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净利润怎么算?

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税率)。净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结果,净利润越多,企业的经营效益越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这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净利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二是所得税税率。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是合法的,所得税税率越高,净利润越少。中国有两种所得税税率。一种是一般企业33%的所得税税率,即利润总额的33%要上缴国家财政作为税收;另一种是外资企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税率,所得税率为15%。当企业经营状况相当时,所得税税率较低的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利润总额企业在所得税前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根据收益观,企业的利润总额包括产品销售利润、净投资收益和净营业外收入四部分。产品销售利润等于产品销售收入减去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是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费用的差额;净投资收益等于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净营业外收入等于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产品销售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加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构成营业利润(按现行经营观点,营业利润加净投资收益构成企业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净投资收益、行业外净利润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最终构成企业利润总额。目前,以前项目的调整允许计入留存收益表,但不反映在利润表中。利润总额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在收益一般化的观点下,利润总额包括收支项目和预调整项目;但是,在利润表中,许多国家仍然在计算利润总额(或会计收益)之前,将当期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正常利润)和其他损益(非正常利润)分别列示。所谓正常利润,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利润,包括企业从事生产、销售和投资公告活动实现的利润,以及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的正常利润。非正常利润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事项产生的损益,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罚款和滞纳金以及其他与经营活动无关的事项。中国之前的法规调整也是计入非正常利润的。由于正常的利润和经营活动,可以由企业管理部门控制,但不正常的利润是不可控的;因此,将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非正常利润(即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来衡量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更为客观准确。利润总额是公司从营业收入中扣除成本消耗和营业税后的盈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利润。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的关系为: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成本-营业税。当利润总额为负时,企业经营一年后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应缴纳的营业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损益。利润总额为零时,企业年收入刚好等于支出,企业不亏不赚,通常称为盈亏平衡。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企业的年收入大于支出,通常称为企业利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第四款。

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的税后利润,由有限责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分配;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股份,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得按照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股份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