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指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即某一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或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的净额。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余额,可以用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都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所以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债权人权益)都是对企业资产的债权,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区别是:

(1)具有不同的性质。

(2)权利不同。

(3)还款期限不同。

(4)风险不同。

(5)测量方法不同。

[编辑本段]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其中包括:

利润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分为: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收益;

(2)收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

亏损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分为: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亏损。

[编辑本段]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与债权人权益相比,所有者权益一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所有者权益在企业经营期内可以被企业长期、持续地使用,企业无需向投资者返还资本。负债必须按期归还给债权人,成为企业的负担。

2.企业所有者享有以投入企业的资本分配税后利润的权利。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分配税后净利润的主要依据,而债权人除了按规定获得股利外,无权分配企业的利润。

3.企业所有者有权行使企业的管理权,或授权管理人员行使管理权。但是,债权人没有经营管理权。

4.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和亏损承担无限或有限责任,而债权人与企业的其他债务无关,一般不承担企业的亏损。

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分类

根据其形成方式,这类账户可分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和留存收益,如盈余公积金和企业内部产生的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账户根据其来源和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投入资本所有者权益账户和资本积累所有者权益账户。

投入资本的所有者权益账户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

资本公积科目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当年利润和利润分配。

[编辑本段]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1.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分为三类:投入资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

1,投入资本

投入资本是指企业注册资本中所有者实际投入的资本。所谓注册资本,是指企业成立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资本总额,即全体投资者设定的出资额之和。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合同和章程的规定及时筹集资金。一次性募集的,投入资本应与注册资本相等;分期募集的,出资额应当等于所有者最后一次缴足出资额后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是企业的法定资本,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务保证。

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投入资本的形式是不同的。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投入资本表示为实际发行股票的面值,也称为股本;在其他企业中,投入资本是注册资本中所有者的实际出资,也称为实收资本。

根据所有者的性质,投入资本可分为国家投入资本、法人投入资本、个人投入资本和外商投入资本。国有资本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以国有资产投资于企业而形成的资本;法人投入资本是指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以其合法可支配的资产投资于企业所形成的资本;个人投资资本是指中国公民将其合法财产投资于企业所形成的资本;外商投资资本是指外国投资者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者形成的资本。

根据投入资产的不同形式,投入资本可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

2.资本储备

资本公积是指所有者拥有的、非收益转化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权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

3.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指归所有者所有,由收益转化形成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二、所有者权益可以根据经济内容和形成渠道进行分类。

1.按照经济内容,所有者权益可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种。

(1)投入资本是指投资者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实际投入的各种财产和物资,包括国家投资、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和对外投资。国家投资是由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的资本;法人投资是企业法人或其他法人单位以其合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的资本;个人投资是社会个人或企业内部员工将其合法财产投资于企业而形成的资本;外商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和香港、澳门、台湾省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2)资本公积是企业营业外利润增加的净资产,包括接受捐赠、合法财产重估增值、资本汇率折算差额、资本溢价等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接受捐赠,是指企业接受其他部门或个人的现金或实物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是指企业分立、合并、变更、投资时,合同、协议约定的资产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资本汇率折算差额,是指企业收到外币投资时,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资本溢价是指投资者缴纳的出资额与其认缴资本的差额,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溢价净收入和可转换债券转为股权的溢价净收入。

(三)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盈余公积可按规定用于弥补企业亏损,也可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法定公积金提取率为10%。

(4)未分配利润是利润分配后本年实现的净利润的剩余利润,待以后分配。如果未分配利润为负,则表示年末未弥补的亏损,应由次年的利润或盈余公积弥补。

2.所有者权益按形成来源可分为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前者是所有者投入的初始和追加资本以及其他集团或个人投入的不属于负债的资本,后者是企业所得税后利润的留存部分。

[编辑本段]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关条款中关于所有者权益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也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利润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

亏损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第二十八条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编辑本段]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反映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取决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是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严格区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权益比率。在实践中,企业的某些交易或事项可能同时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单独核算和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如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应将负债和权益工具拆分,分别确认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编辑本段]与债权和利益的区别

