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带着34亿美元回国了吗?贾跃亭是最聪明的人?
尤其是当我知道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34亿美元,还将与吉利汽车在中国建立合资总部和生产线,在中国一线城市。
这或许意味着,离开祖国快四年的贾老板,终于要乘着这股东风回国了。
这里应该有《故乡的云》BGM。
另一方面,春节前,各大平台都在发红包,发的钱比谁都多,只有乐视在自家App的logo上加了一行“欠1220亿”。
这个操作很骚,好像贾老板复出之前,又一次脱光了短裤提醒大家“这人是骗子!”」
良心企业,莫过于乐视。
当年国产电动车三一股价飙升,不造车的恒大市值飙升至3500亿港元。
如今眼看着信用破产的YT贾,将在这波浪潮上卷土重来。只能说资本市场拿电动车说事,我们凡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它的逻辑。
所以在这个节目里,我想谈谈贾跃亭的资本逻辑,以及他为什么还在蹦跶。
01
先下结论是老习惯了。
乐视生态确实是庞氏骗局,但更像是它的变种。也不是完全没有实际业务。相反,贾跃亭的眼光在某些方面还是很超前的,很多商业的逻辑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成立。
正因为如此,直到2021,才有了流水给贾跃亭洗地,才有了一些冤大头愿意不断砸钱给贾跃亭。
但事实上,无论是2014年被投资人称赞,还是2016年沦为众人喊打的小丑,还是现在回归游戏。贾跃亭一直都在。他从未改变。他一直在玩他的生态概念和资本游戏。
改变的无非是事情有没有做,风口有没有风。
故事从乐视登陆a股开始。
大家都知道a股上市是要盈利的。没有持续盈利,就没有上市资格,上市后不能维持盈利,就被ST。
长视频网站一直被认为是盈利能力不高的业务。艾优腾的三家公司依然受困于高昂的版权、服务器、带宽成本,难以盈利。包括市值在过去一年飙升的哔哩哔哩,远未实现盈利。
所以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对于乐视来说是一条死线。我们以后再谈这个。
乐视最早是做视频网站的。最初的利润从何而来?
广告当然不用说,这是任何视频网站的基本商业盘,也是最重要的。
另一个是2B的版权业务。早些年,乐视以接近白菜价的价格买了很多版权。
这些版权有多便宜?
乐视网招股书显示,2007年购买的电影、电视剧均价为1.74万元/部,2008年为2.68万元/部。2009年购买量是前两年总和的7倍,均价仅为1.47万元/台。
相对于现在几千万的版权购买成本,这大约等于没钱。
从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的版权购买成本加起来只有5850万元。现在很难买到顶级大片。但乐视得到的是2324部电影的版权和431万部电视剧的版权。
就是以这么便宜的价格买版权。当时有风投机构评论乐视,认为他们很蠢。视频网站怎么花钱买正版?毕竟,优酷、土豆、PPTV和Ku 6等同行都是盗版电视剧。
然后我打了个耳光就来了。
2009年后,视频网站行业迎来一波版权大战,影视剧版权飙升,热门影视剧价格开始暴涨至每部1000万元以上。
这是视频版权的出路,也是贾跃亭人生最重要的出路。
版权方面的超前眼光,让乐视成功获得了2B业务的增长点。
到2011,版权发行收入已经占到营收的50%以上。此外,乐视早早开启会员模式,让付费用户先看有版权的高清视频,培养了第一批有付费习惯的视频用户。
可以说是用户付费+广告+版权的三驾马车,将二线视频网站乐视带入a股,成为第一视频网站。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贾跃亭确实有点穿越回来的味道。
02
但是上市之后,乐视的限制更多了。
视频网站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随着版权战争的开始,版权价格上涨了。
二手版权贩子乐视,正面临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转卖旧版权势必越来越无利可图。这个时候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跟进。
2013到2016这四年,版权内容成本分别为128亿、146亿、23.9亿、3190亿。
直到2018,乐视从来没有在版权费用上省过钱。
既然不存钱,那么盈利就成了问题。如前所述,a股对盈利能力的要求很高。
但贾跃亭显然不想上市后退市,因为a股是贾跃亭的金矿,是乐视生态未来最重要的摇钱树。
我们以后再谈这个。现在乐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拿到钱,让自己留在a股。
这时,贾跃亭想到了自己作为会计最擅长的:记账。
一个公司会被打上创始人的一些特征。
创始人是程序员,会有点极客的味道;创始人是老师,公司总想说教;创始人是业务员,所以公司在打拼和推广方面会很强势。
贾跃亭是会计出身,所以会计是乐视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版权的成本,乐视采用了一套叫做“直线摊销”的财务手法。
一般情况下,假设一部全新影视剧的购买成本为3亿元,这笔钱不会一次性入账,而是在版权期内的各个时期进行摊销,计入成本。
