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什么?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有力保证,加强内部控制是实施《会计法》的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当局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体系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概念是由美国COSO委员会在1992中正式定义的,该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来实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为了合理地确保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它塑造了企业中每个成员实施控制的意识,决定了其他控制要素的作用;风险评估是研究和管理企业风险;控制活动是具体的控制方法;信息和沟通达到控制的目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二。权力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法》等相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履行职能,通过企业中的权力机关、决策机关、监督机关和执行机关保证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保证相互权利和行为。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基础的关系契约,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基础的关系契约,调整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支配他们的比较优势。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和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界定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和激励并存的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多层委托代理体系。这个制度是公司委托代理产生的,是为解决公司委托代理问题服务的。治理的作用不涉及公司的经营运作,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1。目标的一致性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1。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2.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健康运行;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预防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舞弊、欺诈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4、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5.确保国家相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1,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2.确保公司不存在财务违规行为,以便董事会能够提供“真实、公平”的公司财务业绩;3.确保公司利润最大化,提高综合实力。可见,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具有终极目标的一致性。2.两者都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基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约束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和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根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代理行为。“代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果。3.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和前提。建立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首是“控制环境”,它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必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当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时,内部控制才能有效。4.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也会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四。如何发挥内控1的作用?控制环境——组织和人员组织内部控制机制发挥作用的硬件要素是企业具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的首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结构中,重点应放在完善董事会的建设上,在公司制度的法定组织框架——股东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总经理中。一个企业要综合分析自身的管理特点、规模、最高权力机构的管理理念和战略、外部环境等因素,在分解职责的同时做好整合工作,使整个企业的组织系统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协调高效地运转。人事企业全体员工都是本企业内部控制思想的塑造者,他们的诚信、敬业精神、业务知识、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内部控制科学有效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董事会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负责为企业管理者制定游戏规则。董事会成员只有具备才能和智慧,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才能履行好监控、指导和监督的职责。管理者的素质和行为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财务会计控制,会计人员是承担内部控制职能的主要人员。迫切需要会计人员真正担负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监控的制度,它极大地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范畴,超越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它融合了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信息等多学科知识。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控制无法完全到位。2.信息与沟通准确、及时、最大限度地没收来自企业内外的相关信息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最高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相关信息,这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高层管理者应充分重视相关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并在整个企业内形成自上而下、纵向和横向传递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再者,中层管理人员及其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接触到一些与企业的技术、市场、管理相关的信息,他们最先意识到问题和机会的存在。要使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管理当局,除了建立公开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外,相关管理当局还必须有倾听这些信息的强烈愿望,使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相信高层管理当局愿意知道他们反映了什么,并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进而愿意及时向相关方反映相关信息。这样做有利于管理当局乃至员工个人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特别是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潜在的或明显的弱点乃至存在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3.控制活动——授权控制、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授权控制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合理的授权,使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以被授予的权力为工作依据。授权时合理把握授权的“度”对管理层来说非常重要。在建立授权控制时,要注意授权的范围,是否已经包括所有的业务活动;授权的级别和责任,即是否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设立,是否权责不清,防止权责交叉和责任真空。既能保证经营决策的有效运作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又能保证权力制衡的实施。预算管理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授权。科学编制和执行预算,控制相关经营行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是一项集体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配合。财务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使企业各责任中心都能在这些政策的指导或限制下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费用支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财务政策,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所有管理的财务行为合法化。借助会计的控制功能,督促管理中心和责任中心确保管理财产的安全;借助会计的反映功能,董事会和管理层可以及时了解整个企业和各责任中心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据此评价和规范其经营活动。通过及时、系统、科学地收集、处理和输出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统计数据,特别是提供科学的监测、预警和停止信号,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风险评估与监督——内部审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不仅包括审计企业的会计账目,还包括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企业内部各种组织履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提出建议和报告。在内部控制结构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是监督企业的业务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并提供改进内部控制和纠正错误的建议。现代内部审计活动实际上是管理的延伸,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企业管理当局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他们的任务不再局限于检查和发现可能的会计差错,而是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对内部控制的缺陷和管理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管理当局进一步改善管理,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当今以风险投资和知识资本为主导的社会,企业遇到的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市场风险密不可分;营销、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外部环境变化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融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及时发现这些风险,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管理,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内部审计人员,活跃在企业内部,不仅熟悉企业的财务运作和会计核算,而且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因此容易发现问题,有能力参与评价企业存在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防范可以分散的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设置风险控制点,可以设置在以下位置:①资金点。包括企业筹资、投资活动、资金调度、使用和分配活动;(2)成本支出点;(3)权力的运用。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参与预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客户信用状况)、合同风险(合同纠纷)和不可预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