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如何走出理财误区

第一,融资比使用资本更重要。

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经理总是挂在嘴边的是“资金短缺”,常常为融资而纠结,以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筹集资金,只要筹集了资金,就一定会看到效益。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并不缺资金。他们缺的是营运资金和保值增值能力。这必然导致优质资产少,劣质资产多,资产流动性差,流动性弱。一个企业要有多少资本,必须与自身的业务规模和投资方向相适应。一味追求增量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往往是其经营失败的祸根。

此外,任何来自融资渠道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烫手山芋”,因为资金提供者总能获得预期收益。当企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者投资收益远低于融资成本时,不如不融资。“企业为银行打工”形象地反映了部分经营者的这种状态。

第二,发行股票比借款好。

很多企业的大股东把股权融资当成“不需要还的钱”,因为小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和分红没有发言权,但这种转型期特有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

1993期间,广西玉柴曾将不到30%的股权卖给新加坡宏隆融资,后者历年分红早已超过当年投资。但丰隆为了保护自己在玉柴的权益不被稀释,顽固抵制玉柴在美国的再融资和回归a股。玉柴挣扎了十几年,依然摆脱不了鸿隆股权的“紧箍咒”。

实际上,欧美成熟企业在融资上严格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债务融资,后股权融资。因为股权融资必须让渡公司的部分控制权,综合比较是最昂贵的融资方式,越是盈利的公司越应该避免这种融资方式。

第三,债务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负债经营可以起到财务杠杆的作用。这也会占用尽可能多的资源。

债务管理的另一个好处被称为“税收挡板”各国的税收法规都允许企业在税前扣除债务利息。假设某公司以自有资金6543.8+亿元作为营运资金,当年实现税前利润2000万元,缴纳所得税660万元,税后净利润为6543.8+034万元。如果公司借入6543.8+亿元作为营运资金,当年息税前盈利将达到4000万元,每年支付500万元利息(由此产生的“税摊”为6543.8+0.65万元),则需缴纳所得税6543.38+0654.38+0.55万元,税后净利润为2345万元。

但是,负债经营也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一旦通过债务获得的资金所创造的利润甚至无法承担债务成本,企业将面临相当大的还款压力,甚至被迫破产。看上面的例子,如果公司由于市场变化,今年没有利润,如果年初借款6543.8亿,就要支付500万的利润。所以一般公司会把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以内。

第四,暗损比明损好。

一些企业不愿公布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制造虚假繁荣。有些企业认为未实现亏损不是亏损,导致资产质量下降,盈利能力减弱。

例如,2002年,古接手科龙后,2001的年报披露了15亿元的惊人亏损。其中“呆滞存货准备”2.82亿,占产成品的25%(2000年产成品1999和11%);在编制2002年年报时,将上年拨备“转回”6543.8+0.98亿元。围绕拨备的增减,存在近5亿元的业绩差异。2002年,科龙的毛利率比2000年上升了5.07%,营业费用与营业额的比率比2000年下降了7.5%,管理费用与营业额的比率下降了14.87%(到了不可思议的1.57%)。一系列粉饰报表,对顾创造“接手科龙,一年扭亏”的神话功不可没。

诚然,粉饰报表对企业年报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企业的经营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采用计提、预付、摊销等方式“调节”利润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

动词 (verb的缩写)资本增值重在资本扩张。

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所以很多企业把资本扩张放在经营的首要位置,尤其是一些新公司或新上市公司。它们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大规模转让股份,大量资产投入上市公司,以期获得更高的估值。

但是,当企业扩张时,业绩增长应该与资本增长同步或者应该超过资本扩张的步伐。近年来,上市公司大比例转让股份后,每股收益表现为同比例但方向相反的下降,从而使其股价从“贵族”降为“垃圾”。

可见,资本扩张虽有必要,但必须有限度,企业必须在保证业绩增长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扩张的节奏。

6.只要是现金,都可以用来理财。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手里有现金,不管是储备的流动资金,还是从银行借来的资金,只要不花,都可以作为“闲散资金”来理财。

事实上,企业在决定对外投资之前,就应该分析手头的雄厚资金是否“自由”,这笔钱的撤出是否会对公司的经营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举个例子,某餐厅年末净利润50万,但明年要花20万在局部装修和厨具上(这是额外的投资);考虑到农副产品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需要增加流动资金65438+万元(属于追加流动资金)。所以,这家餐厅的老板年底能放心拿回家的只有20万。

“自由现金流”是指扣除追加投资和追加营运资金后的未分配利润。通俗地说,自由现金就是与企业正常运营无关的闲置资金。当时史玉柱从“脑金”保健品公司提取资金建造巨人大厦,使用的并不是自由现金,最终导致整个公司的倒闭。随后,他将从“脑白金”中赚取的部分巨额利润(约3亿元)在上市前买入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原始股”,即利用闲置资金理财,获利100多亿元。

七、他们参与项目的管理比投资理财产品更放心。

很多第一代创业者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做到一定规模的。一旦在某个领域成功了,他们相信自己在其他领域也会成功,所以他们宁愿投资自己的项目,也不愿意把钱投在股票、基金、风险投资上,因为那是请别人交易,他们不放心。

但其实这样做的风险比投资理财的风险更大。

如公司本年度投资10万元于与主营业务无关的项目,年产值2000万元,第二年起税后净利润1.5万元,项目延续10年。那么这个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就是8%。可以用五年期国债5.74%的年利率作为项目的机会成本——654.38+00万元不能买国债吃利息。在做项目决策时,机会成本不应被忽略。比如上面的例子,不能只看8%的年收益率。扣除5.74%的机会成本后,该项目最多可带来2.23%的额外收入,即每年22.3万元。

买国债多省心多安全。而投资和管理一个654.38+00万元的新项目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要冒多大的风险?挣20多万值得吗?