两者的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债权优于所有者权益。

2.企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债权人往往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对于业主来说,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除了按法定程序减资外,一般不可能提前收回投资。负债一般都有规定的偿还期限,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偿还。

4.投资者以分红或利润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债权只能按规定的条件支付并获得利息收入。

[编辑本段]中外业主权益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和许多国家和地区没有制定单独的企业所有者权益会计准则。一般只在其他会计准则中对相关所有者权益有规定,往往只涉及会计报表中所有者权益的披露,或者只是简单要求企业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主要原因是各国法律对涉及所有者权益的事项的处理作出了详细规定,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对涉及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理作出了规定。考虑到涉及所有者权益事项的会计处理以单一准则进行系统规范,便于企业实际操作,我国将所有者权益作为一个独立的准则项目。

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或会计准则中被视为重要的规范对象。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股份公司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份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有独特的要求,公司法等法律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股份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在我国具体准则中表述为单独的一类。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但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基本相同。因此,股份有限公司以外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在我国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准则中合并为一类。

我国具体的所有者权益会计准则包括引言、正文和附则。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准则的范围,即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和会计报表的披露。正文由定义、所有者权益构成、资本投入、资本增加、发行费用、接受捐赠和资产重估、利润分配和亏损弥补、资本减少、应披露事项等九个自然板块组成。定义一个段落为标准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标准提供了基础。所有者权益构成部分指出了所有者权益的内容,然后分别规范了投入资本、增加资本、接受捐赠、利润分配、亏损和减资的会计处理。发行费部分介绍了企业以公允价格溢价发行股票时,承销费、注册会计师费、评估费、律师费、广告费、公开场所印刷费如何处理。应披露的项目在所有者权益中逐段说明。补充规定明确了标准解释权的归属和生效日期。

(一)关于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有者权益的部分称为所有者权益和股东权益,其构成如下:

(1)实收资本,即股东实收股本;

(2)资本公积,即股票溢价;

(3)资产增值,即企业资产因价格水平变动而重估形成的盈余;

(4)留存收益,即支付股息后企业收益的剩余部分;

(5)非股东对企业的捐赠。

与中国所有者权益相比,实收资本与中国实收资本基本相同。资本公积、资本增值、非股东捐赠资产,都对应着我国资本公积的概念。留存收益相当于中国的未分配利润。我国有“盈余公积”的概念,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代表从利润分配中提取的相关金额。在我国,财政制度规定从税收利润中按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从这两部分提取的金额要放入“盈余公积”,而西方国家并不是这样,只是将税后利润以股息形式分配,其余为留存收益。

美国的所有者权益一般分为实收资本和留存收益。实收资本是指股东权益,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如有超额实收资本,则单列一项。

日本的所有者权益是资本。资本必须分为资本部分和剩余部分。资本部分应显示其法定资本。分为资本公积金、利润公积金和其他公积金,并分别列示。资本公积金包括股票发行转增的盈余。利润储备基金包括利润盈余。其他公积金包括任意公积金和期末分配的利润。

英国的业主权益一般包括资本和准备金。通常分为实收股本、股本溢价、重估准备金、其他准备金、损益七部分。其他准备包括资本赎回准备、自有股份准备、根据公司章程准备退股。

(二)关于投入资本

这里所说的资本是狭义的资本,即所有者向企业缴纳的注册资本。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采用“授权资本制”。根据这一资本制度,公司资本分为“额定资本”和“发行资本”。公司必须在章程中规定授权资本的数额,但其中一部分和其余部分将根据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是否发行。因此,授权资本并不代表公司实际拥有的资产,而只是公司有权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的最高资本额,是一种名义资本,发行的资本才是公司的真实资本。

