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聚德的混沌美学

关于“混乱”的故事

刘聚德

“之帝为蜀,北海之帝为突,中央之帝为乱。舒和石在混沌之地相遇,混沌善待他们。蜀忽求报混沌之恩,曰‘人皆有七识见耳’。这是独一无二的,试着去凿吧。白天挖坑,第七天乱死。"

一个哲学的诗意寓言,本来是善良的,希望混沌也像他们一样有七种感官,以便吃和听,所以为他凿了七种感官。没想到就在他们兴高采烈庆祝混沌也有和他们一样的七感时,混沌死了。他们的善良导致了悲剧。为什么?因为舒和突然用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标准改造混沌。这是人类每天都会犯的错误。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增强对人性的认识,找到自然界万物的规律,回归自然。切不可用自己的观念和偏见对自然和他人进行刻板的认识和改造,因为这是人违背自然的愚蠢和错误。

庄子在这里用“浑”和“敦”是很有意味的。《古训集》说,“浑”就是不可分辨、混乱、循环的意思。阴阳,浊,和,和而不同,都在自动循环。显然,混沌是道的体现,道是“合一”和“无为”

我感觉上面的故事有以下四点发人深省:

第一,混沌不可改造。

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可能把天地混沌的生命力,通过分为阴阳,转化为万物之母。谁也不应该也不能够代替和改革,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本性。为了帮助别人,他应该顺应和满足他们的天性和兴趣。就像艺术教育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标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本质和兴趣。同样,一种文化不能被另一种文化所替代和改造,只能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混沌象征着无限和永恒。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不一定是力量。与未知相比,它可能是绊脚石,也可能是悲剧的起因。只有“知其所知以育其所知而不知”,“知”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变得有意义。因为我们知道的越多,未知的半部经典就越大,引起人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就越强。

我们以米开朗基罗为例。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用了100年才成为人类的神童,集绘画、雕塑、建筑、诗学于一身。他90岁去世的时候说:“我刚进艺术门。”可见艺术在他心中是多么崇高、博大、神圣。艺术成就越大,经历的苦难越多,内心欣赏问题的范围就越广。他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无限的艺术,他的人生孤独而痛苦,使他对美的体验更深。比如他认为人的身体是上帝创造的最美最神圣的身体。他的雕塑和绘画几乎都是人体,应该说是超越尘世的神圣和悲哀;龙魂形态是上帝节奏的鸣响。但在画壁画《最后的审判》的过程中,遭到了礼官等人的攻击,认为:“这种画只画在澡堂里,怎么会出现在庙堂里?”就连教皇保罗四世也下令“所有裸体的人都要穿衣服”。教皇试图用自己的社会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和权力去改造一个创造了文艺复兴巅峰的巨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当时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什叶派岛的屠杀》展现了土耳其入侵希腊时什叶派岛的血腥场景,现在就在卢浮宫。近看,这幅画由激越的色彩线条构成,远看,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这种浪漫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和色彩风格,与当时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抗,因此德拉克洛瓦在当时被指责为“艺术界的魔鬼”。原因是德拉克洛瓦在社会现实中超越了既定的审美标准,直到近一个世纪后才被彻底平反,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

再来看看写实绘画鼻祖库尔贝的《画家工作室》。他在画室里同时画他的村民和他的巴黎朋友。那是一次不同时空的大聚会,中心是他自己一边画画一边和模特、小朋友们的聚会。库尔贝的作品打破了社会的世俗标准,结果就是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斥。

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作品《苹果和橘子》、《桌布》和《乡巴佬》曾六次参展,六次在孙山赢得声誉。后来,他默默无闻,一个人住在乡下画静物。他认为半人半神的生活是艺术化的生活,艺术是与自然平行的和谐体。所有的意图必然是沉默的,他心中所有的偏见都必须被遗忘。最后,他用一个苹果震惊了整个巴黎,他用看得见的物体画出了大自然看不见的平衡和秩序,在西方艺术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现代绘画之父。

