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零部件的梳理
1,梳理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投机逻辑,推断出汽车零部件是下一个最大的机会方向:最初特斯拉电动车受欢迎,供不应求,但电动车数量少,电动车有定价权,造车新势力开始崛起。电动车红利后,电动车需要电池,会传导到电池红利,但之前电池数量不多,所以上游还没有爆发。电池数量达到一个数量级后,引起质变,上游开始爆发,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产能扩张和电解液增加的道路。再到锂矿稀缺性上升的道路,这些都是电池达到一个数量级带来的变化,价格大幅上涨。有时候就是这样。供求关系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开始平缓,结束陡峭。电池上游的疯狂扩张反过来支持了更多电池的生产,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多汽车的生产,汽车的需求渗透率也在上升。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6月新能源汽车销售38.3万辆,市场渗透率16.4%。CICC预测,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主流市场的渗透率将突破10%的临界点,进入S型增长曲线的陡峭阶段。2025/30/5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分别达到30%/61%/90%。欧洲的普及率更高。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了第三季度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欧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20%,如果算上传统混合动力汽车,欧洲新车电气化渗透率已经达到39.6%。从上面的逻辑推理来看,电动车的量变会刺激汽车零部件的剧烈变化,类似于锂电池带动锂电池的上游,汽车的这种量变带来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因此强烈看好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汽车零部件以及与汽车相关的配套设施。2.这个汽车零部件和之前的区别在于,锂电池容量的扩大支持了新能源汽车的爆炸,达到一定数量级后会导致汽车零部件爆炸。汽配的第一机会源是只要有车,都是汽车的第一需求带来的。三花智控和托普集团又涨了一波。
后面的东西很多,要细分高端,像tws,指纹模块,折叠屏等。,而功能带来的细分增量,对于恒帅,上盛电子,新锐科技等等都是一样的。然后追求智能自动化,德赛四维,华阳集团等等。这些细分的需求也有一个阶段:
1.第一,只要有产品,需求就能满足;
2.然后后面会集成各种需求,比如自动清洗系统。能否与智能系统集成,做成智能自动清洁系统?镜面玻璃脏了,智能清洗;
3.最后,我们会根据这个需求所积累的产能和资源来拓展我们的产品,因为很多产品需要同样的核心能力,第三个拓展期可能很难理解。比如一个做电机的企业,可以用来做各种家用电器,所以可以从电机延伸到吸尘器等家用电器。
这也是第三个红利发展期,现在第一个红利发展期才刚刚开始,所以机会有多大,持续多久就很清楚了。不要以为小细分就出不了大牛股。想想丁晖科技,当时一个手机指纹模块,光是指纹模块就造就了一个曾经上千亿的大公司。比如恒帅股份以微电机起家,将用于电气化、再智能化、多功能集成等等。其中单价涨幅为10倍,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普及率的提高,形成了量价适当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功能需求方会受益,基础方也会受益。比如湖光股份,未来需要更多线束。产业升级的需求会很大。在这个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功能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十亿到数百亿,功能可能会带来完整的增量。比如给汽车加个功能,销量就很好。如电动吸门、自动清洗系统等。这类似于手机指纹解锁带来的全增量。类似的还会有很多。3.总结:刚开始,总量是整体,三花智控和顶群是基础。车多了,总量大了,细分就会有大的体量,可以支撑很多细分龙头的出现。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彻底的改变。从更大的方向来说,不仅仅是这次的汽车零部件,所有的行业都是如此。创业的红利期是当社会上某项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更新,但市场上的企业还没有将这项相关业务纳入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匹配是新能源汽车的体量,加成是汽车零部件的细分。很显然,汽车零部件的红利期刚刚到来。因此得出结论,未来高端、电动、智能细分汽车零部件龙头将迎来从无到有或从极低单价到极高的巨幅上涨,超级牛股频出。
未来首先是硬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其次才是软件的智能化。软件的体积和空间要大一些,当然是后期实现的。
就像手机一样,我们从电阻式按压屏变成了电容式触摸屏,解锁变成了指纹解锁和人脸解锁。这些都是手机硬件的智能化升级,各种app软件才是手机软件的智能化。
汽车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了解下一步的发展路径,然后才能布局投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