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中国改革风云人物。
200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雷达系统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柳传志认为,他的敬业精神是他能成就大事的第三个原因。“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创业与国外有很大不同。早期在中国创业,不敬业是很难实现的。如果我比别人多一些东西,我就会多一些这种精神。”
柳传志的敬业,来自于他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像我这样,如果完全没有计算背景,没有计算的各种营养,联想的发展会有很多困难。联想是国有的,这篇文章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说我们贷款靠信用,但如果不是国有,就只能靠信用吗?1988可以去香港发展。为什么王金海项目不能进行?仅仅因为它是私有的,而我们有科学院站出来说,‘这是我们的公司。’。年轻同志不要忘记这一点,要在心里明确,你们的大部分成绩应该归国家。这个我心里想不通,做了就有问题。"
“走错路有三种:一种是把不该有的放在自己的包里,太大了就犯法了。这样的情况不少,举国体制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二是想方设法在法律外衣下谋取私利。比如联想是公有的,我会让亲戚朋友开公司,把好的业务介绍给它,让富水只流向自己的领域。这个国家做不到,联想做不到;第三是找亲信。老国企领导为了退休后的切身利益,急于在退休前把心腹放到更合适的岗位上,让接班人保证他退休后能得到好的待遇。如果局长这样,常务副局长这样,书记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出现教派。宗派主义是癌症,绝对难以根治。我别无选择,只能坚决杜绝这种做法。”
柳传志在香港的联想合伙人现在拥有约8.9亿股股份和2亿资产。香港很多人拿他们比较,但柳传志说:“我值得。与科学院的老同志相比,他们今天还在那里搞科研。他们什么都不享受,而我,我的生活条件在国内已经是一流了,我所做的符合国家的需求。我还需要什么?”
做贸易是权宜之计。
柳传志认为,学会交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如果你不完成交易,你就不知道如何销售最好的科研产品。如果不改善制造业,好的科研产品的一些特性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没吃过。他们必须坚持下去,了解市场。做了贸易之后,看问题就会有穿透力了。”
到了1987和1988,柳传志学会了交易,以联想为代表的ASTPC一个月能卖出几百套。打开销售渠道后,柳传志想自己生产。“因为我们是计算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联想很小。国家不可能批准我们生产。我们说的都没用,因为没人相信潜在能力。我们决定去海外试试。没有在海外控制你的计划。这样,我们在外向化和产业化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1988年,柳传志和其他几个人来到香港,手里只有30万港币。所以他们来到香港,只能像在国内一样,从贸易入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然后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回国,这就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一心要形成一个产业,做贸易只是权宜之计。我今天说这些,并不是因为我学了‘毛选’之后才说的。你可以翻翻1988的报纸,那是我当时说的。”
“成功进军海外后,我们胆子越来越大,敢做敢当。自进军海外以来,我们第一次制定了长期战略目标,并分几步实现。学会制定战略,然后把战略目标分解成具体步骤。目标太高了。我知道我得把土垒成台阶,一步步往上走。”
赢得关注者:
柳传志赢得追随者的第一步──「走得正」。“在公司,我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大家还是相信我。就算是离开公司想发展自己的人也不会出去说联想不好。其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千万不要搞宗派主义,千万不要为自己谋取私利。它不仅自私,而且对人公平。今天,我做了一次演讲。明天,当他发现其他人犯了错误,他不会感到委屈。”
争取追随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一点很重要。“创业的时候,我工资不高。我吸引谁?”正因为我工作努力,能力强,得到的少,才会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同志。"
“要下属相信你,还要有具体的措施,通过实践来证明你的方法是正确的。我在和下属交往的时候,对于如何决定事情有三个原则:同事提出的想法我想不通。在这种情况下,我一定会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当我和同事意见不一致,分不清谁对谁错,发生争执的时候,我采取的方式就是按照你说的去做,但是我会把我的建议告诉你,最后我会找一个算账的,总结成功与否。你做对了,表扬你,承认你是对的,然后我会反思当初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做错了,所以你要给我解释你当初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为什么不认真考虑我的话;第三种情况是当我把事情想清楚的时候,我会坚决的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第二种情况很重要,不能独断专行,尊重别人的意见,但要找后算账。这样做会大大增加你的势能。"
“其次,是赢得领导、用户和合作伙伴、员工的信任。你必须说到做到,否则,就不要说。联想的目标不拿,联想的目标肯定超额完成。没人敢说大话。此外,无论如何都必须遵守公司制定的规则。比如公司开会迟到的规定。传了十几年了,传下来不容易,因为不断有新人来,谁信这个。”
在领导风格方面,柳传志认为,企业小的时候一定要当领导,但是公司到了一定规模就一定要退休。“要做大事,就得退休,用人去做。如果一直是我带头,就不会有今天的联想。我现在已经退居制作人的角色了。现在包括主持策划都是年轻人自己做。杨自己的事务都由他主持。我只是在说未来的方向。”
如何选择年轻人:
柳传志对年轻人的第一选择,要看他有没有上进心。“年轻人能不能被培养很重要。关键时刻,他说不干了,是想学卖馅饼的老太太,赚了那点钱就完了。这样的人在联想做到一定级别,去外企,待遇会比联想高。联想要培养更在乎自我表现的舞台和机会的年轻人,能把事业和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的年轻人。其实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大部分人都有这种强烈的感觉。看足球的人那么多,其实是想看中国赢。我太爱看球了,惠普邀请我去看世界杯,但我没必要去。所有外国人都在踢。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人们看到中国队输了比赛时的眼神其实是一种爱国主义。如果一个男人没有这种能量,他就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企业要真正做好,就要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是真正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繁荣,为了把事业变成事业。纯求职的人,在联想没有大的发展。”
“第二,年轻人的悟性更好。什么会阻碍理解的发展?我太高估自己了。理解无非是善于总结,但把自己看得太高往往会忽略别人的经历,理解不了别人的精彩。这样的人不少。有很多人有一定的能力,只是聪明,但达不到智慧的程度。有的人性格很强,强到被外力打破的时候,这个人就没有未来了。另外,一个人如果不能有自知之明,同事做到了八分,他也做到了八分。他把自己做的事当做十分,同事做的事当做六分。如果他这样看,关系就无法相处和进步。”
经过多年的培养,柳传志相信自己手下有五六个高水平的年轻人。
柳传志曾经在科学院干部局工作过一年。他的办公室是领导干部办公室,专门任命各研究所的党委书记、所长。“我是计算机系的学生,要我去化学队,我知道什么?我知道一般怎么配合球队。我觉得那是行不通的,不符合客观规律,不然会导致格格不入。干部的四个标准,革命化、年轻化,很笼统,很空洞。符合四个标准的人很多,就像找对象一样。我们见面之前,一个是1.72 m,一个是1.71 m,选1.72,其实就是65438+。
因此,柳传志在培养干部时非常谨慎。他说,“那时候连队人少,特别优秀,很快进入重点培养对象。但是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如何选择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麻烦的话题,是我最重要的事情。”
“我很敏锐。我开会的时候会突然指出他的问题。我觉得年轻人跟我说话会紧张。如何让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是我最近经常琢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