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闻

铂纳米材料催化剂

发布日期:2008-11-25来源:石化科技网浏览:79

随着催化剂电化学制备方法的诞生,我国科学家合成了新型铂纳米材料催化剂,提高了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效率,是我国铂纳米材料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重大突破。

铂纳米材料是一种能提高重要化学反应效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性能。但由于制备工艺落后,传统方法合成的铂纳米材料催化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而铂是一种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贵金属。因此,铂纳米材料催化剂目前很难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催化效率是降低和提高催化剂成本的关键因素。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可以控制纳米晶表面结构和生长的电化学方法,合成了二十种四面体铂纳米晶。

四面体是铂纳米晶的一种罕见的结晶方式,其表面具有高指数晶体结构。这种晶体结构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其催化活性是商用铂纳米晶的2到4倍,可以提高催化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新的制备方法为铂纳米材料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显示了其在燃料电池、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

原材料成本上涨,美国化学工业受到双重打击。

发布日期:2008-11-20来源:医药经济新闻浏览:59

“对于美国的许多化学品制造商来说,一场飓风卷走了他们今年第三季度的部分利润。然而,更严重的情况可能是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以及这场危机可能对他们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经营业绩产生的重大影响。”

涨价很难守住高成本的“山”。

9月,飓风艾克登陆墨西哥湾,众多化工企业损失惨重。在处理这次自然灾害对他们季度经营业绩的影响时,各个化工公司的评估标准不同,这使得利润不均变得更加复杂。

杜邦公司从利润中扣除6543.8美元+0.46亿美元;陶氏化学公司扣81万美元;塞拉尼斯公司将与“艾克”相关的15万美元费用计入调整后利润。

然而,即使没有受到飓风的袭击,陶氏化学公司第三季度报告的利润仍比去年同期低365,438+0.65,438+0%。尽管该公司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3.4%,但其原材料和能源成本飙升48%,至26亿美元,是陶氏化学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季度增幅。尽管该公司实施了22%的提价,但较高的产品价格和疲软的市场需求仍使陶氏化学公司的销售额下降了5%。

上个季度,凭借强大的销售战线,陶氏化学公司得以抵消美国国内市场需求低迷的负面影响——其70%的销售收入来自美国以外。然而,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利伟诚(Andrew Liveris)在提交给投资者的报告中警告称,疲软的市场需求正在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在我们看来,全球经济衰退将在2009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逐渐显现."。

雅宝公司、罗门哈斯公司等专业化学品生产商也面临着高成本的意外冲击。投资公司Longbow Research负责跟踪专业化学品的高级研究分析师德米特里·西尔维斯泰恩(Dmitry Silversteyn)表示,产品定价是将这些化工企业从销售增长的疲劳中拯救出来的好方法,但显然,这是企业发展的最糟糕方式,而要预测化工市场的未来,还有待于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的趋势。

农用化学品基本面逆势上涨。

尽管面临各种压力,化工行业仍有一些好消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面向农业应用的化工企业继续受益于强大的定价能力。今年第三季度,化肥生产商Mosaic和Terra Industries的利润率都超过了20%。

专业化学品生产商FMC和Nalco的利润率与行业下滑趋势形成鲜明对比。FMC首席执行官威廉·沃尔特(William Walter)将公司62.3%的利润增长率归功于巴西对农产品的强劲需求及其生物聚合物和锂专业产品的销售增长。

纳尔科的产品销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所增长,其中拉丁美洲的增长率最高,达到28.2%。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ErikFyrwald将这一增长势头归功于“许多领域的高需求”。

工业气体供应商普莱克斯(Praxair)和空气化学产品公司(Air Chemical Products Company)继续在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方面取得稳步进展,但利润率有所下降。普莱克斯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安吉尔(Stephen Angel)在给投资者的报告中预测,未来几年将更加艰难。他说,“我们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美国和欧洲的产量将会萎缩,亚洲和南美的增速将会放缓。”