但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剧能给视频网站带来的收益,往往前两年占到90%,第三年后只剩下10%。大利润在前两年。
因此,在摊销时,要看会计的技巧。
比如优酷和搜狐视频就采取了很有诚意的“加速摊销法”,第一年占成本大头,以后逐年递减。
而乐视则采用“直线摊销”,即费用每年平均分摊。费用3亿,平摊6年,每年5000万。这样做账确实不违法,甚至这种做法在其他行业也很普遍。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前两年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所以这两年的财务报表在账面上会非常漂亮,盈利。
但问题是,前两年的财报虽然好看,但成本其实拖到后期了。即使影视剧已经逝去,不产生价值,每年的支出依然是无穷无尽的。这相当于入不敷出,降低了后期抗风险能力。
另一个好处是,高价购买的版权会在财报中算作无形资产,成为公司市值的一部分。当然,这些资产实际上定价过高,完全没有流动性,但在财报中,没有人会追究这些。
依靠这套记账技术,乐视网不仅成功留在了a股,还成功推高了股价。
03
到目前为止,一切还是可控的,商业逻辑似乎成立。
但仅仅做版权和视频网站业务并不能满足贾跃亭的财富梦想,也养不起一家市值近6543.8+0700亿的公司。
再说了,作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守着一家视频网站,对于贾跃亭这样牛逼的会计来说,简直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
所以在贾跃亭手里,会计能力和所谓的“乐视生态”一融合,就出现了“生态反应”。
什么是生态对立?生态+会计=财富炼金术=化学反应,这是生态对立。
从2011开始,贾跃亭开始描述他的生态帝国。但2014年,贾跃亭回国后,他的生态梦开始越做越大。
细数乐视的生态帝国。
2011,乐视成立,进入内容产业上游。
2012年,乐视体育频道成立,后独立成为乐视体育。
同年,乐视聘请联想技术人员梁军进入电视硬件领域。
2014年初,乐视云计算成立。
2014年底,微博,贾跃亭宣布要造车。次年年初,乐视成立,发布会上没有车,只发布了“我们真的要造车”的消息。
2015年初,乐视宣布进军手机行业。同样,发布会上也没有手机,只发布了“我们要做手机”的消息。
同年,乐视金融成立。
至此,乐视三大体系、七大生态正式成型。你可以看看这张照片:
04
那么这个生态是如何给乐视输血的呢?
从乐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乐视致新。
互联网电视可以说是乐视最好的业务,也是输血最猛的业务。
2013年,乐视首款“超级电视”上市。到2014年,销量已经达到654.38+0.5万,是同期小米电视的5倍。
2015年销量翻倍至300万台。这个销量在国内电视行业绝对不是小玩家。
但过去三年,乐视网新增亏损分别为4700万、3.86亿、7365.438+0亿。
在乐视的逻辑里,智能电视的业务不是靠硬件赚钱的。相反,把硬件价格做低,然后靠服务赚钱,才是互联网电视的逻辑。
那么,硬件的损失谁来承担?
记住我前面说的,a股上市公司不能随便亏损。那么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要先饿着身子,亏损的担子就交给子公司乐视致新来承担吧!
你要知道,乐视致新并不是全资子公司。乐视只持有50%以上的股份,但生产的电视全部卖给乐视。
相当于乐视自己亏损100%,但超过40%,可以让小股东买单。
这把镰刀是砍在投资伙伴身上的。
那不算。
本来智能电视价格不高,大家都在微利甚至亏本销售,但是乐视要从硬件的销售中挖一块出来作为“服务费”。
大家都知道乐视买电视送视频会员,一台电视附赠两年会员期。假设一台电视2000多元,两年会员价值近千元。所以在乐视的账本上,电视硬件的收入是1000多,剩下的900是会员费,也就是服务费。
在乐视的商业故事里,电视不赚钱,也不赔钱。但是每台电视都绑定了一个用户,用户未来的续租会带来稳定的收入。
说实话,我见过一些做推广的app,一个用户的成本应该在100以上。但是,乐视花了一千块钱得到一个用户,我还是想不到。
况且两年后会员到期,你有没有乐视还是个未知数。这么大张旗鼓的送会员,不是贾跃亭的风格。
但在会计眼里,账目可以有另一种算法。
算法1:
财务上,乐视TV附带的两年会员,需要用户开通使用,才能算收入。会员期满一年,才能将当年的服务费收入写入财务报告。否则只能作为“预付款”存在。
但是,乐视大笔一挥,直接把当年卖电视捆绑的服务费全部算作收入,写入财报。唰,营收和利润都变得极其美好。这样的财报一出,股价立马就上去了。
但这是什么呢?以细水长流为一锤子买卖,久而久之,会费越来越少,日子越来越难过。
算法二:
乐视有在线视频服务,需要购买版权。电视会员服务费纯粹是增量市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为什么不免费赠送呢?更有甚者,我收了钱,但这些钱体现在电视价格上。
这又是一种诡辩。电视会员的服务费本身是需要版权支撑的。没有几十亿的版权费用,会员一文不值。
所以即使服务费体现在电视价格上,也是用来填补版权支出的,而不是简单的作为增量市场,迷惑人。
算法三:
电视诞生已近百年,销售电视机早已成为投资者感兴趣的性感故事。
