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是谁?简介!

2000年至2002年,傅成玉参与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两家公司——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并成功推动两家公司在海外上市。2003年出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后,傅成玉在清醒判断和深入分析公司内外部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修订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战略目标体系和核心发展战略,确立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海油近年来实现了健康快速的增长。2006年,公司生产经营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综合竞争实力持续增长。全年销售收入6543.8+32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利润总额490亿元,增长26%;上缴税金及留成油* * * 321亿元;截至2006年底,公司总资产2507亿元,增长31%;净资产1,376,5438+0亿元,增长30%。全年油气产量4033万吨油当量,增长3.4%。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执行官傅成玉为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做出了不懈努力,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一家传统的油气勘探开发企业转变为一家主营业务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在保持传统油气核心业务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中下游产业。随着2006年6月中国第一个进口LNG项目广东LNG项目的成功投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牢牢确立了其在国内LNG行业的领先地位。中海壳牌南海石化总厂和惠州炼油厂两个世界级炼化项目的投产和建设,提升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水平。基于差异化战略布局,尿素、重沥青、燃料油等下游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成为替代同类进口产品的主力。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傅成玉主持了企业最后存续部分的重组改革,使中国中海油彻底完成了从传统国企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在无人下岗、无人分流、无人失业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将原本苦苦发展的5家存续企业重组为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新企业集团。出席活动会议(20)傅成玉带领中国海洋石油全面加快向国际石油公司迈进的步伐,按照国际规则成功进行了多项海外并购,使公司业务拓展至东南亚、澳洲、非洲、里海等65,438+0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6月,傅成玉组织并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海外收购——以6543.8美元+085亿美元现金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虽然交易因美国政治干预而未能达成,但中海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卓越运营能力和出色表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加深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企业的了解,为中海油中国及其他中国企业未来的海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中海油”这个品牌以傅成玉独特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作为两家海外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傅成玉坚持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和规范透明的公司管理,始终坚持股东利益,得到了股东和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傅成玉获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最佳商业领袖奖“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荣获全国工商联M&A工会评选的“中国十大M&A人物”;入选《当代经理人》杂志“2006年创业中国改革功勋奖”;荣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等组织评选的2006年全国十大系列人才“财智人才”;荣获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中国生产力学会评选的“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十大年度人物”;被《中国企业家》杂志授予“2006最具影响力中国商界领袖”称号。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导者,傅成玉侃侃在内部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注重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步履行,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向更广更深的范围延伸。中国海油在为国家贡献能源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近年来,公司累计获得各类社会捐赠2亿元。2006年,全国共投入扶贫、援藏、教育、救灾等公益事业资金7597万元。2006年4月,在由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主办,公益时报和企业公民委员会编制的“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中,中国中海油入选十大慈善企业。9月,在全国15家知名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的首个“社会公益示范项目”中,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助学基金项目”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奖。今年,公司被中央电视台等十家媒体评为“最具价值公司的社会责任典范”。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一五”发展阶段,傅成玉为中国海洋石油描绘了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公司将通过管理和技术的全面创新,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做好准备;也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段的要点是1。中国企业应该克服困难,坚定海外发展的信心。中国企业在21世纪开始“走出去”。此时,西方企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主要资源和市场几乎已经被瓜分完毕。“走出去”的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的企业虽然达不到西方先进的管理水平,但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通过海外上市的转型,积累了一定的物质、管理基础和国际化运营经验,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以日益强大的祖国为坚强后盾,中国企业要坚定“走出去”的信心。2.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应走创新之路。中国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就是走了一条非常规的道路。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必须走非常规创新之路。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又要发挥自身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在与西方企业的竞争中迎头赶上。(资料来源:傅成玉在2005沪港青年论坛上的演讲,2005年9月)3。要坚持平等合作、共赢互利的原则,入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我们应该在国际合作中突出共赢理念,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贸合作新秩序。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需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树立中国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果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社会、政府的利益,只求自身利益,企业在当地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4.品牌建设应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你想成为一家跨国公司,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国际公民。中国企业应该有全球意识,承担起发展当地社区和社会的责任。要有社会责任感,爱护环境,关注公益,与当地社会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努力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5.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应注重软竞争力的培养。在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软竞争力的培育对于品牌建设和企业形象同样重要。软竞争力包括完善的公司治理、规范的企业管理、对国际资本市场规则的熟悉和遵守、企业道德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诚实守信、尊重合作伙伴、谦虚谨慎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面。6.海外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中国企业的综合优势,重视沟通和宣传,用好外国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应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发挥综合实力,打出“组合拳”,帮助东道国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同时也实现自身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日益强大的企业的担忧和疑虑,需要通过前期的沟通和宣传进行“预热”,加深当地社会和民众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认识。要走出去,就要学会使用和管理国际化人才。感谢中国人民,我们不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我们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和不同背景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