中国清代画家石涛说:“古人的眉毛不能生在我的脸上;古人的心放不进我的肚子,我自发的感受我的心,露出我的眉毛。“所以,他的山水画不是建立在某一条皱纹上,不是建立在某一种笔墨的长久上,不是建立在某一种技巧上来娱乐人,做不到,独立的方法上。齐白石也说过类似的话:“学我者生如我死”。都是讲同一个感悟,重在学习古人的心,学习自然的心。

我们来看看当代英国画家弗洛伊德的作品《画家与模特》。当时理论家劝弗洛伊德不要再画人体了,这样画是没有前途的。但弗洛伊德并没有听从理论家的建议,也没有受到当时流行趋势的影响。他忠于自己内心的兴趣和感受,孤独地工作,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体画家。

由此可见,大师们不去模仿和复制别人,而是走进自己的内心,走进大自然的最深处,这是他们自己的天性,因为他们天生向往未知,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所以都是有原创精神和品质的。

当然,突破现有的审美标准,并不意味着艺术就是进步的,而是他们进入了自然,进入了自己的内心,让自然遇见了自己,他们的作品自然就和别人不一样了。因为绘画的差异是由每个人的心性差异形成的,即使接受相同的文化传统,生活在相同的社会,观察相同的自然,有不同的心性的人,他们的绘画自然也是不同的。问题是,我们经常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或者用同样的风格改造自然,掩盖自己的纯真,那么我们的心灵自然就处于死亡状态。这和混乱的悲剧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自我毁灭而已。

第二,混沌是直观的。

在混沌的头脑中,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的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仍然属于现象世界,并没有进入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所以爱因斯坦说,“可观测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这个世界。”老子说:“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老子和庄子都主张远离现象世界,因为现象世界是一个复杂混乱的世界,眼耳鼻舌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千差万别、杂乱无章的现象,掩盖了整体统一的本质。正如塞尚所说,在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中,没有什么可以停留,我们的艺术必须赋予它崇高的永恒。

混沌关闭或取消了通向现象世界的窗口和门户,旨在防止现象世界干扰内在直觉对自然的认识。所以,石涛强调“一画”的方法,强调“先知后知”,认为“先知后受非受也”,力图避免偏激的理性认识、有色眼镜和先入为主的局限和羁绊。这一切都是为了超越现象世界,用看得见的东西来认识看不见的东西。什么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是道、理、气,看得见的是现象世界的混沌。其实石涛的绘画方法是用混沌的心去听,用理性去理解,而不是用肉眼去复制现象。这是内在的直觉,原始世界的伟大之美,以及实现万物的原理,无所不包。

比如我知道怎么理解牛,我开始看到了整头牛,现实中的真牛。三年后,真牛彻底消失,技术工人穿越现象世界,与理性相遇。依平的正义,虚处入刀,无厚入室,游于空中,遇道,解牛而成桑林之年,最后经过艺术,由技术变得懂事、高级。绘画也是如此。看山是山,但不是山。万千笔画,无一是山,无一是树。可见画家眼中的对象不是实体,而是抽象的关系,即忘实悟空,在有限中执着于无限。这既指向了“一”与“多”的关系,也指向了无界世界的特殊性,以及无中生有与无中生有的关系,从中无空无有,一切都处于直观的幻想之中,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是超现实的。

再来看宋代山水画家郭的《早春图》,完全是用蒸腾呈现的。山、水和树都溶解在汹涌的蒸汽中。类似于梵高的柏树和麦田里明媚阳光的热浪。这是他们内心的光和像,他们的魅力没有事物的界限。他们非常重视神韵、气息、想象,以至于心中的事物没有固定的相,没有固定的法观,既无物也无我,既忘物也忘我。据说郭作画前,必先洗手焚香,门窗要干干净净,如迎客贵客,离开身体,离开心灵,然后才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开始作画。这和科学家对宇宙本质心存敬畏是一样的。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努力探索背后的未知和秘密。因此,他们都被大自然内部秩序的崇高和不可思议的美所震惊。都是千百年来忘事见万里的状态。他们还认为,用心灵的内在直觉来认识世界更可靠、更必要。其实混沌的内在直觉是人的本性,只是后天被抹去了。女人守得好,常常不假思索地说一大堆接近真理的华而不实的话。她只认识你一次,不接触你也能判断你的性格和气质。据说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也是受到了敏感女性内心直觉的启发,都有混乱的认识。当然,有些男人有很强的内在直觉,比如21岁的法国数学家伽罗瓦,就在他的直觉想象中发现了积分定理,直到他去世25年后才得到证实。直觉是人类智慧的源泉,通向未知的天堂。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曾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适的基本定律,这些定律没有逻辑之路。只有通过基于经验理解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规律。

