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结构行业进入洗牌阶段了吗?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深入,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钢铁蛋糕”依然“逆风飞扬”,炙手可热,但能源、土地资源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只有迅速清除这两个“障碍”,钢企才能获得更大的蛋糕份额。于是,越来越多的钢结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西部、华北等资源丰富的地区,用自己的扩张或收购等实际行动展示了争夺市场份额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这些行为客观上加剧了钢结构行业竞争的不断升级,推动中国钢结构行业进入洗牌阶段。2004年以前,我国钢结构企业分布区域比较稳定,主要分布在五大板块,分别是上海板块、苏杭板块、天津板块、粤闽板块和北京板块。但今年以来,钢结构企业跨区域、规模化扩张愈演愈烈,逐渐打破旧格局。在华北地区,北京海达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顺义建设了华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年产能8万吨,钢构件产量居华北第一。同时,在原有大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杭萧还宣称其河北子公司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年产值达20亿元。在中南地区,长沙三元钢构正在建立湖南省最大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填补了湖南钢结构制造业不大的空白,号称钢结构龙头。在西部和东南部,7月中旬在四川新津县签署协议,正式投资3亿元建设钢结构基地,号称建成后将成为西部最大的钢结构基地。在华南地区,精工钢结构公司在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良的广东从化征用了300亩土地,在华南地区建设了生产基地。在西北,新疆建工在乌鲁木齐成立新疆建工钢结构有限公司,年产能7万吨,号称将成为乌鲁木齐乃至西北最大的钢结构企业。与此同时,首钢第十建设有限公司和大唐钢结构有限公司在Xi安设立了钢结构工厂,该工厂也被称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企业。在华中地区,武汉一冶钢结构中心在阳逻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总投资6543.8亿元,面积26万平方米。预计明年1月建成投入运营。建成后可生产各类钢结构6万吨,年产值超过3亿元,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基地。叶仪钢铁还宣布,将与美国巴特勒公司合作发展轻钢生产,并将按照巴特勒公司的运营模式和质量要求建设专用轻钢生产线,成为其在华中地区的制造基地。在华东地区,台湾省“中国钢结构”公司投资新台币2.7亿元在昆山区兴建钢结构工厂。一时间,各路“诸侯”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投入巨资追求“大规模”,以求称霸当地钢结构行业。“野心”足以窥一斑。这也预示着中国钢结构行业五大板块的旧格局即将瓦解,取而代之的将是大型企业分布在中国各地区的新格局,更有利于中国钢结构的发展。而且钢结构企业在新格局下的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这将进一步降低钢结构行业的总成本,因此非常有利于钢结构企业的市场拓展。但对于布局不合理的钢结构企业来说,这种新格局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高昂的运输成本可能会降低其竞争力,不利于其市场拓展。再者,如果它的市场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拓展,就很难体现出它的规模优势,进而也很难有价格优势。如此下去,其原有市场将逐渐萎缩,并可能导致企业消亡。当然,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其激励程度必然会与日俱增,很有可能出现各大诸侯“携手作战”的情况。与此同时,国外企业也加快了抢占中国钢结构市场的步伐。比如今年bluescope Steel(原名必和必拓钢铁)成功收购Butler制造集团。巴特勒制造集团是全球领先的预制钢结构制造商和供应商,2003财年的销售收入约为7.962亿美元。从战略上讲,bluescope Steel和Butler的合并将使其成为国际钢结构和预制钢结构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博世钢铁有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增加其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以便为客户提供优秀的钢铁解决方案,尤其是建筑行业——这是博世钢铁的特点。巴特勒的分支机构正好在bluescope Steel的全球企业分布范围内,这意味着巴特勒可以向bluescope Steel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客户推广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此次收购为博思科钢铁直接进入中国预制钢结构领域并加速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同时,两者的结合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将进一步提升bluescope Steel作为全球领先的金属涂层钢板、彩色钢板和成型钢板供应商的竞争力。在中国,巴特勒是预制钢结构建筑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拥有强劲稳定的销售收入,显示出巨大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加上bluescope Steel原有的两家子公司,合并后的Butler将拥有6个生产基地,50个销售办事处,约65,438+0,200名员工。这必然会大大降低巴特勒的整体运营成本,提升其综合实力,增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对中国钢结构企业构成更大的威胁。钢结构行业被认为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因此,许多上游钢铁企业也纷纷而来,决心从中“分一杯羹”。如马钢钢结构2002年建成投产,当年产值654.38+0.2亿元,2003年产值0.2亿元。2004年5月,马钢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第二条钢结构产品生产线。生产线占地170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年产能30000吨,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同时,在过去几年的基础上,宝钢今年正在做旗下钢结构品牌的整合,将旗下冠达尔、大同、宝成等钢结构品牌统一在“宝钢钢结构”的品牌下,依托“宝钢”的品牌优势,提升自身钢结构企业的综合优势。而且宝钢明确提出宝钢钢构要成为国内综合实力第一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同时,2004年宝钢钢结构年产量将从654.38+20万吨增加到654.38+80万吨,2006年增加到44万吨,2065.438+00年增加到55万吨。这种发展战略值得其他钢企深思。