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采用“法院固定资本制”。根据这一制度,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资本数额,公司成立时必须由认缴人足额认缴,否则不得成立公司,公司增加资本必须修改公司章程。法定资本制有利于保证公司有充实的资本,防止利用公司进行欺诈和投机,但其要求过于严格,不符合现代股份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法定资本制,模仿授权资本制。比如日本公司法规定,公司成立时需要发行股份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授予的权利发行新股增资时,可以一次或多次完成,但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目前,中国实行注册资本制。《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企业注册资本应当与实有资本一致,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注册资本仅限于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注册资本,所以注册资本也叫法定资本。《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各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企业经营期间,注册资本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企业注册资本增加或减少20%以上时,应根据资金使用证明或验资证明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擅自变更注册资本或者抽逃出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对于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核算,股份有限公司设置“权益”科目,其他企业设置“实收资本”科目进行核算。因此,有必要明确实收资本和注册资本的区别和联系。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总额。企业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一般不是确认后一次性全部投入,而是根据合同或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随着企业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的发展逐步分批投入。按规定缴足出资后,企业的实收资本才等于注册资本。虽然,投入资本核算的内容只能是实收资本,不能是注册资本或投资总额。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投资者按面值购买股份时,股份溢价部分在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入公司资本公积,而“权益”账户只记录股份面值。此时,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是“股权”账户中记录的金额,而投入资本包括股权和溢价。其他形式的企业在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时,将其金额记入“实收资本”账户。因此,其他实收资本在投资者按规定足额缴纳出资时,与注册资本、投入资本相同。

(3)关于公积金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的公积金,本质上是企业所有者享有但不能作为利润分配的权益。资本公积是与实收资本相关但不享有权益的资本投资。由于资本是法定金额,表示所有者所享有的风险和权利,所以只能单独列示,不能混淆。因此,所有不能标明有限责任、不能享有权益的资金投入,必须单独列示。盈余公积和国外法定公积金一样,是一种限制利润分配的手段。

美国的留存收益分配完全是公司自己的事情,其比例由股东大会决定,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留存收益的分配限制了利润的分配,不需要分配相应的资产。对于与实收资本相关但不享有所有者日常权益的资本投入,应分项列示,如“超额面值实收资本”、“捐赠资本”等。

日本商法要求公司设立以下准备金:(1)资本公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资本公积金。包括股票溢价和因减资或合并而产生的正差额。合并过程中产生的正差额等于法定公积金和被合并公司其他留存收益之和的,可以在资本公积项下列示,不列法定公积金。(2)法定编制。也就是前面说的利润公积金。在每个会计年度,日本公司应至少按照支付的现金股利的10%提取法定准备金,直到25%的股本被完全提取。

法国的准备主要包括法定准备、约定准备、重估准备和控制资本利得准备。法国公司必须按照股本的10%提取法院准备金;约定制剂是指根据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提取的制剂或类似的任意制剂;重估准备金是按照法定重估1975建立的,现在一般不重要。在控制资本利得时,如果利得包含在准备金中,公司可以要求15%的特殊税率。但是,如果用于分配,就必须缴纳全部税款,例如,利润100法郎,税金15法郎,编制85法郎;如果用于分配,税率42%,多付27法郎,可分配利润58法郎。分析师要把27/85分配给递延税,58/85分配给永久权益。

中国的公积金分为两类,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资本公积金包括资本溢价、资产重估、资本转换差额和捐赠资本。资本折算差额由外商投资企业持有。盈余公积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按税后利润的65,438+00%计提,注册资本的50%计提后可不再计提。任意盈余公积的比例由股东大会决定。国内还有一个项目既不是资本公积也不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按照一般的理解,税后利润是提取各种准备后的可分配利润。既然未分配利润是可分配利润,不存在分配,似乎很难理解。如果把未分配利润理解为利润分配的限制,应该是未分配利润,即任意盈余公积。

(4)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国际上对企业接受的捐赠有两种基本的处理方式:一是作为收益,二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在一些国家,当要求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作为所有者权益时,其价值取决于捐赠人是否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如果是控股股东,以历史成本确定;公司不是控股股东,且捐赠是无条件的,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作为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时,将捐赠金额入账;接受专项捐赠的,应当按照其公允价值入账。

(五)关于利润分配

中国规定所有企业都要按程序分配利润。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税后利润直接分配给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