。在部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互相提供人员,还有制度、标准等等。"

此外,中华全国医师协会医生集团创始人孙洪涛表示,目前,中华全国医师协会医生集团也正在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相关科室建设项目。

“我比较看好医生集团和民营医院科室的建设。”谢教授表示,由于公立医院是非盈利机构,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收费,难以体现医生群体的劳动价值。医院只能用“培训费”和“教育费”来购买医生集团的服务。民营医院是营利性医院,可以直接提升医生群体的劳动价值。

如果一个手术需要麻醉,公立医院的价格可能是1000,私立医院可能会提到2000、3000、4000元,这样医生群体的价值可以更直接的体现出来。

第二,自建医院

为什么要自己建?我来打个比方。在科室合作的过程中,医生集团赚了5000万,但是这5000万全部进了科室的口袋。科室剔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分成,只有少部分最终流入医生集团。

有没有平台感觉很不一样。做医疗实体不容易,申请难,管理者能力高,成本高,客户稳定性不确定,投资人压力大。“所以长期来看,自建实体医疗机构可能是必须的,但短期来看,大家都会量力而行。”

“没有办法自己建医院。”曾获贾立安的谢教授表示,医生集团本应轻资产,但中国目前的医疗结构缺少一环,无法闭环,医生集团必须自己走。

谢教授说,比如我在上海开了一家诊所,看完病人后决定给病人做手术,但诊所没有这个功能怎么办?对接公立医院?不好的体验;对接其他民营医院,水平不放心,没办法,只能自己做。

博德嘉联最近在深圳完成了日间手术的建设,造价1.500 W,广州日间手术的选址也已经选定。此外,还在惠州收购了一家二级医院,并准备在深圳建设一家拥有500张床位的三级医院。

“没有办法。要想发展更快,突出我们团的练习模式,就必须吃这个螃蟹。没有别的办法了。”

医生集团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多人还在摸索中,但好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能称得上医生集团的人,大部分人只是在实现一些功能,所以如果真的想做一个好的医生集团,还是可以努力拼搏,争取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