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八味就是那八味。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以“浙八味”最为著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元胡、玄参、麦冬、郁金这八味中草药,因其品质好、适用范围广、疗效好而被历代医家推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浙八味”的应用就有58处。明代著名药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宋代图文并茂的《本草》说:“白术生于杭州、越南。”可见“浙江八味”早已名扬海内外。一些著名的老药店,如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堂,都选择“浙八味”作为配方。“浙八味”在浙江的种植历史悠久。
据统计,从65438年到0996年,延胡索在浙江种植2.7万亩,产量270万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白术种植4200亩,产量472万公斤,约占全国的40%。但由于浙江没有中药材市场,缺乏购销流通环节,浙江“浙八味”产量波动较大,极大地打击了药农种植的积极性。以浙贝母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贝母长期供不应求。上世纪70年代,浙江产区在国家药材公司的支持下,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商品田,发展丹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到80年代中期,商品量达到450-500吨,可以满足全国的需求。90年代以来,由于药材销售不畅,药农积极性降低,70年代新开发的一些新产区(余姚、奉化、舟山)和老产区(象山、鄞县)纷纷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售,仅田田一地就减少了数千亩。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后果不堪设想,国家花了十几年扶持的浙贝母基地也名存实亡。再比如玄参。60年代,全省种植面积7445亩,产量1.25万公斤。但到了90年代,由于同样的原因,药农种植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产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主产区磐安县每年库存约100吨。过去麦冬的产量每年在200-250吨之间,还可以出口。但近几年产量大减,1996产量只有50吨,和过去没法比。1997杭白菊种植面积约4万亩,产量3200吨,预计收入7600万元。但由于在浙江没有直接交易场所,需要运输到外地,导致运输过程中质量下降,收入减少17万元。此外,国外药商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将四川麦冬冒充麦冬,长期以来给“浙八味”的声誉和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尽快建立浙江中药材流通市场十分必要。
近年来,浙江正在加大和深化对“浙八味”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在加快浙贝母等“浙八味”的繁殖和提高药效方面取得了成功。最近,浙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已经开始研究白术脂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制备工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八味”会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zyywh/ysys/02% 2 easpx & amp;b = 0 & ampa = 79 & amp用户=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