但当乐视被包装成“互联网电视”、“服务+硬件模式”、“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时,资本市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业务,自然会抬高乐视的新估值。与此同时,上市母公司乐视网的股票也上涨了。
会计不可怕。可怕的是会计会说话。更可怕的是,会计会说话,会做PPT。这就是贾跃亭。
前面我们提到了乐视的各种核算方法,用一句话总结套路:把近期的收益做高,把成本摊到未来。
说到底,目的只有一个:看上市公司乐视网的财报,推高公司股价。
贾跃亭很清楚,不断上涨的股价是乐视的命脉,是乐视金融周期的原动力。只要动力不停止,生态对立的故事就能继续,乐视金融就能保持动力。
这个循环的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
第一步:通过质押股份、增发股份、股份套现等方式变现。
第二步:把钱投到上市公司和生态子公司,保持运转。
第三步: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财务手段将成本摊销到未来,或者让子公司承担损失,上市公司获利提振股价。
回到第一步:股价上涨,继续质押股份,增发股份,换取更多现金。
此外,子公司还可以独立融资或盈利,为这个财务周期输血。
可见,只有股价不断上涨,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子公司不断获得融资输血,这个钱生钱内部循环的游戏才能继续玩下去。
碰巧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贾跃亭这边。
乐视2014开始玩生态概念的时候,a股刚刚经历了一轮大牛市,整体情绪非常积极乐观,对创造概念、讲故事的公司毫无准备。再加上2014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吃香。
a股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很高,尤其是盈利要求,阻挡了无数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上市。由此,互联网公司在美股和港股上市成为惯例。
于是乐视网股价连连上涨,2015达到近170亿。
至此,你应该明白乐视为什么爱开发布会了,哪怕是没有任何产品的发布会。为什么贾跃亭喜欢制造“生态对立”、“七大生态”这样一个极其宏大的概念?
在上市公司层面,毕竟科创板看的是市场梦想率。只要梦想足够大,市场就会觉得你有想象空间,股价就会飙升。
在子公司层面,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创业公司。
当时中国的创投圈有很多估值泡沫。最不好的氛围是,每一个都可以画大饼,每一个都可以聊来聊去。只要有好的故事,估值可以一直往上走,投资人可以接受你长期亏损,你也可以接受为母公司输血,你可以接受一轮又一轮的烧钱。
就像贾跃亭声称要用五分钟时间说服郭台铭一起做电视一样,上周去世的乐视前董事长兼CEO张昭也被贾跃亭的热情所征服,一拍即合,一起打造了“中国迪士尼乐园”。
这个故事不比博人传说好?
05
最后回到原来的话题,为什么贾跃亭还在跳,为什么他的FF还在上市?还有谁能买单?
如果把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放到乐视的逻辑里,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活的。
我们说乐视生态是庞氏骗局的变种。其实是因为最初的庞氏骗局根本没有自我造血功能,根本就是让后来的投资者为先来者买单。最后傻子都不够用,又是雷霆万钧。
但乐视不一样,乐视也不是完全没有真家伙。
七大生态中至少视频网站和电视硬件有合格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乐视成为七大生态中唯一稳定盈利的业务。如果这些业务能够稳定盈利,覆盖其他业务的烧钱状态,那么乐视的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贾跃亭赌的是股价下跌还是子公司盈利,后面会发生。
可惜他最后摊得太大,没有几百亿人民币也涉足体育产业和汽车产业。
无论电影团队和硬件团队赚多少钱,都忍不住到处挥霍害群之马。
随着一二级市场受益,乐视的周期终于崩塌。无数股民的钱化为泡沫,从普通a股股民到孙宏斌,无人生还。
他输了这场比赛。
但有意思的是,在2020这神奇的一年,新能源汽车刮起了一阵子风,国内三大有轨电车股价一路飙升,大车企纷纷入场,让这个行业一下子进入了资本的春天。
而就在这方面,贾跃亭还有一些乐视时期积累的造车遗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乘着这股东风,所有与造车相关的概念价格开始飙升。FF的价格终于到了让市场重新审视贾跃亭的程度。
而且造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想象空间比视频网站大很多,所以贾跃亭有转机。
但是贾跃亭本人呢?他做了什么吗?不会,他还是那个不回国的贾跃亭。他没有变,只是时代的方向变了。
资本是无情的,抛弃一个人毫不拖泥带水。
但资本善变,低谷时会失望,巅峰时又会再来。
资本更是健忘。不管贾跃亭以前有多不靠谱,在赚钱的机会面前,资本都会忘记过去。
我在过去的内容里说过,资本总是有下一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