我开创了电化学合成琥珀酸的清洁工艺。

发布日期:2008-11-24来源:china.alibaba.com浏览:59。

昨天从浙江工业大学获悉,由安教授课题组与安徽安庆和兴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3000吨/年丁二酸绿色电化学清洁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热切关注。该成果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鉴定。业内专家认为,随着生物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作为重要原料的丁二酸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琥珀酸应用广泛,其中生物降解塑料PBS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应用领域。生产1吨PBS需要0.62吨丁二酸。与其他生物降解塑料相比,PBS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且价格合理,市场需求巨大。目前,由丁二酸合成PBS生物降解塑料的技术在国内外已经开发成功。专家认为,未来我国PBS年需求量将达到300万吨以上,将消耗654.38+0.8万吨丁二酸。目前我国丁二酸年生产能力不足5万吨,丁二酸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浙江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发丁二酸无隔膜电解合成技术的研究单位。自1994以来,马纯安课题组成功开发了无隔膜电解合成丁二酸的中试和工业模型试验技术,并在安徽三元化工总厂建成了第一套100吨/年和500吨/年丁二酸电化学工业化装置。2000年,课题组与安庆和兴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新型四元铅合金电极,使整个生产过程无废水废气,实现了绿色电化学生产技术和工艺零排放的目标。2006年建成3000吨/年无隔膜连续绿色电化学合成丁二酸生产线。该技术为国内外首创。

采用该工艺生产丁二酸,节能效果突出,原料成本低,产品质量优良,含量在99.5%以上,完全达到食品级质量指标。实践证明,采用无隔膜电解技术替代传统隔膜电解技术,每生产1吨丁二酸可节约直流电600千瓦时以上,节能效率可达25%以上。此外,与传统路线相比,新工艺中电解母液的循环利用和电解产生的含氧酸雾的处理技术,每吨二元酸至少可减少废水15吨,酸性废气174立方米。

聚丙烯酰胺的总需求将达到40万吨

发布日期:2008-11-24来源:china.alibaba.com浏览:66。

预计2010年中国聚丙烯酰胺需求总量将达到40万吨。其中,油田的消费比重将下降,水处理和造纸的消费比重将上升。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我国聚丙烯酰胺的生产和消费相对稳定。后来,随着在石油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聚丙烯酰胺的产量和产量不断增加。2002年,我国聚丙烯酰胺的产能和产量分别为20万吨/年和654.38+50万吨。2006年,产能和产量分别增至50万吨/年和32万吨。

虽然我国聚丙烯酰胺产量很大,但造纸用聚丙烯酰胺质量达不到国内造纸厂的要求,因此国内造纸厂每年需要从台湾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聚丙烯酰胺。随着纸和纸板产量的增加,聚丙烯酰胺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2002-2006年,中国聚丙烯酰胺进口量年均增长率约为15%,2006年进口量达到2.62万吨。但随着日本荒川化学工业公司、精工PMC公司、博莫化学公司加大对中国聚丙烯酰胺生产的投资,预计未来造纸用聚丙烯酰胺进口量将减少,2010年中国聚丙烯酰胺进口量约为2万吨。中国的聚丙烯酰胺出口到南非、美国、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聚丙烯酰胺产量的快速增长,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2002-2006年,中国聚丙烯酰胺出口量年均增长率约为13%,2006年出口量达到2.75万吨。据预测,未来我国聚丙烯酰胺出口量将继续增加,2010年约为3.8万吨。

我国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石油开采、水处理和造纸领域,也用于纺织、冶金制糖和医药领域。2006年聚丙烯酰胺表观消费量约为31.87万吨。其中,聚丙烯酰胺在石油开采中的用量约占总用量的78.5%,水处理约占11%,造纸约占7.8%,纺织等领域约占2.7%。

