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钢在动。它会移动到哪里?未来会怎样?请大家分析一下,详细说说!谢谢你

曹妃甸,原本是渤海湾一个沉寂了千年的小岛,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目前,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型钢铁项目正在进行。

4月7日上午,《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驱车来到这里。强劲的海风中,绞吸船在海面翻滚,工程车辆来回穿梭,石油码头在打桩,载着几十万吨铁矿石的巨轮正在进港...

采访车的GPS卫星导航系统上,非常准确的显示我们现在行驶在海平面上。一年前,记者脚下的土地还是汪洋大海,电子地图显然还没来得及调整。

一个31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呼之欲出。一座“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四大支柱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这里迅速崛起。其中,“大钢铁”即建设年产1000万吨精品板材、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这家钢铁合资企业的前身是北京首钢。在河北省曹妃甸,这家钢铁合资企业有了一个新名字: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其资产组为:首钢控股51%,唐钢持股49%。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减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建首钢。首钢将于2010搬迁。

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钢搬迁的批复称:“对于首钢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厂,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钢铁产业实际,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通过首钢搬迁,要加快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具体负责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的北京市规划委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透露。首钢搬迁后,工业区旧址的功能已初步定位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

此后,随着首钢产能的下降和“新首钢”建设的加快,首钢正在北京做最后的“谢幕表演”。

首钢搬迁和新首钢建设为《瞭望新闻周刊》的“重工业淡出大都市”专题调查提供了最佳的切口和视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我们的大城市应该以怎样的功能定位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成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家园?

首钢还是首都?

首钢的建设和搬迁影响着几代中央决策者和普通民众。

首钢成立于1919,距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仅2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策层认为北京应该承担更多的生产职能,首钢为了把自己建成全国的“经济中心”,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80年代到90年代,首钢产量从1万吨猛增到800万吨,居全国钢铁企业之首。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大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最严重的时期,石景山区86平方公里范围内,首钢粉尘排放量平均为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

其实早在1986,首钢产量只有1.5万吨的时候,就有专家警告,首钢要动了,或者首都要动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围绕首钢还是迁都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随后是一个漫长的论证过程。

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3万吨,厂区降尘量也达到市区的29倍。人们开始关注这个矛盾,有人建议把首钢搬出北京。

1995期间,首钢宣布将钢铁产量限制在800万吨左右,关停年利润1亿元以上的特钢公司和部分建在市区的重污染企业。此后,首钢每年拿出生产利润的30%治理污染。

1999期间,首钢做出了再次减产80万吨的决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将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首钢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01,首钢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减少了污染。2002年,首钢环保投入达到24654.38+0万元,几乎相当于首钢当年利润的50%。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决策层终于下定决心将首钢迁出首都。

搬迁敲定,首钢积极响应。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告诉本报记者:“从2002年开始,我们组织了包括中国工程院十几位院士在内的大量专家,系统论证首钢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和搬迁改造,以期探索大型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新模式。”

多方利益博弈

首钢这种大型工业企业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态,无疑是当地政府考虑的重要因素,除了几十年来积累的感情。

首钢减产前的2004年,集团上缴税收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654.38+0.9亿元。首钢的销售收入贡献占北京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

“首钢搬迁确实会对北京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首钢公司总经理王清海说:“近年来,首钢的钢铁工业每年为北京提供80多亿元的工业增加值。首钢交的税占北京财政收入的1/20。搬迁后,这部分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将转移到河北。其他首钢产业,退休职工,离京的退休职工,都需要花一些人力物力去解决。”

巨型企业搬迁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巨大利益。2003年,首钢200万吨钢铁联合项目落户河北迁安。按照“属地纳税”原则,仅首钢100万吨钢铁联合项目产生的税收就将达到7100万元,比迁安2003年的财政收入多5000万元,可谓“再造迁安”。

此后,在秦皇岛抚宁县,首钢“秦板”一期工程预计税收超过5亿元。2003年,阜宁县财政收入35539万元。这相当于又创造了一个“一个半福宁”。

“首钢钢铁相关产业整体搬迁到曹妃甸,也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唐山。”谈起唐山首钢,唐山市相关负责人很激动。“首钢新厂将于2008年初开始试运行。一期年产800万吨精品钢,年工业增加值可达200-300亿元,加上相关产业的带动,相对于现在唐山的经济总量,无异于再造一个唐山。”

然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我们不断听到相关官员的评论。首钢搬迁后的地方税收不可能全部给河北省。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向记者明确表示,所有从京津转移到唐山的产业都可以按一定比例“共享”,而GDP可以全部归原属地。渴望发展的京津冀腹地领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重化工业迁出大城市。

但税务专家指出,京唐钢铁公司是首钢和唐钢共同出资的股份制企业,肯定应该执行‘属地纳税’原则,即在企业所在地缴纳所得税。

“首钢占用我们的矿产,污染我们的环境,消耗我们的水资源。不可能和当地政府没有关系。它必须在税收上照顾当地政府。”河北省发改委一位官员说。对于唐山来说,采矿冶炼必然会增加当地的污染和环境负担。如果税收上缴地方,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经济基础。

北京对曹妃甸新钢厂地税归属的态度很明确。2005年3月7日,北京召开首钢搬迁专题会议。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在会上明确表示,北京将从国家大局、北京未来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高度,正确看待和处理首钢搬迁的相关问题。