第三,乱中无异

混沌是一和五的统一,没有边界。这就是道的远见。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有这种大局观,禁止胸大。

在混乱的头脑中,一切都是一样的,人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的高低差别,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造成的。在画家眼里,干草堆和宫殿没有区别,一筐土豆和一个人的画像也没有区别。画的好坏不在于题材的大小,也不在于画的东西是贵是便宜,是大是小。齐白石画了几只虾,《夏露图》,也是一幅伟大的作品。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绘画重大题材,而是说题材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绘画艺术性的大小。

莫兰迪一生只画了几幅瓶瓶罐罐,他的作品仍然是世界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他的静物和布拉克的静物一样,早已超越了世界的实用价值,进入了宇宙的形而上境界,所以他向我们展示的不是瓶瓶罐罐的静物,而是宁静深邃的大美。静物虽小,但在你的视野和心灵中,它和宇宙一样宏大。如果说塞尚在寻找自然的内部平衡,那么莫兰迪在寻找自然的内部扩张。事物是无定形的,规律没有固定的相,一切都在阴阳、存与虚的混沌空间中。

其实中国的先贤们从《易经》开始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抽象形而上的思维。他们把一切都看成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真实的东西早就从中国先贤的视野中消失了,数学的二元体系就是从阴阳转化中产生的,它统一了理、象、数、卜。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混沌系统,是一颗深刻而无差别的心所创造的艺术、科学和哲学的统一体,在正反悖论中走向未知、无限和永恒。

就“象”而言,大道的法律形象是“象是无形的”,变化而不蜗居,转而不辨,万物合一。所以在中国画理论中,“气韵生动”是第一标准。高魅力

在形式上,神韵高于事物的界限和结构,万物皆是如此。混沌之气,运动不息,难以察觉,却又存在着,和谐地存在着。中国古代人体并不了解这种存在,视其为万物之母,万物之门,周而复始。

石涛把这种思想延伸到绘画上,他的“一画法”其实就是一种混沌的氛围,一种无差别的心。看他的《卢兰》图,可以看出曹石家和曹石家没什么区别,纸和雪也没什么区别,香味古今,到现在还是那么现代。传统与现代的五大差异。

我们再来看康定斯基的作品《在蓝天上》,这是他的典型代表作。它像一段抽象的音乐在天空中飘渺,又像一个精灵在蓝天中欢腾。它有着婴儿般的天真之美,也有着超越世界的形而上之美。这是他发现万物难分伯仲后,内心精神健全的写照。根据艺术史的记载,有一天康定斯基写生回来,晚上突然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不小心倒放在他的画室里,从中他发现了五个独立物体的美,如纯净的声音来到前台。从那以后,他的画抛弃了实物,进入了万物之内的音乐和数字的抽象世界。

万物皆有数,这是科学家的语言。科学家无差别的抽象直觉更多的是本能。我们知道化学家把一切都看成是一种化学元素,包括我们的桌椅、灯、建筑和人。曾经看过一个化学家对人体内钾、钠、钙、磷、铁的分析报告,认为刷一个6平米的房间就可以提取人体内的钙,可以提取磷,可以生产两盒火柴,可以提取铁生产两个钉子,等等。根据最后的统计,所有的元素提取出来,变成实际有用的东西后,价格只有两元四角。人的生命,从化学元素的角度来看,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艺术家看人体,就像米开朗基罗说的:人体是上帝最纯粹的创造,是超越世界的小宇宙;塞尚认为人体与苹果和山没有什么不同。苹果、人体、山川、树林,都是由对Seshaw意义相同的曲线构成,都是由力运动的几何结构构成。

