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寿命的无常是实现净功的基础
认为死亡是无常的,就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按照四念去生活和修行。过去的身、心、法不复存在,只能回忆;未来的身、心、法尚未到来,只能推测;只能观察身、心、意、法的现状。
无常有两种,一种是细微的无常,一种是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无常,转瞬即逝。第二,粗糙无常,容易察觉,持续破坏。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衰老和死亡,这就是身体的无常。身的无常是指身的死亡,也就是第一次生命的终结。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心跳、呼吸、大脑活动不可逆地停止时,就确定为身体死亡。大多数人应该不会反对身在当下的无常,而只是认为身在当下的无常,即死亡是未来的事,与当下无关。
按照这个顺序,所谓肉体死亡包括以下三个根本内容:
一种是决定去死;
二是死亡日期不确定;
第三,死亡分裂没有任何帮助。
“向往死亡的无常”并不是指身体在遥远的未来离开当下的死亡,而是指一个活着的身体现在是一个无常的现状——死亡的日期是不确定的。依靠科学和佛教的逻辑,人们无法根据自己的生命体来判断当下是此生的中点还是终点。对死亡的向往的无常,意味着我们无法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现在的身体是继续做身体,还是变成尸体。所以,思考死亡的无常就是活在当下,观察身体的现状就是无常。相反,相信死亡的无常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与当下无关。这种认知只是没有活在当下,而是活在对未来一厢情愿、毫无根据的臆测中。
比如,我曾经这样欺骗自己:
我还年轻,今天不会死。但是地球上每天都有比自己年轻的人死去,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的病情推断自己现在不会死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健康人猝死的例子很多。按照我现在生活的和平舒适的环境,没有天灾人祸,推测我不会死,但是天灾人祸的到来总是出乎意料,所以这个推断是不合理的;根据我学佛多年,积累了很多功过来推测我现在不会死,但是眼睛还是被外人打死的,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据他的主人说,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他非常仁慈。他老人家会保佑我,我不会意外死去。然而,当琉璃王要屠杀释迦牟尼时,即使释迦牟尼佛也只能坐在行军的路上三次推迟琉璃王被屠杀的日期,却无法改变卡皮洛韦被屠杀的命运。
生命在呼吸间。
佛陀在《呼吸间》中用人的生命来说明死亡的时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每次呼吸过渡的间隔是继续呼吸的中转站还是呼吸的最后停顿,所以死亡是无常的。佛教是中道。所谓活在当下,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肉体无限死亡的无常,远离常见的两种意见。常见的是无基础地假设当前的一口气会成功下一口气,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乐观,担心这辈子不知道为下辈子练习,决定赢;认为现在的呼吸一定是终点,就是会导致盲目的悲观,以为反正练也来不及了,也不可能把闲人变成道士。
相比较而言,前者常见的危害更为严重: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身体此刻与死亡无关,那么你就会认为自己的生命一定会延续到下一刻。因为我们的肉体只活在当下,过去已经消失,未来尚未到来,所以我们会一辈子活在自己与死亡无关的幻觉中,直到最后一口气,我们都会认定自己与死亡无关。真是自欺欺人。退一步说,如果你认为你今天与死亡无关,那么你就会认为你的身体能够活过明天。因为我们的身体只活在今天,昨天已经消失,明天还在未来,所以我们一辈子都会活在今天与死亡无关的错觉中,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依然认为明天会存在。
方法和句子的集合说,“很难知道明天和以后哪个先来。不要为明天打算,要鼓励后代。”正是在揭穿这种持久的无常中。
只有把“活在当下”和“想死无常”的教导结合起来,才能落实四念的修行,才能远离两种观。不“活在当下”地去思考死亡,要么是执着于下一刻不会无基础死亡这一普遍事实,要么是执着于下一刻会无基础死亡这一判断。这两种态度都是把无常法当做恒常法。只有以“活在当下”来思考死亡,才能正确把握死亡无限期的无常,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真正体察生命的无常,更加珍惜闲暇时光,有当下急行佛法的决心。
当你死的时候除了分裂什么都没有。
即使生无常的解,不去想死亡的第三个内容——死亡时的划分,也是没有用的,仍然无法生出下士、中士、上士抛弃此生,为后世利益而修法的由衷喜悦。想着明天这个时候,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延续,还是子孙后代的开始。我们确信我们无法预测答案。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就有了理解生命无常的基础。下面,我们就用世界上的八种方法,来学习一些除了死亡的划分之外,没有什么帮助的东西。
如果明天这个时候我的身体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那么我一直贪求的身体的健康,也将随着我的身体一起消失。我这辈子为了身体健康的爱所做的一切罪恶的行为,都成了后世的债,我这辈子为了身体健康的爱所做的善事(如放生、念佛、念佛、供养、持戒等。)不能生是因为我傻傻的只知道这辈子,没想过。只有怀着出世之心的好事业,才能成为去西方的食粮。那时候,我会多么后悔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曾经属于我的宝贵的人啊!
同样的,如果明天这个时候我的身体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我会讨厌我身体上的疾病,各种享受,身体之外的东西——孩子,房子,积蓄,贫穷,还有受人尊敬的资本——学位,官职,荣誉,功德。
修行人如果不能确立自己明日生命无常的确定解,是不会舍弃此生的。你这辈子根本就没看透,这辈子大概也很难做到你生来如此,所以不要太执着于世间。如果不能舍弃此生,就不能有修习生法的念头。对于我们这些纯粹的读书人来说,如果根据时代来看待死亡无常的三根本、九因、三定,自然就能有厌离嫔妃、愿得极乐的真谛。
大师说,“接过这本书,便知如何治之心,勤学而好学。而的治效,并未显现。原因是什么?以生死盖之,惟只作此不凡,消除混乱,成就净思,做口功,故不灵。”“我得在脑门上挂个死字(这个字很好)。”(见《增印大师纸钱卷二,回复宁波一俗人书》)可见观生无常是成就净功的根本。
文字: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