然而,对于如何分配税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迟迟没有给外界一个公开的说法。

有意思的是,为了弥补北京的“损失”,国务院批准的首钢搬迁方案留下了伏笔:“在顺义建设654.38+0.5万吨冷轧板项目”。首钢65438+50万吨冷轧板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总规划面积73.37万平方米。项目预计总投资64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70亿元(不含税)。计划于2007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项目设计年产量为654.38+50万吨冷轧板,产品主要用于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

北京打造“软产业”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钢铁、化工等“硬产业”迁出北京,北京将“取代”发展其他产业的巨大空间。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北京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为代表的“软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发展之路其实是工业化城市之路,也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城市之路。

上世纪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0%以上,远高于上海和天津。在北京工业生产的产出结构中,重化工业占62%,轻工业占38%。根据国家统计,工业大类有164个,北京有147个,占比超过90%。北京在所有工业领域都有自己的体系。而且工业化过程中,追求的是大而全,小而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工业布局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东郊棉纺织区、东北郊电子工业区、东南郊机械化工区和西郊冶金机械重工业区。上述工业区当时位于市区之外,与城市的功能并不矛盾,为解决城市就业和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二阶段,60-70年代,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北京工业从产业结构上向基础原材料工业倾斜。虽然新建的大型企业开始在郊区布局,但发展到市区和城市边缘的工业企业仍有相当大的投资。因此,在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城市中心的区域扩张与城市功能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北京城市规划的两次调整,开始实施企业搬迁和建立分布在郊县的工业科技园区,以解决污染扰民问题,为北京工业实施统一布局调整创造了早期环境。

2000年,北京提出调整产业布局。希望通过调整,建立符合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化国际要求、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地位相匹配、与首都经济空间环境条件相匹配的产业布局。

在北京的产业布局调整方案中,提出加快中心城区现有企业的搬迁调整。加快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总面积613万平方米的134家企业搬迁工作。在此基础上,计划用3至5年时间,原则上使四环以内所有工业企业进入搬迁改造实施阶段。

以上规划全部完成后,加上1985以来迁出企业占用的土地,规划中心城区将置换土地约800万平方米,工业用地比例降至7%,基本解决规划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污染群众的问题。同时,通过搬迁,形成体现中心城区繁华、郊区实力,分布有序、相对集中,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体系。

2004年,北京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轻工业化”。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建立了能耗、水耗公报制度和节能监测评价制度,并将“十一五”期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目标分解到各区县和重点耗能企业。对全市年综合能耗2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35家单位进行了节能监测和执法检查,对105家企业启动了清洁生产审核。首钢搬迁调整启动,北京焦化厂正式停产,合成氮、电石、硫酸、油改气等27种传统工业产品退出生产,基本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小纸张、小钢铁。

停产或搬迁这些“硬产业”,消除了北京城市发展的“硬伤”,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正在这座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崛起。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空港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驱动力,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近一半、金融业增加值的70%以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京津冀”视角

首钢搬迁是近年来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标志性事件,从京津冀区域产业循环的角度观察这一事件,可以发现首钢搬迁是一种产业历史的必然。

在国务院近日批复的新一轮京津城市总体规划中,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是,北京不再强调“经济中心”,而是将发展目标定义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而天津则提出要打造“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另一方面,河北一直在积极实施承接京津产业梯度转移的计划。

京津冀经济发展各有所长。北京有知识经济等优势,天津有加工制造等优势,河北有重化工业、资源等优势。三方优势高度互补。加强京津冀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更有利于三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这一认识在三地引起强烈共鸣,并在高层达成高度共识。2004年,京津冀终于开始对话,涉及三方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话的重点之一是产业转移。

在新的城市定位下,北京开始了以首钢搬迁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同时发挥历史文化优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高端服务业;天津承担了空客A320总装线、百万吨乙烯项目等重大项目。周边城市如唐山、保定、廊坊等都在努力建设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表示,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10年来,中国大城市在招商引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赢者通吃”。从劳动密集型到高科技产业,大城市占据了所有产业,高度发达,高度集中,中小城市被边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污染、交通、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等病症凸显,大城市的管理者突然意识到,只有发展好中小城市,才能真正缓解城市的压力,重化工业转移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说,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具有历史示范意义。

北京工业促进局副局长常青表示,北京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深化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合作,积极优化发展环境,把北京打造成大公司集聚地、国内外大企业总部集聚地、研发销售机构集聚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形成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北京产业与京津冀地区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强区域间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重点产业链的生产合作。鼓励跨区域大企业集团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功能优势互补,引导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新格局。

河北省发改委主任沈小平表示,首钢搬迁带来了机遇,河北省要完成从钢铁大省到钢铁强省的转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首钢搬迁就等于河北省污染增加。沈小平说,钢铁是河北的主导产业之一。虽然河北的钢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但仍不是钢铁强省。河北省将以首钢搬迁为契机,加强钢铁企业调整整合,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优质产品和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钢铁产业优化升级。

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个产业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相互依存的京津冀经济区域,经过首钢搬迁这样的“产业磨合”,将更具国际产业竞争力。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与此同时,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完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屋脊”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