八、公司应积极为股东委托理财。

2007年中报显示,1,22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营业外收入合计85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21.54%。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净投资收益合计731亿元,占三项营业外收入的80%以上。因此,一些股东认为,管理层应该积极委托闲置资金融资,提高业绩。

然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股息或股票回购是公司摆脱现金的首选。这不仅使股东能够独立使用他们的财富,而且减少了不当投资的风险和管理层的责任。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管理层只是股东的代理人。微软度过高速成长期后,开始大张旗鼓地分红或回购股份,2005年分红达到创纪录的324亿美元!拿到现金的股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投资,不用考虑公司的风险。因此,企业只有在确信收益远高于股东自身投资且风险在可控范围内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对外投资。

九、总收入增加,公司估值会上升。

2007年,大量公司的投资收益占公司总收益的30%以上,有的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的净利润。所以有些公司认为,只要总收入增加,公司估值就一定会提高。在主营业务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强投资理财。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的利益集中在股价上。因此,投资决策要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对公司估值的正负影响。比如美国的通用电气(GE)就有非常发达的财政金融业务。光是它的融资租赁公司就有1300架波音飞机,200万辆汽车,几十万辆旅行车,十几颗人造卫星!然而,几十年来,GE一直努力将金融业务的收入控制在集团总收入的40%以下。因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不同类型的公司有不同的估值方法,金融类公司远低于高科技制造业。拥有百年历史的GE,只有在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是世界前两位,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成熟的投资者大多反对上市公司把自己的血汗钱投资在股票上,而不是做生意,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但是,即使投资收益高,也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续的。一旦委托投资出现巨额亏损,投资者的利益就会受损。如云内电力2007年一季度实现投资收益,二季度利润实际与2006年同期持平,比一季度下降48%。因此,虽然2007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5,438+004%,但其主营业务的增速其实并不大,其股价在中报公布后下跌了8.34%。

十、人民币升值,美元收益不能保值。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达10%,有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

实际上,目前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途径主要有六种:一是金融衍生品,包括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期权交易等。二是贸易融资,包括进出口押汇、支付亭、出口打包贷款等。第三,改变贸易结算方式,包括预付款、延期付汇、远期信用证等。四是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结算,包括欧元、日元等;五是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第六,出口被夸大,进口被低估。

以银行推出的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例,银行可以与企业约定未来某一时间的人民币对外币汇率,让企业锁定汇率成本。所谓互换,是指两次交易,第一次交易,境内机构以约定汇率用外汇从银行买入人民币,第二次交易,机构以约定汇率用人民币从银行回购外汇。这种交易很受企业欢迎,尤其是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十一、公开募集的资金是自己的钱,你可以随时拿去理财。

现在有的公司以不正当的名义委托理财资金,有的公司上市就融资上亿元。其实资金缺口并没有招股书上说的那么大,所以“闲置”的一部分钱开始烧钱,哪里容易赚钱,哪里就会被绑。

将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违反法律规定,不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和证券市场规范运行。虽然“委托理财”让上市公司年报“润色”了不少,但权衡风险和收益,还是得不偿失。在2006年的大牛市中,受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平均收益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大盘的涨幅。2007年基金风生水起,但并不是所有投资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都是一帆风顺的,亏损的也不在少数。漳泽电力三季报显示,投资田弘基金的金额缩水1/3,WISCO持有长信基金公司16.67%的股份。然而,今年第三季度末,该书也亏损了200多万。

“委托理财”的风险更多在于法律方面。从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做法来看,大部分公司对重大事项未及时公告或未进行公告。而且目前上市公司与券商签订的委托协议大多是“委托理财”的短期投资,没有法律保障,投资回报没有保障。比如中信海智委托的投资公司是中信投资,但约定收益率低至1%,高于1%的收益90%实际属于中信投资。如果和抗风险能力弱的小规模投资咨询公司合作,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但如果非法联手,纠纷和诉讼就更多了。

十二、派发股票比现金分红更有利。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a股上市公司开始送股。少数人十个拿一个,两个拿一个,多数人十个拿八个。股份要约的消息一公布,无一例外的被视为超好,理所当然的在股份要约后填权。另外,很多上市公司在给投资者分配红利时,总喜欢用股票分红。一方面是基于股权扩张的要求,为了获得更好的市场声誉,为“庄家”提振股价、操纵市场;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现金流出。一些公司多年来一直支付超过30%的股票股息。由于每股收益摊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股价下跌,影响了公司通过配股筹集新资本,投资者往往没有实际现金回报,对公司投资失去信心。

另外,我们所谓的十送十,在海外资本市场称为细分,目的是为了方便投资者而调整公司股份的交易价格,对公司财务状况没有影响。比如携程在2006年4月股价达到88美元时进行了1拆分2;2007年7月,股价再次达到89.84美元,再次进行1拆分。2007年6月,携程价格涨到62.87美元。如果不拆分两次,成交价就是2,565,438美元+0.48。

如果在海外资本市场管理1拆分2,叫10送10;1除以3叫10给20。用这些“赠送”的股票作为分红,是很可笑的。比如有人借10百元大钞还20张50元大钞,还专门借10,还10,送10!上市公司一分钱都不出,这样送股分红的做法迟早会被中国投资者识破,然后投资者会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