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工作的职能很多,其中会计监督是其最基本的职能。良好的会计监督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做好财务工作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下面是我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会计监督机制的缺陷

(一)国有企业没有健全的会计法律监督机制

在国有企业所有权还没有完全分离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承担财务监管的责任,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担企业的管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其内部会计职责发生了变化,很大一部分只重视会计和财务工作,但监督管理权力却同时被大大削弱。上述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会计法律监督机制的缺失。为使国有企业适应自身的不断改革,满足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

目前,不少国有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建立了制度,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得到彻底实践。顾名思义,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和管理。这一制度一旦流于形式,将直接导致其监督管理的失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也会扰乱会计市场秩序,导致一些会计人员幕后操作,谋取私利,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致命的损害,严重时国有企业将无法继续经营和生存。

(三)会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会计监督问题频发,很大程度上是会计人员不负责任、不专业造成的。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自律性极低。在开展会计工作时,他们反复服从上级的要求,失去了会计工作的价值。

第二,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缺失的原因有四个。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原因

国有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实现了从政企分开到自主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机制的转变,领导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实现了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很多弊端,这些弊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同时,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制度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不断完善、探索和推进。改革过程中有两个敏感问题:第一是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二是各方利益的调整和协调。本质上是权力监督滞后,权力和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更严重的是权力监督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和作用。

(二)产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企改革后,在国有控股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企业的治理结构普遍不是很合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与要求和标准相差甚远,进一步导致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股东与经理层关系不合理,决策层与经理层关系不合理,监事与高管层关系不合理,不利于监督的顺利实施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监督效果。官方认为,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和利益,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大多数企业单纯追求正规的公司制度,公司治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也没有建立共同的治理机制,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效果。

(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不恰当的权力配置

第一,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即谁代表国有产权和出资人利益组成股东会,谁是董事和监事。其次,人事制度安排不当。如果人事安排制度不当,将直接导致高管层和监事会之间权力的交叉和重叠,同时受到不利影响,不符合现代公司治理权力制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法人之间制衡和监督的失效。最后,监管制度安排存在问题。企业内外负责监督的相关方是国有企业的监督主体,而董事会、总经理和高管层是主要的监督对象。一旦监督制度无法完善,监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约束的缺失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委托代理链条长、出资人空虚或出资人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客观问题,容易造成?内幕?问题如果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风险约束和道德失范,就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相关解决方案

(一)完善会计法律监督机制。

1.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体系。让每一位工作人员牢记《会计法》的规定,无论是来自财务人员还是会计机构的其他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本职工作。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会计账簿的统计记录与实物、资金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校对,确保二者一致,不会失真。第二,加强企业资产监管。要强力监管企业各类资产流失。如果审批程序比较健全,国有企业有权在限额内处理资产损失,超出限额的需要报上级审批。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找出亏损原因,加强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监管。对外投资前,应认真做好可行性报告,并根据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进行决策。

2.发挥外部会计监督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政府的会计监督是整个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政府的监督与体系的其他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会计监督管理的作用,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政府会计监督的方法很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国企的监管,保证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采取全面或定期抽查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要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如实出示各种资料和会计账目,不得弄虚作假、拒绝、隐瞒或虚报。第二,充分利用社会的会计监督功能。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都是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注册会计师承担的一些社会审计工作,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在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把握和更好地发挥其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会计监督工作才能有章可循。在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下,每个会计人员的职责都应明确界定和规定。制定完善的审计程序和流程,确保工作人员按照流程进行会计监督和核算,而不是自行决策。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下,财务监督将顺利完成。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只有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才能做好会计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对财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丰富他们在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满足财务工作提出的严格要求。同时,他们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意识,对金融监管要有主见,而不是盲目服从领导的命令。

第四,总结

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最终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国企相关领导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必须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监督水平,为决策提供科学有用的会计信息,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