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生平述略。

苏(1886—1948年9月)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生于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光绪十一年(1886),生于巴县书香门第。他小时候家里穷,在父亲的私塾读书。十五岁时,父亲受聘在成都西川学院任教,他有机会进了校门。他和父亲在学院待了三年,父子同床,半夜起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然后回到重庆进入存仁学院继续深造。

1907,在重庆广益丛报报社任编辑。《广益丛报》是近代四川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期刊。1903由辛亥先贤杨叔侃、梅继毅、朱碧倩创办。国难当头,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屡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国运危在旦夕,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强烈爱国精神的苏忍不住撰文,在《广益丛报》上发表文章讽刺和抨击清廷的腐败、专制、懦弱和无能,造成日本的侵略,以至于触怒了当局。为了躲避通缉犯,他无奈离开家乡,晚上只身逃到汉口,在父亲的好朋友刘向喜家谋生。从此弃文下海,以刘氏家族经营的四川帮“德厚荣”(一家百货公司的土特产)为名,做小文书,起草商业信函,日夜忠于职守,有时还能提出颇有见地的建议。晚上,当其他三个家伙去外面吃饭和逛妓院时,他一个人呆在那里努力学习。因为勤奋、上进心和对笔墨的精通,赢得了副总经理徐荣廷的赏识。“德厚荣”的老板刘向喜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巨商。光绪末年,“德厚荣”总部迁至汉口,资本百万银,在汉口首屈一指。刘向熙在汉的生意主要由许荣廷管理。很快苏就出现在商场里,成了许荣廷的得力助手。

辛亥革命后,徐荣廷被任命为湖北官钱局总经理。徐利用与湖北军政府总司令李的关系,租借官纱、布、丝、麻四局,组建楚兴公司。所谓“四局”,是指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立的湖北纺织、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四局”是湖北省最早采用大机械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官营民用工业,也是近代中国大型机械纺织企业之一。任命徐荣廷为楚星公司总经理,任命苏为分管财务的经理助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国市场,加上楚星管理得当,公司获利颇丰。战后1919和1920年,楚兴公司的销售利润达到了八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原始股本的十几倍。除了大股东刘向喜获得的巨额利润外,徐荣廷获得分红50.2万元,苏和另外两名高管、姚玉堂也各获得30.2万元。这为徐荣廷等人后来另起炉灶奠定了基础。

1921年,徐荣廷、徐荣廷投资265438+两百万银,成立大兴纺织有限公司,在河北石家庄设立大兴棉纺厂。次年,投资裕华纺织有限公司,在五常兴建裕华棉纺厂,创立“裕达华”纺织工业体系。

1927,“大兴”“雨花”改为董事长负责制。当时局势极其混乱动荡,加上连年饥荒,人民生活极其窘迫,购买力大减,出现了“花贵纱贱”的局面。很多厂商陷入严重亏损,倒闭或转卖。裕华e厂也是危机四伏,日产量不过十几包,而工资和税收所有费用都不变。年近七旬的公司董事长徐荣廷看着这一切匆匆而又无可奈何,决定让位给苏在宇。在许荣廷推心置腹的鼓励下,苏不再拒绝和挑起主席的重担。苏担任董事长至1948,长达20年。

1930冬,苏出任湖北省棉业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此期间,他努力扩大棉种试验田规模,派首席技术人员出国深造,做了大量工作。1935年,汉江突发洪水,汉江中下游棉花生产不绝。针对过去棉花种子改良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苏杰宇主张利用洪水过后的机会,全力推进棉花种子改良。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汉江流域棉花产量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绩。1936年,优良棉年产量达到122万cwt,皮棉苗产量达到35.5 cwt,超过山东、河南、陕西等产棉大省的产量水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汉江流域已成为中国细棉的主要集中产区。

1931年,湖北省大冶市(现黄石市)梨花煤矿开矿。

1934 10、苏、赴安为杨虎城将军父亲祝寿,拜会陕西省政府主席,拟在安设立大兴分局,获杨、邵批准。徐止平负责筹建大兴二厂。

1935年2月大兴二厂开工。4月,大兴董事会决定将大兴厂长史凤祥调到Xi安负责大兴二厂建设,任命王文柱接替大兴棉纺厂厂长。5月,于赴南京拜会军政部军需处处长,向南京军方推销大兴纱厂生产的棉毯。双方达成了协议。9月,大兴向军方出售了4万条棉毯。65438年2月,大兴二厂土建完工。

1936年7月,裕华与大兴召开董事会联席会议,讨论同意共同投资、扩建、联合经营Xi安大兴二厂,裕华与大兴名称各取一字,将原厂名变更为大华,成立大华纺织有限公司,更换剩余董事长,同时建设Xi安大华纺织厂。从此,武昌裕华、石家庄大兴、Xi安大华三家纺织企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合,成为裕达华纺织企业集团,被誉为旧中国民族工业的“航空母舰巨轮”

