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的运行与演化

企业财务系统除了会计、财务、税务、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外,还应兼顾销售、采购、并购等业务控制,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等。根据经营管理的特点。财务系统不仅发挥决策支持的作用,还进行业务处理、控制和执行企业规章制度,还开发增值服务,如综合管理所需的信息。Sydow等人(2003)提出基于控制的信任应该通过制度和外部担保来维持。财务系统需要研究预算控制有效性下降的原因,设计个性化的内部控制体系,约束和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惩罚违规行为,从而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当信任达到一定程度,成员间的可接受性就很高,控制需求就会下降。如果仍然加强控制,可能会导致信任度和运营效率的下降。这时,利润源的识别就成了财务系统关注的焦点。通过作业管理会计,可以分析成本、价格、利润和市场份额变化的原因,提供相关信息,评价研发、服务创新、员工能力等的有效性。,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见图1)。

如果环境不断变化或不确定,组织需要有复杂的行为来满足环境的要求。在复杂环境中,组织单元中有许多“代理人”。智能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决定自己未来的行为,并与其他智能体和环境建立关系。为了寻求有益的结果,一个主体与其他主体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群体关系,表现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层级。金融系统作为一个主体,随着时间不断演化,出现自组织行为。金融系统的自组织是指其成员在学习外部环境的变化后,在竞争与协调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自我调整,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金融系统与其他自组织系统交换信息、能量和物质,实现共生,形成共生体。在共生体中,各个系统调整自己的个体自主性,相互交流渗透,建立新的协调系统。因为销售、生产、财务系统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所以需要招聘能够从企业整体角度理解运营的会计人员。比如营销经理需要客户和广告效果的完整信息,从而做出经营决策,这可能与财务经理的职责履行相冲突。这就需要财务系统和营销机构共同处理一些项目,共同研究客户分类,使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相匹配,缩短应收账款的周转期;财务经理配合物流部门,保持财务流程和物流同步,减少营运资金占用,最大限度提高运营效率。财务系统、运营系统和公司治理的交叉主要表现在战略规划和监督上,它们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运营和治理的效率。

企业的快速成长通常会导致财务系统功能失调,按业务单元设置财务系统的情况会减少。这是因为财务系统的功能与生产管理和购销过程以及财务流程(交易处理、计划等)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根据产品和客户核算/价值链建立,组织结构和控制体系需要重新审视。比如管理制度先进的企业,要完善财务体系结构,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务体系或集中的财务共享中心(结算中心等。)按照“财务流程简化-标准化-共享服务中心-业务外包”的开发流程。将核心业务集中化,使会计人员可以专注于关键业务,而不是监督业务流程或员工。财务共享中心整合财务流程,处理票据、结算业务等。,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财务系统的运行成本,提高对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单位的信息反馈能力。如果不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不能帮助企业的发展,高级财务经理就很难为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在先进的跨国公司中,经营者层面的财务系统的重点已经从业务处理和内部控制转向决策支持,并开始关注财务系统的改革。公司治理的效率可以有效化解分歧、凝聚力量,降低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成本并在企业价值的增加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科学决策和经营的效率。当公司治理风险增大,治理成本增加时,金融系统、投资者、经营者等主体在这一复杂的企业系统中相互交换信息和能量,引入新的要素或整合原有机制,通过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产生治理耗散,抵消内部正熵值,形成更加有序的互动共生的治理关系。投资者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获取投资回报,防范治理风险,经营者希望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系统要规避财务风险。这三者之间存在客观冲突,但通过财权的合理分配和相互协调,可以实现共生,提高治理效率和运营效率。

在公司治理中,需要建立评价和预警机制,关注组织面临的治理风险,用战略目标指导运营体系和财务体系的自组织发展,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或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商业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商业系统掌握必要的材料、能量和信息,并自我适应和组织以实现商业效率。然而,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竞争压力,促使经营者追求过度扩张,造成资金缺口,这是许多企业衰落的主要原因,而规模的扩大导致控制的复杂性增加,进而产生道德风险和代理成本。公司治理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行为导致经营者层面的财务系统对财务控制实施重新控制,表现为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或财务委员会,引入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或监事,任命财务总监,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金融体系在治理层面的治理强度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风险、金融风险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当治理风险增大(极端表现为财务舞弊)或治理效率降低时,财务风险增大,财务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表现为财务控制失灵,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等。),治理强度增加,公司治理与金融体系的重叠区域扩大。

治理层财务体系注重财务治理与控制,涉及财务战略规划与监督、重点业务监控、财务报告与审计、财务风险预警、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等。通过财务治理,可以使财务决策更加科学,保证财务生存能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企业信用,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收益目标。公司治理离不开治理主体财务治理权的界定和协调。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意味着财权(财务制度制定权、投融资决策权、预决算审批和审核权、资金调度权、财务信息披露权等。)将在公司治理主体之间以及治理主体与经营者之间进行再分配。公司治理很重要,但治理和管理需要结合起来,而财务制度是公司治理和管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两个层次的金融体系都可以看作是代理人。在金融系统的这个系统单元中,两个层次的代理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以及与其他代理人和环境的关系来决定自己未来的行为。下级对上级来说是一种自组织状态,上级金融系统鼓励和利用下级系统的自组织发展,使金融系统保持有效,形成更加有序的结构。这两个层次的金融体系构成了一个反馈回路。自下而上的反馈叫正反馈,自上而下的反馈叫负反馈。根据复杂科学理论,正反馈是一种强化行为,可以使系统自我放大,逐渐摆脱原来的状态;负反馈可以抑制正反馈的无限增长,体现为高层组织为维持组织平衡和稳定而采取的各种治理和管理措施。公司治理主体使用会计系统和治理系统在经营者层面监督财务系统,如董事会向公司任命财务总监或进行内部审计。

治理层面的财务系统和经营者层面的财务系统通过非线性关系相互作用,既有冲突又有协同,使得冲突成为组织变革的动力,推动整个财务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比如高级财务经理在财务流程下游环节(成本规划和预算、业务处理、税务等)所花费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而花在上游环节(财务战略、投融资管理、处理与董事会、高管、投资人的关系)的时间会增加。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时,财务系统是会计机构,重视成本核算、业务结算和计税。随着组织的复杂化(规模扩大、分支机构增加、跨区域经营等。)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使会计财务制度转变为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预算控制为手段实施财务管理的管理型财务制度。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增加,委托代理关系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导致了公司治理的复杂性,表现为治理边界的扩大(从单一公司治理到企业集团治理)、治理主体的增加、公司治理自组织行为的扩大,形成了治理财务系统。治理型财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从战略和财务安全的高度为决策提供支持,综合分析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监督资金运行,防范财务风险和治理风险(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