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的诗是什么?

《文化之旅》是余的代表作。《文化之旅》以余走访全国各地的文化遗址为线索,以深刻的思想和有力的语言揭示中国的文化内涵,追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文化之旅》向读者展示了余深厚的文史知识、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1995

《山居笔记》的写作始于1992年,完成于1994年,历时两年多。为了写这本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停止了工作,所以这两年很纯粹,几乎是全身心投入。花这么多时间写十一篇文章效率很低,但是作者的写作是和考察挂钩的,写的很多地方都要去一遍又一遍,所以起不来快。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一处古迹的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封信和询问都未能得到准确的答复,只好又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是基于经济上的得失,那就是荒谬的,但是文章中还有其他的得失,也就是所谓的“知其得失”,从治学的严谨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严寒的河流

霜降河1999

书中包含了关于友情、名誉、流言、嫉妒、善良、年龄等方面的经典。这些作品风格质朴自然,文笔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千禧年的叹息,2000年

千禧年的叹息

本文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年之旅”越野车徒步四万公里的经历。

在《千年之旅》的结尾,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四个月的冒险,每天都在错过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看,我们连着几万公里的脚。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此,那里所有的冷暖痛苦,都会迅速传导到我的心里。”

旅行者没有边界。

过客无边2001年

《旅人无国界》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的旅途中的所有感受,是一本考察西方文明的散文集。

清晨的雨

听着清晨的雨声2001年

《听清晨的雨》包含了《年轻人的阅读》、《寻找文化场景》、《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声音》、《最后的历程》、《人生最后的智慧》等文章。

借我一生

借给我我的生活,2004

借我一条命

它是余向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庭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期“大揭露”“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用平淡而真实的记忆谱写了一部文学作品。

“我一直不赞成处于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家过于激动,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经常泪流满面。”——余

一个承诺

笛子在哪里?2004

中国的历史上充满了金戈马铁,但如果你仔细听,它还回响着胡笳。但后一种声音太软太轻,往往被人遗忘。被遗忘,历史变得激烈而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是昆曲的笛声,这种笛声让中国人着迷了两百年。在《笛声在哪里》中,余仍以其一贯的文化视角和散文风格关注着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文化。余说,早在12年前就开始筹备《笛子在哪里》了。当时,《文化之旅》尚未进入台湾省,于赴台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接待的。

寻找中国

寻找中国,2008

纵观《寻找中国》这本书,没有多少溢美之词和华丽词藻,却有许多睿智之言和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余很少对景点进行具体的描写,但往往是用笔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一幅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画卷,然后进入一段直白的咏叹,再配合世界的气势,散发出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位读者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恢弘和黄河文明的兴衰,使读者被文章的情感所感染,不自觉地接受作者的心声,从而以全新的姿态思考人生和未来。

于先生的新版《文化大百科全书》共分六卷。关于中国的前两本书《寻找中国》和《感动地球》发行。

摩擦大地

摩擦地球,2008

摩擦大地

《搓地球》这本书选取了《文化之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章节,但每一篇都经过了作者本人的精心修改。在书的后半部分,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全书23万字。

从此,余所有的文化散文作品都以这套书的正文和书名为准,以前的版本都不再刊印,以免误导读者。

问余

问余,2009

余先生十余年来一直以亲身冒险的方式考察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其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对全球华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本书的出处是于老师。

《问余》的封面

在凤凰卫视主办的文化讨论节目《秋雨》中。然而,在主持《秋雨》之后,虞丘先生并没有急于推出相关书籍的改编版,而是花了两年时间,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精心改进和再创作,才郑重推出这本书。

于老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东方和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媒体的传播力量,极大地激发读者探索中国古老文明的欲望。

我等不及了。

我等不及了,2010

我等不及了。

余在《我等不及了》的开头解释了写这本书的初衷:“七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命》。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引发了很多长辈、亲戚、同事、邻居的回忆热潮。他们不停地给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改正的地方。甚至一些我以前不认识的读者也拐弯抹角地给我提供了各种参考资料。一位教授严厉批评了《借我一命》。他说‘什么人生啊,你和你老婆这十几年的经历最惊心动魄,但你明显担心太多,写不清楚。’他的批评很对。中国文学不应该回避眼前的苦难,因为这不仅仅是它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更文学。"

余说:“很多和我有关的人都死了。我真的很想和他们说话,不管他们听不听得见。于是就有了我面前的这本书——《我等不及了。"

《迫不及待》以平静的语气叙述家族历史。曾祖父和曾祖父从浙江慈溪出发,到海边旅游。祖父、祖母、外祖母、父亲、母亲、月经、叔伯、“我”和他的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百年历史的光影中跌宕起伏;表哥一生和舅舅在文革中的死,折射出的是畸形时代的畸形命运,平静的叙事中蕴含着悲剧性的集体抗争。余说,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它告诉读者,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辈们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这种心路历程是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为你的生活背景的。

《我等不及了》是余逐字逐句写出来的,所以他很珍惜地称之为“纯手写的记忆文学”。余说:“也许这个陌生的名字能引起读者的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拿着一支笔,思考、书写、涂抹、修改、抄写,然后撕掉几页手稿,贴上一张剪纸。这种很原始的‘手工书写’和‘记忆’二字联系在一起,真的很贴切。"

从北京大学到台大

《中华文化四十七课:从北大到台大》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于先生在北大待了整整一年。

一些文史哲艺术系的学生有一门中国文化史的课程。它不同于大学里标准化的文化史课程,只讨论一个现代人应该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保留多少记忆。这本书用一种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国文化,那就是课堂讨论的形式,加上课后与学生的“闪题”和“闪答”,让这本书丰富多彩,条理清晰。对于中国文化史的故事,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按部就班的讲,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早期文明中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沉淀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灵魂,重点在它;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他们走得很快。这是一部于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国文化史。余先生用他的博学和情感,把他的文化记忆传递给了中国人民,把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完整、最灿烂的中华文化保留了下来,敲响了世界文明的钟声。《中华文化四十七课:从北大到台大》繁体版于2010年在台湾省出版,在华语世界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