在石油开采中,聚丙烯酰胺可用作钻井泥浆的增稠剂、稳定剂和沉降絮凝剂。在三次采油中加入聚丙烯酰胺可以增加驱油能力,提高采收率;此外,还可用作压裂液添加剂、缓凝剂、水油比控制剂、暂堵剂等。由于我国早期开发的油田逐渐老化,目前聚丙烯酰胺已在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广泛使用。2006年,中国石油开采领域聚丙烯酰胺的消费量约为25万吨。据预测,未来将有更多的油田开始大量使用聚丙烯酰胺。2006年至2010年该领域对聚丙烯酰胺的需求将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需求将达到30.7万吨左右。聚丙烯酰胺在水处理中用作絮凝剂,主要包括在原水处理中配合活性炭对生活用水中的悬浮颗粒进行混凝澄清;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脱水;它是工业水处理中的一种重要配方药剂。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在供水紧张或水质较差时,使用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作为补充。聚丙烯酰胺已成为污水处理中的主要絮凝剂。2006年,中国水处理领域聚丙烯酰胺的消费量约为3.5万吨。随着我国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的加快,未来聚丙烯酰胺的消费量将继续增加。预计到2010年,该领域对聚丙烯酰胺的需求将达到4.8万吨左右。聚丙烯酰胺在造纸工业中主要用作助留剂,其中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助留效果最好。中国是一个纸生产和消费大国。2006年纸和纸板产量达到6500万吨,聚丙烯酰胺消费量约为2.5万吨。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纸产能将达到9400万吨/年,该领域对聚丙烯酰胺的需求将达到4万吨左右。

在其他领域,聚丙烯酰胺可用于纺织、采矿和建筑。2006年,这些领域的聚丙烯酰胺消费量约为8700吨,预计到2010年,聚丙烯酰胺的需求量将达到10吨。综上所述,2010年中国聚丙烯酰胺总需求将达到40万吨左右。

欧盟将推出化学品分类和标签法案。

发布时间:2008-11-21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浏览:70。

由于欧盟即将对欧盟内的化学物质和制剂贸易商实施《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条例》(简称REACH法规),将颁布化学品分类和标签方法的法规。新条例将与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保持一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化学物质和混合物的分类、标签和包装的法案,该法案已被纳入联合国认可的分类标准和标签规则。

目前,所有化学物质的供应商必须根据危险物质指南(67/548/EEC)对物质进行分类和标签,然后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原来的“新物质”通知系统已被REACH法规取代。REACH法规以现有法规为基础,但未规定分类和标签的标准或责任,仅参考了《危险物质指南》和《危险制剂指南》(1999/45/EC)的相关规定。

对于标签,贸易商必须提供供应商的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能够识别物质或混合物的信息、危险标志、危险说明、防范说明和关于危险的补充信息。

该议案的适用范围尽可能接近欧盟现行制度,并与新REACH法规形成互补,新REACH法规将取代该法规的“分类和标签目录”,但会作出一些技术性修订。与现行制度相比,新制度下的分类物质数量将与目前相似。

法律法规有一个过渡期,在此期间法律法规都适用。根据条例,法案生效后,物质重分类的时限为2065438+65438 10月00+065438+30,混合物重分类的时限为2065438+365438+2005年5月0。关于分类、标签和包装的现行指令将于2065年6月1日废止。在过渡期内,企业可以采用现行法规或条例所述的分类和标签制度。

根据欧盟《化学品分类和标签法案》的要求,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相关企业及时了解欧盟最新动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该法案。

乙二醇全球产能过剩中国仍需大量进口。

发布日期:2008-10-24来源:医药经济新闻浏览:62

全球乙二醇市场正在掀起产能扩张的高潮。预计2010年乙二醇总消费量将达到21.88万吨/年,总产能将达到2709.3万吨/年。未来几年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与此同时,中东新增产能和中国亚洲消费地的崛起,将极大地冲击世界乙二醇市场格局,使供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产能扩张项目聚集中东。

陶氏化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乙二醇生产商,产能为320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18.8%。生产工厂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和英国。第二大生产商是沙特东方石化公司,产能为654.38+0.565万吨/年,占全球的9.2%。第三位是壳牌化学公司,产能为99.5万吨/年,约占全球总产能的5.9%。生产工厂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和荷兰。到2010,沙特东方石化公司的乙二醇产能将超过330万吨/年,从而取代陶氏化学成为全球最大的乙二醇生产商。

