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怎么玩?
科学技术正以大数据的形式向农业渗透,产业融合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政策制定者多次提出的“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的愿景,正在科学技术的武装下接近实现。
在农业4.0时代到来前夕,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被抛弃,科技的力量让农村劳动力成为“网上新农民”。他们手中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新工具,已经可以随时监测土壤、天气、农作物等数据;而且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也给了他们更大的规模经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曾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描述了他对中国未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构想。他认为,在未来,中国的农业生产者应该是有技能的新农民,甚至是大学毕业生,来经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市场参与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农业公司很多,但依靠科技手段提供大数据的龙头农业公司很少。这也是阻碍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的一个因素。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数据科学家张工试图改变这种状况。2015年,他离开了硅谷,带回了科技和大数据解决方案,还有很多在航天、气象、农业等领域非常活跃的中国科学家。
张工现在是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在美国,他从事卫星和气象大数据在农业和生态方面的应用,参与了美国农业部、美国林务局和商业组织的重要项目,多项技术创新应用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信息共享系统。
张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正当其时。
如果说让大众印象深刻的是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美科学家回国,那么20世纪(21)的海外人才回国浪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张工是从中国归来的“现象级”人才之一。
佳格开始和国内的农业公司对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先进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农业大数据公司,佳格获得6000万元A轮融资,近期的发展是成功与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东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民营企业发力
当人们谈论大数据时,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农业。农业生产作为高风险行业,面临着天气、种植等太多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作为最古老的生产形式,远远落后于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社会产值。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逐渐显现出来。
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开始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土地。据农业部此前统计,到2016年底,第二轮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7亿亩,约占3.51%,现在2.3亿农民中有7000万不再直接管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
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大数据农业公司的市场越来越大。走在前列的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嗅到了这个商机。贾格尔此时开始走上时代舞台。张工告诉经济观察报,佳格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提供农作物大数据、气象预报和病虫害预警服务,实现中国农业从传统的“看天气”的经验模式向“知天而行”的现代数据农业模式转变。
农业大数据公司是为农业公司服务的公司。张工介绍:“具体来说,佳格能为农业企业解决的痛点包括基于气象、遥感、地面数据的农业信息系统,如为用户提供作物长势监测,将地块级气象服务与病虫害预警相结合,智能灌溉植保,有效提升作物种植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类是农产品的评估需求,包括农业种植、农产品贸易和金融体系服务。”
此次,嘉格选择了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东方集团。后者旗下的东方粮仓,建立了从养殖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成立于2009年的东方粮仓,先后在黑龙江五常、方正、肇源投资建设了年综合加工能力30万吨的三个现代化大米深加工园区,流转五常核心产区优质水田1.3万亩。与五常市政府合作建设的五常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已成为中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与欧美相比,中国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农业数据收集难度很大。此外,中国农业还存在大数据人才匮乏、大数据享受度低的问题。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建议,中国应加快建设数据资源系统,以解决农业数据短缺的问题。
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涛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中国农业还缺少一些大数据,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遭受价格变化的人可能更多是农民。他们从种植到收获,包括最终的消费数据都极度缺乏,因此需要一种方法来快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
孙明涛认为,无论是通过气象气候数据,还是其他卫星获取的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都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端的数据供给。
事实上,即使是走向规模化经营,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困境。即使在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不高的现状下,一旦遭遇雪灾、强降水等自然灾害,设施农业经营者也很容易收回成本,更别说当年盈利了。据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解,2017年底安徽雪灾期间,一家投资上千万的合作社受灾严重,按照当地保险公司的规定,只赔付合作社核定损失的40%。
从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的角度来说,大数据公司的出现解决了这两点之间的矛盾。张工的独特经验也使该公司能够利用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数十颗卫星和无人机,实时收集地面和气象数据,整合土壤、地块、作物和农资等全方位信息。
张工介绍,这些信息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分析和数据分析算法,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全产业链提供数据支持和管理服务,提高农业管理的科技水平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此外,嘉格已经能够从金融和贸易的角度预测产值,并服务于期货公司和场内场外的贸易公司。
农业4.0前夕
毫无疑问,中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带来了工业4.0时代,互联网数据与传统农业生产在这片土地上的碰撞,正在将中国农业带入4.0时代。农业4.0从2015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年,11,《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
农业部课题组对六省1072农户的数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农民农业经营收入有重要影响。查询农业信息的农民收入比不查询的农民高45.8%。使用过农业信息技术的农民比没有使用过的农民收入高14.3%。
这些数据只是对分散农户的信息技术调查。大规模生产者使用大数据技术后收入的变化没有官方数据,但这种改变生产方式的手段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可想而知。
政府推动的现代农业4.0项目的代表是北京大兴区的500亩番茄。其中一个重要的温室会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光线。当番茄需要快速生长时,光线是直射的,当它需要缓慢生长时,就调整成斜角。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些西红柿的生长可以全程追溯。
专业农业公司面临的生产规模远没有500亩大。仅东方集团下属的东方粮仓,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就有1.3万亩优质水田。
孙明涛告诉经济观察报:“与佳格合作,一是将科技引入农业,提高农业产量,降本增效,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双方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激发行业更多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虽然与BAT等自有话题的传统互联网公司相比,大数据公司显得有些低调,但它们正在悄然消融行业边界。嘉歌就是这样。作为一家通过卫星、气象大数据服务于农业、环境、金融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公司,佳格已经开始将前沿的互联网大数据融入传统农业。从技术本身来说,这家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将智能目标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领域,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公司。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工告诉经济观察报,佳格先切入农业相关领域,做好农业种植,积累种植经验后逐步向上下游推进。嘉格不仅是农业大数据,更是以空间数据为核心。除了农业,佳格在基础技术平台上的主要应用还包括金融和生态环保,并以这些应用为核心逐步拓展其他相关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