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提到我是15派。15派是什么?
以下是张刚和正和岛刘东华在蔡氏媒体上的对话,供大家参考。
15的势能存在很久了,现在爆发了。
“15派”强势来袭!16年7月,一封公开信《向“15派”致敬》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企业家。第二天,蔡氏传媒CEO、传播人才交流董事长张刚拜访了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并就此话题进行了对话,从“15派”概念提出的背景、定义、标志性事件、人物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解读。
火来了!
张刚:我们之前已经点点滴滴提到过几个概念。“12派”没火,“13派”也没火,包括“14派”。我们一直在提他们,只是觉得火还没到。
我感觉今年会很热。说到“15派”,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因为这种巨大的势能是经过两三年的积累形成的。
刘东华:我一直在思考“15学校”的象征意义,它的象征是什么?“九二派”以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
“15学校”包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兴起等内容。其实这些都不是从2015开始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势能已经有了。
我两年前说过,“天”变了,“地”变了,天地都变了。“天”是指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改革生态。其实十八大以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迎接艰难的黄金时代》,是从政治生态的角度说的。“地”变了,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大潮的到来。社交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基本关系模式,而人类的关系模式一旦改变,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都必须重构。
做企业不是原来的做法,资源整合也不是原来的整合方式。其实在天地都在变的前提下,一个新的时代就要来了!在这个新时代,谁是标志性的人物,谁就是标志性的平台公司。我们以“15学校”为载体来承载这些,是有可能的。
张刚:今年和往年还是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奥特莱斯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感觉整个商业社会都有一股大潮。
2012之后,各种势力纷纷崛起,移动互联网的势头越来越猛。智能硬件、物联网、云计算等等已经越来越普及。那么另外,这两年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在下行,不一定能调整存量。现在我们需要用增量的手段解决很多问题。“15派”实际上是在过去存量和势能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质变,主要是增量。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刘东华:“15派”应该明确界定其边界,包括核心要素。
创业创新是一种类型,其实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大浪潮。这是积累了好几年的,现在要爆发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不相信两年前一个新的大趋势和大潮已经到来。
大部分创业者是幸运的,一方面开始有点焦虑;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有点怀疑。虽然说颠覆,但心里总是有疑惑。我真的要被颠覆了吗?不转身就真的结束了吗?现在,其实你已经达到* * *的认识了。你要么自己变身,要么被逼变身,要么去死!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家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核心能力,我们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找到新的模式,把这种核心能力放大。如果你没有核心能力,不想拥抱移动互联网,不想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你就完了。
张刚:有两个例子,e袋洗创始人张荣耀和酒仙网董事长郝鸿峰。他们的转化路径是相似的。张荣耀原来的店叫荣昌洗衣,线下有几百家店。现在他做了e袋洗,通过线上盘活了线下门店,甚至砍掉了线下门店。他拿了一个99元的包,你塞多少我就收你99元,最多能装1200多,就火了。
郝鸿峰曾经是一个酒类代理商,他是陕西最大的酒类代理商。在山西,他自称“地主”。后来他带了一小群人到北京亦庄,住宿舍,拿风险投资。过去几年,酒仙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酒类电子商务公司。
刘东华:为什么它与“92学校”不同?“九二派”还是一部分人,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潮流和潮流。“15派”就是说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说你是青年创业者,或者是这个跳出来创业的职业经理人,或者是传统企业的这些创业者。其实谁也不能说我不在里面,但是我在里面!
张刚:与上次“92派”不同,这次创业潮涉及的人群更广,影响更大。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之前的创业者相比,这些创业者往往已经解决了个人财务自由,比如职业经理人;对于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创业者来说,温饱已经不是问题。
他们真的是在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为之创作,自由追求。
15学校的基因
刘东华:企业家的构成,第一类是新企业家。有些80后、90后真的自己创业了,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业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业者。这就是逻辑。“15派”的年轻创业者,无论是互联网思维,还是有互联网基因(土著),从根上来说都是新的,甚至是过去大家都难以理解的。
第二种是转型创新,是基于存量的增量。这些正在转型创新的企业和企业家,一点点脱胎换骨。不改变就没有未来,甚至没有未来,直接就没了。
简而言之,一个是从根子上新,然后才有可能走出来,机会很多;另外,转型创新其实就是如何用新的模式放大你现有的优势。
张刚:我们发现大致有三类创业者。
第一类是成千上万的年轻创业者成为新生力量,包括“85后”和“90后”。他们有的在职场上短期积累,有的大学毕业后直接创业,有的中断了学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互联网原住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比如青年料理君联合创始人任牧、爱情故事创始人傅小龙、锐博科技创始人孙等
第二类是在受到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传统行业中,大量职业经理人加入了创业大军。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涉猎广泛,如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优客工场创始人陈向东等。
第三类是在一些传统大型企业甚至BAT中,自我转型、内部创业、项目孵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他们背靠大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没有白手起家的后顾之忧。
其实每个时期,每个派系,最后都要兴风作浪,洗沙,都要倒一批。未来的“15学校”,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特色。
刘东华:我曾经说过,未来真正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其实是两种优势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是工具理性的极端,即商业模式、产品、技术的极端化呈现。你说“今日头条”,他会通过算法解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但我觉得这还不够,那就是实际上在过去,大量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已经直接取代了原有的基于工具理性的传统模式。第二是人。人的判断是包含人性本身的东西,是专业的,理性的。多年积累的核心能力,是基于人,基于大脑,甚至基于人心的东西。其实这个东西还是有很大的不可替代性的。这两个优点怎么会有一些化学反应呢?
未来互联网产品会有三个层次:一个是平台级产品,一个是业务级产品,一个是运营工具型产品。这三个层面都有强大的互联网产品,但还是离不开人的判断。这不是简单的整合,产品和人本身应该是整合的。所以我认为,未来真正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和平台,就是这两个优势,完美的融合成一个有机体。
15送一个中国梦造梦人中国峰会将于10月7日在北京举行2015438+065438。详情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