看看毕加索的作品《阿维尼翁的少女》和《三个音乐家》,现在都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阿维尼翁的少女受到了非洲艺术的影响,画中所有的岩石、静物和人物都溶解在像无差别水晶一样的几何碎片中,这是1907创作的。《三个音乐家》写于1921年,里面的人物比较隐蔽和抽象。毕加索说:“这就像用开采岩石来建造房屋。旧的被摧毁,新的建筑诞生。”他用另一种关系取代了一种关系。咸与毁融为一体,毁与构不分,没有边界,这就是艺术家独立自由的性格所在。

对于画家来说,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存在于形而上的抽象世界中。画家只有理解了无差别* * *和抽象* * *相,才能把握个性和特殊性的本质,进入独立自由的无差别世界,山川万物皆由心造,心照万物,万物皆自由,万物皆随心乱。

当我们看郭的《早春图》时,我们可以看到,山川、河流、树木和瀑布都是画家因心而创造的想象、幻境和奇观,而决不是真正的现实。这并不是说中国画是主观作出的,而是画家在消除人与物的界限中凸显自己的气质和理想。它表现了画家的真情实感,即绘画如镜,注重情感,抒发感情,不受自然之形的限制。

一切都是运动的粒子,时间的瞬间变成了全息整合和永恒。过去说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现在说部分和整体相互对应,相互包容,紧密联系,部分和整体五不同。混沌之心的一切都没有缝隙,没有对立,没有界限,没有分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四,混乱是最好的

混沌本性是最好的,他对舒、胡好,完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混沌世界,万物皆同,无贵贱,无竞争,无对抗,无中心,万物平等,混沌圆满如道自然,他那神秘而富有诗意的博爱自然生长在自然界的任何角落和深渊。他对天地之美无言,与宇宙之真相通。所以,美是真的,是善的。只有善和美才能产生人类的大智慧。

美、真、善在混沌的头脑中难以分辨,这就是中国绘画的境界。其中“真”是指“真、真、真”的综合。不是现象世界里模仿的真,而是混沌中内在直觉的真与美。画家画的是他们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他们用眼睛看到的。所以中国画讲究画者的本真,认为画不难写形式,难的是写写意,写情,写心,本真才是道。在绘画中揭示真相是不容易的。古人说,要离开形式去认识,要聪明,要超越功利,要超越现实社会的世俗价值标准和实物对人的束缚,才能回归真我。

应该说,中国的绘画学是一门“心性之学”,注重画家内在的品质和心灵的双重修养,高尚精神的内在提炼和超功利心境的还原,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为了安心而读书,为了安心而画画,能够遇见自己心中的自然之心,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所以绘画需要艺术家“与天地之灵独处”的自由心境。混沌随波逐流,不改造他人,也不改造自然。这是混沌最大的善,也是混沌的包容和博爱。物无贵贱,人无贵贱,自然无大小。舒和突力使万物以自己为本位,用自己的形象改造混沌。虽然出于好意,但是因为他们不懂自然,懂混沌,他们的行为仍然是愚蠢的犯罪。

混沌随波逐流,混沌在无为中维持自然的本性,这也是艺术家最宝贵的本性。绘画也是如此。一笔之下,万笔之下,随波逐流,随波逐流,万物由心而生,生而有韵,有序无序,乱而不乱,整齐不齐,推一波又一波,自然浑成。但画家自身的主观性不应侵入其中,如果像舒、胡那样粗暴行事,必然会破坏神韵的和谐与律动。这正如毕加索所说:“我不画,但让我画。”西方现代绘画从后印象主义开始,逐渐与中国绘画思想相遇。这既说明了东西方绘画有相通之处,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思想有着西方现代绘画无法超越的无限空间和生命力,也说明了美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下自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