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防范贷款风险?
1,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要科学核定总额,明确区分类型,严格按照权限;在用信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细致审查、充分酝酿、严格审批,提出有效的限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过程中,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和审查监督制度。对正常贷款,重点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贷便利;密切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化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分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外部融资、重组改制、改善经营的时机退出;对于可疑贷款,依法果断强制催收。
2.加强预警和监测。风险预警是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将风险阈值前移,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告和各种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位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健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3.加快信贷调整。在市场运作条件下繁荣的企业并不多。只有前瞻性地加强信贷退出,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方面,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事实风险退出到潜在风险退出的转变。将风险门槛前移,动态跟踪各类贷款的迁移趋势,提高发展趋势的可预见性。二是从被动退出到主动退出的转变。统筹规划,及早谋划,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从战术退出到战略退出的转变。信贷结构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控制好节奏和力度,防止退出时形成不良状况。
4.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的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的考核体系,将客户考察流程、信息分析流程、预警预测流程和客户退出流程纳入信贷工作的整体考核范畴,制定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的考核标准和依据,督促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将概念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监测体系,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边际贷款的动态跟踪监测,制定完善的风险监测计划,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5.培养合规文化。要注意培养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永远不越过思想道德的“保护线”,永远不触碰规章制度的“警戒线”,永远不触犯法律的“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个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漠视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形成“不以效率为由简化贷款手续、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