1936 ~ 1937上半年四川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旱。得知四川的秀里见正在肆虐,苏非常难过。他带头捐了10000银元赈灾,筹得10000多银元赈灾。他在生活上一向严谨简朴,尽量避免奢华。平时省吃俭用,一心一意发展产业。对于社会福利和福利事业的兴办,我们从来不吝啬,也不慷慨。

抗日战争爆发后,军政当局对武汉工厂的拆除最为关注。江汉平原是中国著名的产棉区,棉花产量丰富,孕育了武汉纺织印染业的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纺织工业集中地。武汉拆除的民营工厂,最重要、最困难的是几家著名的大型纺织厂。布十有八九是提供给军队使用的,可见其对抗战的重要性。由于军事需要,早在1937 65438+2月25日,军政部长何就上书蒋介石,要求将武汉纱、布厂全部迁到大陆。何认为:北部战区的石家庄、安阳,东部战区的上海、无锡、常州等地的工厂,由于时间仓促,或由于厂家跟风,没有充分考虑,以致十分之九未能迁出,国力降低,资源缺乏,影响了抗战前途。武汉的官办和民营工厂只活下来了,不能再惊讶了。“武汉所有的私营纱厂、布厂和手摇织布机都应该一起搬走....以免重蹈东北两战区工厂的覆辙。”1938年8月5日蒋介石发出通缉令后,武昌裕华纱厂开始了全厂总拆。为了执行蒋介石的通缉令,招商局有江华等4艘大江船,向海、海瑞、快利等7艘船,三北公司有龙兴、长兴等船,从8月10日至8月下旬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运送裕华设备。湖北黄石丽华煤矿800多吨零件西移到湖北省会重庆。进入江海的英平船除了运送军事装备外,还多次搬运裕华装备,丽华煤矿的一艘大驳船也于8月25日由江安船拖往宜昌,1938。梨花煤矿一批机油到汉后,由三北公司“龙兴”装运。同时还有1265件裕华的货。

1938 10 10月25 ~ 27日,武汉沦陷。举家迁到四川省巴县冷水场后,出资创办了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华严镇)冷水场第一所小学——半山小学,并提供免费或助学金,培养贫困儿童。学校现在是重庆市重点小学。

1939在重庆市南岸区桥角坨沙草坡、甘孜坝地区购买了280亩土地,重建了一个新工厂——重庆裕华纱厂(简称裕华余厂)。同年,四川广元大华纱厂建成。永利银行第二年在重庆开业。

裕华棉纺厂成立于1941成都。抗日战争时期,苏军余粮组织生产了大量的军用布供应前线,还组织募捐,筹集了大量的钱、御寒衣物和药品帮助难民。兼任汉口孤儿院副院长。苏在该厂工作期间,在选派人员出国学习、培养人才、推广技术、改良棉花种子、提高产品质量、重视市场营销等方面,成绩突出。

1943年3月18日“中国民族工业协会”成立大会召开。苏、刘洪生、胡锡元、吴、吴、李、、张乃奇当选为董事,并在3月25日召开的第一次董事会上全部当选为执行董事,吴当选为董事长。

1946成立华年进出口贸易公司,隶属大兴、裕华、大华三家纺织股份公司,简称裕达华公司。“裕达华”纺织工业系统的直接业务已扩展到煤矿、银行、进出口等。,除了纺织业有6个工厂,约20万锭(当时占全国纱锭总数的4%)和2000台织机。到解放时,直接经营的“裕达华”纺织工业系统的资金达五千万银元。此外,苏还投资山东枣庄中兴煤矿、聚星城银行、四川川康毛纺织厂、重庆庆华印染厂、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安大秦毛纺织厂、烟草公司等企业任董事总经理。历任湖北商会会长、中国棉纺厂联合会湖北分会会长、前川厂联合会理事、中国民族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产厂商联合会监事。

1948停止使用公司外汇及其订购的英国纱机在台湾省设厂,拒付蒋介石颁布的所谓“防暴捐”,逃避上海。

1948年9月,苏先生病逝,享年63岁。太素的遗孀傅尚馨女士毅然留在武汉迎接解放。建国初期,苏先生留下巨款兴办妇幼福利事业,除武汉市街幼儿园外,全部捐给国家兴办幼儿园。并捐资建立妇女文化学校,将贫困妇女培养成幼师和纺织工人。65438-0950,傅尚新女士出席武汉市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任常委。次年,出任武汉市妇联妇女儿童福利部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84政策实施后,向武汉市儿童基金会、红十字会、残疾人基金会捐款。几十年来为中国妇幼福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任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妇联妇女儿童福利部部长、武汉市儿童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