近年来,世界乙二醇生产基地正加速向中东集中。2006年至2010年,全球新增乙二醇产能超过800万吨/年,其中超过500万吨/年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等中东国家。如科威特阿奎特二公司60万吨/年项目、沙特东方石化四公司70万吨/年项目、沙特延布三公司60万吨/年项目均计划于今年投产;哈格)50岛50万吨/年项目和伊朗国家石化公司40万吨/年项目计划分别于今年下半年和2009年第四季度投产;Saudi Aramco 80万吨/年项目和沙特朱拜勒3号67.5万吨/年项目计划分别于2009年第二季度和2010年第四季度投产。此外,委内瑞拉埃克森美孚40万吨/年项目将于明年二季度投产;新加坡壳牌50万吨/年项目将于明年第四季度投产。中东新增乙二醇产能基本用于出口,主要销往以中国为主的亚洲。

小生产者将被淘汰。

全球新增乙二醇项目众多,使得这个市场逐渐呈现供过于求的格局。据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全球乙二醇产能达到1940.8万吨/年,消费总量为1760万吨/年,产能已超过消费需求。由于下游聚酯对乙二醇的需求不断增加,预计未来几年世界乙二醇消费量将以年均4.8%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球乙二醇总消费量将达到21.88万吨/年。但2010年,全球乙二醇总产能将达到2709.3万吨/年,大大超过消费总量。因此,全球乙二醇市场供大于求已成定局,而且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据预测,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一些装置将因竞争力弱而被迫关闭,其中美国装置将占大多数。

乙二醇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市场的消化吸收。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后,乙二醇在亚洲的合约价格和现货价格都会下跌。价格下跌的压力将使以中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亚洲乙二醇生产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也将影响中国的乙二醇生产商。尽管有运费优势和关税保护,一些小型乙二醇生产商将难以避免被淘汰。

中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

虽然总体来看,全球乙二醇产能已经过剩,但亚洲的产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尤其是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2008年将占世界消费的30%,其出口市场的一半将集中在中国。2008年至2010年,我国将新增产能2210000吨/年,其中1610000吨/年已通过审批。预计2008年中国乙二醇总产能约为250万吨/年,2010年将达到约400万吨/年。2008年我国乙二醇总需求将达到636万吨/年左右,2010年将达到765438+万吨/年左右。

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乙二醇厂商竞相抢占的市场。随着亚洲大型乙二醇项目的投产,该地区乙二醇产品长期供需矛盾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供需缺口仍然较大。面对迅速扩大的亚洲和中国市场,世界各大公司都在加紧建设和扩大乙二醇产能。除了传统上向中国出口乙二醇的加拿大、美国、韩国和日本之外,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中东国家基于其廉价乙烷原料生产的乙二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迅速增加。

中海化工80万吨甲醇项目开工。

发布时间:2008-11-17来源:中国煤化工网浏览:46。

165438+10月12中海油石化80万吨/年天然气甲醇项目在海南东方化工城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乐东气田开发的下游配套项目,总投资10亿元。根据项目总体进度安排,将于2010+00年底投产。

本项目主体装置采用英国DAVY工艺技术,吨甲醇总能耗为31.4吉焦,远低于国内中型甲醇装置36吉焦的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大型甲醇装置的先进水平。项目设计产能为2500吨甲醇/日,产品质量标准可达到美国“AA”级标准。

中国和中东甲醇产能的大幅增加将如何影响亚洲市场?中国煤制甲醇将与中东天然气甲醇面临怎样的竞争格局?甲醇制醋酸、甲醛等传统应用和甲醇制二甲醚、烯烃、醇醚燃料等新应用如何消化如此庞大的甲醇产能?由上海亚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南京化学工业区协办的“2008亚洲甲醇及衍生品峰会”将于6月27-28日在南京举行,重点是南京化学工业区。联系电话:021-51386466,021-33199670。

亚华咨询认为,现在是甲醇项目开工的最佳时机,设计施工单位工作量不大,工程质量有保障;钢铁、基建、设备等原材料便宜;该项目的完成将迎来新一轮甲醇行业景气周期。

够了吗?

这里还有/ArticleList.aspx?CID=5883

/news/news-list.asp?cid =化学

/news/ShowClass.asp?ClassID=75

国内外都有。