此外,莱钢、首钢等钢企也加大了向钢结构行业的延伸。比如,近日,首钢集团旗下的首钢建工集团与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合作建设年产5万吨的钢结构加工基地,近日投入试加工。这使首钢集团钢结构工业加工能力从每年3万吨提升到8万吨的新水平,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加工企业。由于上游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原钢结构企业在劳动力、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并拥有原钢结构企业难以具备的综合采购优势,因此必须对原钢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改写”,即整合现有资源,巩固现有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否则只能被市场抛弃。顺带一提,原有钢结构企业的品牌优势要下大力气巩固,因为技术可以模仿,可以高薪聘请人才,但品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至于什么是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要看企业的实际情况。下游“被迫”,利润缩水。看着上游企业更高的利润,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了“暖心之旅”,纷纷采取措施尽快进入“钢结构行业”的大门。2004年初,浙江开元旅游集团投资3亿元,收购800多亩土地,强势进军钢结构行业,并高调宣称要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科技R&D、钢结构制造加工中心。值得思考的是,开元旅游集团旗下的杭州开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随着国家对钢结构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意识的转变,未来的建筑将全面与国际接轨,钢结构将在更大范围内被采用。另外,开元集团也从事酒店行业,集团内部自然会有更大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由自己控制的钢结构公司来满足。无独有偶,上海绿地集团采取控制上游企业的方式进行“反向”,即从宝钢股份手中收购宝钢建设60%的股权,获得宝钢建设的控股权。绿地方面表示,绿地集团将为宝钢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企业机制,拓展绿地集团产业链,促进绿地集团做强做优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事实上,成功收购宝钢建设是绿地集团未来发展的绝对保证。宝钢现有总资产5.4亿元,其总承包、设计、专业施工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安装施工,拥有冶炼工程总承包、建筑工程总承包、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窑炉工程专业承包等四项国家一级资质,这是绿地集团这个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也是宝钢建设充分发挥专业领域的舞台。
众所周知,建筑钢结构行业的招标非常看重公司的“经验”,即如果没有类似的工程业绩,钢结构公司很难中标大项目。上面说的“开元”和“绿地”,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经验”,以便在未来的重点项目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对原有的钢结构公司构成了威胁。而且,如果原有的钢结构公司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档次,快速变强,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那么它们的生存时间很快就会到期。更关键的是,迫使下游企业充分整合产业链资源,获得更多优势和发展动力,同时使钢结构行业利润更加透明,带动钢结构行业利润加速“缩水”,迫使钢结构企业想方设法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否则只能“脱水”而死。这类似于国内日新月异的家电行业,国美、苏宁等零售巨头“倒逼”家电供应商,迫使电厂厂商提高效率,降低产品出厂价,从而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且这种自下而上的“逆向”效率,打破了“效率由制造企业单独决定”的局面,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且具有更大的普适性。因此,现有的建筑钢结构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精到强”vs .“从大到强”然而,2004年7月,在钢结构企业一片“诸侯割据”、“外企抢档口”、“入侵”、“倒逼”的声音中,超峰钢铁放弃自身规模,全面实施“精品文化战略”,立志做“中国精品钢结构第一品牌”。事实上,从2003年4月,超峰钢铁就率先在钢结构行业刮起了一股“精品飓风”,号召中国钢结构企业重视质量,打造精品工程。事实上,除了超峰钢构,宝钢钢构和管家也走“由精到强”的路线,扩张步伐相对缓慢。东南网架、杭萧、精工钢构、首钢钢构、莱钢钢构、马钢钢构走的是“由大变强”的路线。我们知道,在企业竞争中有一个“三大法则”,即自然发生的竞争力量(如果它们在没有政府过度干预的情况下运作)会在几乎所有成熟市场中创造出相同的市场结构——在某个集团中,三个最重要的企业以各种方式相互竞争,它们提供广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一个行业将由三家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领先公司控制,其余的将是锁定该行业特定目标市场的“专家公司”。钢结构行业也不例外。但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钢结构企业超过100家,与“三大规则”中“三家公司”的目标相差甚远。也就是说,市场成熟后,90%以上的钢结构企业都将在劫难逃。因此,结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已经全面进入洗牌阶段,建筑钢结构企业总体上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快速扩张,向“做大”方向发展,二是注重“练好内功”,向“做精”方向发展。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